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過一些經(jīng)典的散文吧?狹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你知道怎么才能寫好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
花草樹木,悲歡離合,一切尋常的小事構成了生活絢麗多彩的畫卷。汪曾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細膩的感受讓他的散文散發(fā)別樣的魅力,它清新,有趣,吸引著我讀下去。其中我最喜歡《尋常茶話》這一篇。
茶,是深受北京人喜愛的一種飲品,在我的家中亦是如此,所以我才對《尋常茶話》這篇文章產(chǎn)生了一些共鳴。汪曾祺在這篇文章中寫了關于茶的很多奇事小事,其中他說到他祖父好喝龍井,這恰好和我姥姥的喝茶習慣愛好一樣。姥姥退休前是教師,平時為了緩解嗓子不適,就愛喝茶,而且還就愛喝龍井茶,一年四季都喝,這習慣已經(jīng)伴隨了姥姥一生。姥姥會在每天早上沏上一杯龍井茶,喝到中午換一次茶葉,再喝到晚上。因為我經(jīng)常去姥姥家,所以自然也喝慣了龍井,而且龍井好壞,一“品”便知。姥姥燒水、挑茶、洗茶、沏茶這個過程,我更是看會了學到了,如今,我也開始了“喝茶之旅”,也成了“品茶大師”。汪曾祺在這篇文章中還說到了老北京愛喝花茶,恰巧我姥爺就是這樣一位喝了一輩子花茶的老北京人。自打姥爺參加工作以來,便每天早上一碗花茶喝到晚上,姥爺喝茶很淡,每次只放一點茶葉,但他只認準“張一元”的茶葉,這個習慣延續(xù)至今。汪曾祺在一次“西湖品茶”中得知好茶需好水,水好,茶才香。我姥姥泡茶的水也從來不用自來水,都是用買來的礦泉水泡茶,因為她也堅信好水出好茶。汪曾祺散文中的'語言是那么的靈動,自然和親切,以至于每一個小故事都讓人讀起來是那么的有趣。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我們不僅能學到他對文字巧妙的運用,更能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是一個樂觀,開朗,熱愛生活生靈,心靈細膩,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美好的人,這更加深了我對他的喜愛。我們應該像他一樣過好每一天,留心每一件生活中發(fā)生的趣事,這樣你的生活方可更美好。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
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讀著不累、合卷含味”的作品,尤其是有“形散而神不散”標志的散文,更應是如此。最近,我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深感他的散文匠心獨具,充滿著淡、雅、趣、情,應是這樣好作品的代表。
有二十世紀“最后一個士大夫”之稱的汪曾祺先生,其散文語言個性突出,看似不經(jīng)意,實則細經(jīng)營,往往在娓娓道來中蘊含著詩情畫意。正如湖南評論家凌宇說:“汪曾祺的語言很奇怪,拆開來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種韻味!弊x汪曾祺的散文,淡、雅、趣、情皆突出。淡,就是語言恬靜質(zhì)樸,讀之有一種平靜之感,有心靜如水之境,而這種平淡之中卻藏大韻味,尤其從他的.大多散文開頭部分,就可感知深刻,讀如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一文中寫道:“趙樹理同志身高而瘦,面長鼻直,額頭很高!痹凇队^音寺》一文中寫道:“我在觀音寺住過一年。觀音寺在昆明北郊,是一個荒村,沒有什么寺。”這好似在與友拉家常,平平淡淡,清清爽爽,有一種寧靜之美,而這種寧靜,正是先生對語言駕馭的嫻熟高超與生活體驗的細膩感悟。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比大白話還大白話”,讀后卻又感到很“雅”,雅在大俗之中。如在《金岳霖先生》一文里,有這樣一段文字: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講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系。有人問:那么《紅樓夢》呢?金先生說:“《紅樓夢》里的哲學不是哲學!彼v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彼延沂稚爝M后脖頸,捉出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還比如,在《跑警報》一文中,他引用了兩副對聯(lián):“人生幾何,戀愛三角”、“見機而作,入土為安”。汪曾祺先生這種通過敘述白描,把“雅”藏在“俗”中,“俗”中現(xiàn)大雅,是先生散文的高明之處。
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感到“不累”的另一個原因是文章飽含著趣味性,如他一組寫飲食、寫果實的作品,寫的有味兒,把生僻的名詞插上情趣的翅膀,讓人增知識、見世面、添口味,寫長沙的臭豆腐還引用了“最高指示: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边@句“大白話”,更為文章通篇添趣兒。在《天山行色》一文里,寫吐魯番葡萄,“吐魯番的葡萄全國第一,各種品種無不極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魯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因為無皮可吐——不但不吐皮,連核也一同吃下,他們認為葡萄核實好東西。北京繞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未免少見多怪!睆奈木橙の缎赃@方面相對比,汪曾祺先生應比同樣寫飲食聞名的大師周作人先生略高一籌呢。
文無情難為好文,散文貴在抒情。情在文中,文中含情,是散文的一種至高境界。有“抒情的人道主義者”美名的汪曾祺先生更是“理情”高手。他寫家鄉(xiāng)江蘇高郵、寫西南聯(lián)大老師、寫同學、甚至寫飲食都把“情”注其中。他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中,飽滿情深,寫父親,“父親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畫家,會刻圖章,畫寫意花卉。圖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漢印。他會擺弄各種樂器,彈琵琶,拉胡琴,笙簫管笛,無一不通!睂懜改傅南嘤H相愛之情,“母親去世后,父親親手給她做了幾箱子冥衣――我們那里有燒冥衣的風俗。按照母親生前喜好,選購了各種花素色紙做衣料,單夾皮棉,四時不缺!惫P中有情,“情”現(xiàn)紙上,這種“情”,不僅是一個作家對親人、故鄉(xiāng)的愛,更展現(xiàn)了作家對生活的體味和筆法的把握。
汪曾祺先生1997年5月離世,在七十七歲生涯中,以寫短篇小說聞名見長,寫散文自己評價“是副業(yè)”,但他的散文卻有返璞歸真的境界,有靜幽致遠的雅致,有淡定從容的文華,在我國文壇上應該是別具一格,聞名遐邇,這與他對創(chuàng)作的認識、坦誠的態(tài)度是一體相通的,他說:“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個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搶行情,爭座位;才能真誠地寫出自己所感受的那點生活,不;ㄕ,不欺騙讀者!边@應是汪曾祺先生散文的內(nèi)置特色。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3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xiāng)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zhì)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diào)侃說肉太多,不是當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jīng)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jīng)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jīng)那些美好和值得紀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guī)状说幕貞洠约皩ο热说乃寄睢?/p>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4
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汪曾祺的<跑警報>都稱得上是一篇奇文!
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必然深深打上作者的烙印。我們能從字里行間看到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愛憎好惡、氣質(zhì)秉性、品格風骨?傊,我從作品里,看到了作者自己。
汪曾祺是西南聯(lián)大的高才生,沈從文的得意弟子,比較典型的學院派作家。我們從《跑警報》的選材里,依然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的影響。
初讀文章,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章中涉及的內(nèi)容很多,表面看似乎信手拈來、隨口道來、沒有什么章法和匠心,如果我們細讀下去,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一個個故事之間是有著很強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的,它們被一個靈魂統(tǒng)攝著,那就是汪曾祺的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獨特的人生態(tài)度、獨特的審美趣味。
文章開頭,作者借一個發(fā)生在聯(lián)大師生之間的故事來說明“昆明警報之多”——教授問學生上節(jié)課講到哪里了,一女生回答講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空氣警報,我們下課’,教授是淵博而率性的,女學生是認真到了有些迂腐的程度但仍然不乏可愛天真的。這就是身為聯(lián)大才子的汪曾祺的趣味,汪曾祺的記憶。
這樣的例子文中俯拾即是。夾著一卷溫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慢慢走向郊外馬姓同學;坐在教室里上課,居然能感覺到五華山掛了三個紅球的侯姓同學;在躲避空襲時忙里偷閑用碎石子拼出的對聯(lián)“人生幾何,戀愛三角;見機而作,入土為安”的聯(lián)大師生;把邏輯推理用到了撿金子上居然成功的哲學系研究生;跑警報時必帶研究印視若性命的情書的研究印度哲學的金先生;別人跑警報時痛快洗頭的羅姓女同學和在炸彈乒乒乓乓聲中神色不動攪和冰糖蓮子的鄭同學。
汪曾祺筆下的,都是奇人,異人!他們才華橫溢,極具個性,有點固執(zhí),有點迂腐,有點天真,有點浪漫,率性而為,頗有魏晉文人的風骨和氣度。
文中有幾處描寫,看起來似乎是閑筆,但我以為恰恰是能表現(xiàn)汪曾祺獨特的文人趣味和風度的。
一處是對西門驛道的描寫。馱著貨物的馬幫,趕馬的馬鍋頭側身坐在木鞍上唱著呈貢的調(diào)子,特別是作者注意到了馬鍋頭的特殊裝束,馬鍋頭吹口哨沒有撮唇而吹的,鞋幫上都繡著花。斜陽古道上的這種情景,在作者眼中很有一點浪漫主義的味道,會引起遠客的游子的一種淡淡的.哀愁。
另一處是關于墳頭的描寫,作者注意到了墳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墳主的名諱,還刻出“×山×向”,并開出墳塋的“四至”。作者說:“這大概也是一種古風!
第三處是關于馬尾松和關東糖的描寫。
“有一片碧綠的馬尾松,樹下一層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軟和,空氣好,——馬尾松揮發(fā)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或仰面看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都極舒適……”
“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仰面看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如果不看全文,一定以為這是一個細膩、多情的讀書人于富足悠閑的生活中發(fā)出的愜意的感嘆。但是,放在敵機轟炸、性命攸關的“跑警報”的大背景下,就著實令人驚嘆和欣羨了!
《跑警報》是以殘酷的日本侵華戰(zhàn)爭為背景的,但是在文中我們看不到硝煙彌漫,看不到人仰馬翻,看不到生離死別,看不到驚慌失措。并不是作者有意美化戰(zhàn)爭的慘烈,有意淡化戰(zhàn)爭給人的傷害,與其說作者是在描寫客觀的侵略和避難場面,不如說作者是在續(xù)寫內(nèi)心的感受——無論情勢多么緊急,他的內(nèi)心永遠
是平靜而從容、強大而美好的。所以,留在他記憶里的首先不是敵機的瘋狂殘暴,而是斜陽古道上唱著呈貢調(diào)子的馬鍋頭,是馬鍋頭鞋幫上的繡花,是“一擊鐵片,丁的一聲,一塊糖就震裂下來了”的“丁丁糖”,是“個大皮薄仁飽”的松子,是有著古風的碑文,是“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
這讓我想到了孔子!翱鬃痈F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笨鬃犹幱诮^境仍能“講誦弦歌不衰”,汪曾祺承襲了這種儒人的氣度和風骨,難怪被后人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是一個多才、浪漫、敏感的舊式文人,同時又是在俗世生活中活得投入而有滋有味的人。所以他才會選擇這樣一些旁人不會理會、不會入文的材料去寫,顯示出它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境界。這在汪曾祺的很多文章中都有體現(xiàn)。
就像他在《花園》里寫的那樣:“園里什么花開了,常常是我第一個發(fā)現(xiàn)的!薄拔也粣酃渖痰,愛逛菜市?纯茨切┍叹G生青、新鮮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
談到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勞動以后的生活,他在《隨遇而安》里說,“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彼麑憽白约撼闪藝姴柖嘁旱哪苁帧保凰脩騽∮筒式o工人化妝,“這比粉妝要漂亮得多”;還完成了一部“巨著”——《中國馬鈴薯圖譜》;他給北京的朋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坐對一叢花,眸子炯如虎”,并感嘆“:“白天畫圖譜,夜晚燈下讀書,如此右派,當?shù)!?/p>
再來體會《跑警報》最后一段話:
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彈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嚇得魂不附體。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正是這種對突然而來的變故、災難“不在乎“的精神,這種在俗世生活中自得其樂的入世態(tài)度,造就了一代奇人和他的奇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5
這本《汪曾祺散文》,處處流露出一個有趣的老人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這個世界的唯美動人。汪曾祺老人是以講故事的親切口吻來敘述的,語言生動通俗。這一個個有趣的小事,真正打動了我內(nèi)心。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的文章字里行間都體現(xiàn)了自己對家鄉(xiāng)深切的思念和熱愛。這本散文集有一大部分都是關于汪老的家鄉(xiāng)。高郵是水鄉(xiāng),在南方。那里有許多有歷史的建筑、有趣的習俗和獨特的吃食。隨意但又嚴謹?shù)恼Z氣,平易但又高雅的語言,還有那深沉,充滿了愛意的眼神將一個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傳遞了出來。
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在一篇美食雜談里說的兩句話:“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湯,我想念家鄉(xiāng)的`雪!倍潭桃痪湓,道出了多少回憶與思念,讓我產(chǎn)生了共鳴。咸菜湯本不好喝,可如果增加一味故鄉(xiāng)情,它就變了副模樣。這不禁讓想起我的故鄉(xiāng)……
小時候,我和姥姥住在陜西農(nóng)村老家。后來,來北京上幼兒園了,我就不能經(jīng);厝チ恕=暌咔閲乐,我已有兩年多沒回去了!懊糠昙压(jié)倍思親”,在這舉家團圓的春節(jié)里,我越發(fā)的思念那個村子,包括那些曾經(jīng)被我嫌棄的種種……印象中,我那時候經(jīng)常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姥姥用大柴火鍋做飯,飯香誘人,但添柴口的熱氣常會把我趕跑。嗆得我連連咳嗽,也就不敢靠近了。那時,我特別不喜歡這種灶,現(xiàn)在想起卻是那樣溫暖。此刻,我竟有點想念那個燒火的老灶。那是家鄉(xiāng)的感覺啊……
除了家鄉(xiāng),這本書中還描述了許多有趣的人和地方。它們都是那樣充滿愛與陽光,洋溢著甜和笑。最打動我的還是汪老對生活的無限熱愛與敬重。
如果每天都能像汪老一樣,用散發(fā)著愛與希望的,發(fā)現(xiàn)美的一雙眼睛去看世界,享受生活。我相信,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更有意義,會洋溢著幸福,也向別人,傳遞一份快樂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6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不是說。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認真扣字眼,沈從文《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灑脫真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huán)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要先有個整體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
二是他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研究和大師本領,是寫不出那樣文字。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東西是絕緣。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xiàn)在好多人寫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nèi)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是寫人物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回憶文章寫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段夷赣H》中對三位母親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如對西南聯(lián)大諸多師友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養(yǎng)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他老師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yǎng)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7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的西南聯(lián)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nèi)缤x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diào),向我們講述著曾經(jīng)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8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洞驖O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內(nèi)容!豆缕焉钐帯肥撬亩唐≌f集,都是比擬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并不是特別流行的那種。
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tài)度,很有才華但是缺非常地內(nèi)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xiāng),我也可以攀上老鄉(xiāng)的江南之地。水鄉(xiāng)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后來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于故土的那些描寫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xiāng)土文學,但是他卻并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zhì)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屢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假設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對于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后來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直在漂泊嗎?人類命運有一定的重復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可以四處漂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分開的多,F(xiàn)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zhì)量決定一切其他,故土的觀念必須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分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xiāng)。
然而我又不得不成認,只有在分開了故土的時候,故土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沒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珍貴的地方和意義的`。我們從離鄉(xiāng)之人的視覺處覺察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土,也只有從離鄉(xiāng)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所以,故土的人應該感謝離鄉(xiāng)的人,因為假設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故土是多么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土的思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xiāng)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xiāng)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局部來描繪他故土。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局部——“打魚的”。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wǎng),而且他們的英勇敏捷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就應是從側面表達了鄉(xiāng)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xiāng)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齊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吹贸鰜恚麄兙蛻巧詈芫嚼У。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繪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tài):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快樂,也看不出絕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就應是典型的貧困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宏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但是來氣,想必,他們就應剛開始是很悲哀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應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好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齊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繪。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貼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jīng)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就應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齊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期望能養(yǎng)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期望。
農(nóng)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齊的。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期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期望和藹良的人民。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9
汪曾琪的文字,有一種十分強烈的生活氣息,故此在封面上的小標題是“人間草木”。這四個字實實在在讓人有一種親近感,人間與草木,短短四個字,但讓我們感受到汪老的文字,是這樣的接近我們身邊的一切。
《汪曾琪散文》分為六輯,談吃,談景,談草木昆蟲,談讀書文化,談鄉(xiāng)情,談文人間的故事。要按理來說,散文這種文體算得上是比擬好寫的,可是散文寫得好看不好看就要看個人的本領了。顯然,汪老的文字屬于好看耐看型的。能夠用這樣幾個詞來概括一下,那就是“有味,有料,有情!
之前剛剛讀過他的另一本散文集,對他其中一篇關于父親的文字就感覺異常喜歡。這篇文章也收錄在這本書中,題目就叫《我的.父親》。正如這樸實的題目一樣,資料也是一些關于父親的記憶。這些記憶絕沒有半點煽情,可是看到最終一段時,你忍不住要落淚:我很想念我的父親,此刻還常常做夢夢見他。我的那些夢本和他不相干,我夢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場,不明白怎樣會摻和進來了。
好的散文,是帶著情感與溫度的。汪老的散文字字平實,你仿佛在讀一些家常話,可是你的情感被帶了進來,現(xiàn)代人常常用“最什么最什么”來形容一件事物,我想他的散文就是屬于十分高的境界的那種了。因為他是帶著深情去創(chuàng)作的。
關于他的母親,也有一篇文字作為記錄。生母在他三歲時離世,記憶不多,但也有些許記憶。之后的兩位后母,他都是帶著感恩的心去記述的。或者是他比擬幸運的緣故,總是遇上善良之人,所以讀汪老的所有文字,我們都會感受到強烈的感恩之心,讀他的文字讓人心靜,仿佛這世間從來沒有悲苦。
其實也不是沒有,只是他的文字化解了那些苦難。危難期間也曾遭過下放,在張家口那里下到田間地頭,可是從他的文字中我們能夠看出,不管什么時候,他都堅持著一顆為學習與研究的心態(tài),研究田間的植物,就是一顆土豆也要畫一畫。這才是一個藝術家作家的姿態(tài)吧。當然,看過一些資料,說汪老因為創(chuàng)作戲劇并沒有遭受過異常大的磨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我很喜歡他那些寫草木、昆蟲、花朵、童年等等的小情懷的文字。其實這并非是小情懷,反而是一種人生最高的境界。尤其放在當下的時代來看,這樣的文字是具有普世價值的。
書中還記錄下了許多他與各界名士交往的軼事,這些故事都是具有史料考證價值的。
讀汪老的文字,你的心會靜下來,他的文字具有撫平塵囂的能量。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
去圖書大廈是奔著木心《哥倫比亞倒影》去?上]找到,卻意外發(fā)現(xiàn)汪曾祺散文集《人間草木》,這讓我更加驚喜。一直特別喜歡汪曾祺散文,收集了他所有集子,前不久網(wǎng)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散文集《晚飯花集》,我有,牛吧,買時候1·4元。大學畢業(yè)論文就是分析他散文風格,不買書分析什么呢?
他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么,連起來就有味道!靶切沁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為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劇作家已是公認事實,特別是他執(zhí)筆《沙家浜》家喻戶曉。而我從知道他名字起就把他當做散文家,讀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紀事”,說不出散淡、精致,就連青石板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寫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寫于后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了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故鄉(xiāng)美食、游記采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著時代印跡,老宅每個角落都有奇特故事。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于平靜,但我們?nèi)詮淖掷镄虚g看到從手心里滑過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溫暖,懷舊調(diào)子不可阻擋在陷逸老房子里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文章節(jié)奏緩慢,情景交融,敘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說。由于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文章卻情緒活躍、調(diào)子輕快,是一種極簡水墨摹寫人物傳統(tǒng)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了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成長足跡,并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章節(jié)。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制作過程,然后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說寫不了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論著,也寫不了蒙田那樣淵博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shù)感情過于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散文都不長,“歪打正著”適應這個“快餐年代”閱讀習慣。短短,散淡小美文,讀著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后散淡陽光灑在身上,多數(shù)時候讀著讀著睡著了,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意境。
好文章是托著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了,后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
有很多作家,我都聽過名字,卻從來沒有時機拜讀過作品,汪曾祺便是其中的一位。這次讀汪曾祺的散文,算是填補了一項自我的空白,實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目標。
汪曾祺的文字簡潔明了,講述的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甜酸苦辣,花鳥魚蟲,山川湖泊,名勝舊跡,往事回憶等等,但涵蓋的知識面卻相當廣闊,所見所聞談來頭頭是道,足見其閱歷的豐富。這些文字本身并沒有什么驚人之處,但會聚起來卻令人感到了一種生動的場面,那便是真實的生活,好玩的生活。
他的文字中有很多都是談論吃的,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涉及令人乍舌,假設把先生放在當下,我敢斷定是名副其實的“吃貨”一枚!不光光介紹了各地食物的異同與特色,還把自我的感受都如臨其境地展示給了讀者,描繪是動人和恰當?shù)模芏嗟胤蕉加辛钊藭囊恍Φ墓缠Q。
先生也在眾多的`文字中屢屢提到抗戰(zhàn)時西南聯(lián)大時的歷歷往事,可見其對那段學習與生活的眷戀。因為自我對那段歷史也頗感興趣,故此讀起來也格外親切,思念那些著名的大師,思念在艱辛歲月中精英們的精神和成就,也從另一種視角了解到更多的軼事和趣聞。 才明白先生是沈從文的弟子,所以文集中專門收集了一篇文章是寫沈從文和他的《邊城》的。一來又把邊城的情節(jié)再次回憶了一遍,并且還有美文賞析般的講解和其中人物創(chuàng)作原型的介紹,更有一些幕后的花絮與原委,對于喜歡文學寫作的人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引導與啟發(fā)。
也喜歡先生寫的父母與祖父母輩的人物,既包含了真摯的親情,也從一個側面讓讀者了解到了晚清與民國時期的世間百態(tài)與人情世故,那些平常人家的生活和環(huán)境驀然就躍動在面前,鮮活了畫面。那些看似平淡與不經(jīng)意的文字間流露出的是中國文人的情懷。琴棋書畫詩書酒、茶米油鹽醬醋茶,都浮此刻這些小小的篇章之中,有生活的真諦,有閑情與雅趣,有山水和情韻,有人情的冷暖,在淡淡的文字與不經(jīng)意的表達之間展開了一幅世間的萬象,真實又生動。
最終談談本書的裝幀,其實也和文字一樣,十分清新淡雅!相當貼合文字的意境,在適當?shù)目臻g,還插入了些相應的國畫,完全是錦上再添鮮花!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2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zhì)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里所描繪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干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薄芭獦且粋扔幸豢糜裉m。八大處只此一棵,據(jù)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
原來質(zhì)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fā)現(xiàn)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zhí)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閑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于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后,我開始樂于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于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diào)。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著一位位故人,卻又那么形象而生動地呈現(xiàn)出富有個性的人物?此凇囤w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么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說說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fā)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jīng)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fā)現(xiàn)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fā)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艷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tài),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3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xiàn)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jīng)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shù)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jīng)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xiàn)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jīng)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xiàn)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
布封說過:風格即人。
能夠留下偉大作品的人是幸運的,即便風云變化、滄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為自己正身,驗證一段充實豐盈的歲月,抑或是一場別樣凝重的征途。
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覺真實純粹、簡單自然。書中有對家鄉(xiāng)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lián)大的光輝追憶,有對父親家人的溫情感念,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
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個人骨子里都對逝去的青春年華深深懷念,難怪這幾年盛行致青春。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樂而無羈的,斗志昂揚、意氣風發(fā)、滿腔熱血、壯志凌云,如果能摻雜一點愛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校舍》《泡茶館》《跑警報》讓我對西南聯(lián)大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南聯(lián)大可真是一個不朽的歷史名詞。
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設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學府聯(lián)合而成。具體背景應該為: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發(fā)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范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均為著名的高等學府,組成西南聯(lián)大與祖國的命運相關,在特殊的時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師生。當時的著名教師有:陳寅恪,吳有訓,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鐘書,吳大猷,
華羅庚,朱光潛,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張伯苓。難道有一個研究聯(lián)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為:聯(lián)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自由、時事。
兵荒馬亂,前方抗戰(zhàn),云南聯(lián)大的學子們卻是清凈活躍地經(jīng)營著自己的生活。《泡茶館》中的茶館林林總總、規(guī)模各異、名目繁多,為學生們提供了休閑讀書的好去處。有同學從早到晚泡在茶館,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館,深夜才回宿舍。紹興的老板惜才愛士,會資助學生奢侈的去南屏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杜芫瘓蟆分,雖然警報聲聲刺耳,而學子們更多地在警報聲中尋出了樂趣。一位姓馬的同學在每次跑警報時,不忘帶上一壺水,一點吃的.,還要夾上溫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才慢悠悠地向后山走去。哲學系的研究生在跑警報時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學。有人帶金子,必有人會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會撿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撿到金子。故此,每次解除警報時,他都會細心查看路面,還真有兩次撿到了金子,由此實踐了自己哲學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羅同學,在別人都去后山躲警報時,自己一人逍遙自在地在宿舍樓里洗頭洗衣,因為此時,沒有人和她爭搶。形形色色的學子,詼諧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記》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縣,去看一眼現(xiàn)實版的桃花源,雖然世人都說不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慰藉一下多年的暢想也是可以的。還有岳陽樓,長江三勝,滕王閣,黃鶴樓都沒有了,就剩下這座岳陽樓了。那么多岳陽樓的詩句,那么多洞庭湖的篇章,影響最深遠的還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范仲淹恰恰從沒有去過岳陽樓,從沒有看見洞庭水,卻寫的如此千回百轉、蕩氣回腸,難得,難得!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寫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銅人雕塑,游客們?yōu)榱私枞竞眠\,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復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銅漆凋落,格外顯眼。作者似乎不太認同這樣旅游習俗,而回顧我們周圍,不是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嗎?我倒覺得摸摸也無妨,游客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總得親手碰觸一下歷史,這樣才不留遺憾吧。
我是喜歡吃葡萄的,正應了一句廣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了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閱,倘若喜歡,細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瀏覽。開卷有益,更何況是大家名作呢?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5
去圖書大廈是奔著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去的?上]找到,卻意外發(fā)現(xiàn)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間草木》,這讓我更加驚喜。一直特別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網(wǎng)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飯花集》,我有,牛吧,買的時候1·4元。大學的畢業(yè)論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風格,不買書分析什么呢?
他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么,連起來就有味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的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為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劇作家已是公認的.事實,特別是他執(zhí)筆的《沙家浜》家喻戶曉。而我從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當做散文家,讀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紀事”,說不出的散淡、精致,就連青石板的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寫于后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故鄉(xiāng)美食、游記采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的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著時代的印跡,老宅的每個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雖然過去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于平靜,但我們?nèi)詮淖掷镄虚g看到從手心里滑過的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溫暖,懷舊的調(diào)子不可阻擋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的文章節(jié)奏緩慢,情景交融,敘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說。由于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情緒活躍、調(diào)子輕快,是一種極簡的水墨摹寫人物傳統(tǒng)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的成長足跡,并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的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節(jié)。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的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制作過程,然后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說寫不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的論著,也寫不蒙田那樣淵博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shù)感情過于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長,“歪打正著”適應這個“快餐年代”的閱讀習慣。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讀著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陽光灑在身上,多數(shù)時候讀著讀著睡著,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托著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后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06-07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03-15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09-09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02-24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01-08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11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篇11-17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篇)11-17
汪曾祺散文選的讀后感(通用29篇)02-01
汪曾祺經(jīng)典語錄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