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20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lián)想到名篇《逍遙游》里所描繪的那種“為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著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悟。
一般人如果認為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tài)源自于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對復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慹(恐懼)、姚(輕。、佚(放縱)、啟(張狂)、態(tài)(作態(tài))。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復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并非對復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人的問題是如此的復雜,那么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通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zhí)著,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為“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進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心齋”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欲望,以及以我為中心的觀念與成見?傊,就是要對“心”進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外化而內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心保持不變。內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yǎng)生主》)。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不化”,堅持并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xiàn)了君子處世為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舟”(《莊子·列御寇》),“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游世,虛而待物的人生!疤摗弊钟袉渭兤降。泛舟不系,隨水而漂,人若無執(zhí),則可化解于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通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zhí)著和不得已,讓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復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于世俗的誘惑而執(zhí)著于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么心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著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于“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保ā肚f子·天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由于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之爭,喪失了內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郁癥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為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tài)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zhí)著“相忘于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游于大海的快樂與自由。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2
再次翻開《中國哲學簡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這章。因為最近在寫道德經(jīng)的解讀,興趣在這里。興趣是讀書最大的推動力。
1、解開一個迷,道德經(jīng)這本書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們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會認為道德經(jīng)是比孔子更早的東西。不過按馮友蘭的考證,不是這回事。他認為《道德經(jīng)》這本書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話在里面,但有可能這本書并非他一人所撰寫。
我所要堅持的,只是說,整個地看來,這部書的思想體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時的產(chǎn)物。
馮友蘭認為,這書比孔子的時代要晚。這解開了我的一個疑問。我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很多內容,實際上是跟孔子唱反調的。比如,孔子主張圣人應該以仁為本,而老子則說: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如果道德經(jīng)的確成書于孔子之后,這種唱反調就容易理解了。
2、物極必反: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
老子認為,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guī)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這不是老子的原話,而是中國的成語,它的思想無疑是來自老子。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和"逝曰遠,遠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發(fā)展,這些性質一定轉變成它們的反面。
這構成一條自然規(guī)律。所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二章)。所有這些矛盾的說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規(guī)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這條規(guī)律的一般人看來,它們確實是矛盾的,非?尚Φ,所以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四十一章)
知道這個道理,有兩個最直接的好處:
1、好處一:當你處在低谷的時候,你知道物極必反,你對未來會更有信心。當年樸槿惠在最低谷的時候,就是受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啟發(fā),走出了低谷。后來當上了韓國總統(tǒng)。
2、好處二:當你處在頂峰的時候,你知道物極必反,就會居安思危,不要得意忘形。樸槿惠的經(jīng)歷似乎說明了這點。她當上總統(tǒng),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卻在此后遭遇了閨蜜門,急速下落重新回歸低谷。
那么,怎么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避免達到極限,而急轉直下呢?
馮友蘭舉了牛頓的例子:
牛頓感覺到,他的知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對于海的知識。牛頓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盡管他在物理學中已經(jīng)取得偉大的成就,他的學問距離前進的.極限仍然很遠。
馮友蘭另外舉了一個反例:
可是,如果有一個學生,剛剛學完物理教科書,就感覺到凡是科學要知道的他都已經(jīng)知道了,他的學問就一定不會有所前進,而且一定要反而反退。
老子告訴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志。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
還有一些物極必反的情況,跟超越客觀環(huán)境的極限有關。
比如,一個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來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也變成有害的東西。一個人應當只吃適量的食物。這個適量,要接此人的年齡、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質量來定。
這都是事物變化所遵循的規(guī)律。老子把它們叫做"常"。他說:"知常曰明。"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十六章)
總結:
越淺薄的人越容易驕傲,越驕傲越容易淺薄。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取得了一點小成績,不要膨脹,想想那么偉大的牛頓,還那么謙虛的講自己只是一個好奇的孩子,在海邊撿了幾個貝殼。
膨脹很容易讓我們達到極限,進而走向衰敗,最近沸沸揚揚的樂視公司,是不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呢?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3
近現(xiàn)代對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兒童教育從私塾開始,學習《三字經(jīng)》、《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五經(jīng)等,以及修身養(yǎng)性的琴棋書畫等技能。學子們寒窗苦讀十載,一朝考取功名。現(xiàn)在看來,那時人們是從哲學開始學起,通過誦讀和學習經(jīng)典,這些哲學思想深入內心,隨著年齡增長,長大成人,在實踐中體會、驗證,從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學思想帶來的不一樣的價值呈現(xiàn),F(xiàn)在的孩子,要按照數(shù)理化、文史哲等學科、門類進行學習,學習的門類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專,而哲學范疇的內容大部分放在了長大以后再學習。雖然理解能力增強了,但是遠沒有了幼小時深刻的記憶和感受體驗的細致。
在哲學方面,我們前人留給了我們巨大的財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后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再后來的釋道儒三家鼎立,哲學,一直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說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xiàn)實主義,對立又融合。既有狂風暴雨般的當頭棒喝,又有柔風細雨潤物無聲的道法天然,以及潛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學,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遙不可及,有時卻又近在咫尺。在現(xiàn)在社會,我們常常把哲學單獨拿出來看,卻忘了,在古時候哲學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這部簡史,有助于我們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給我們的'哲學財富,有助于我們透過哲學,通過哲學去看待我們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豐富、海量的信息,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可以休憩的空間,讓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緊緊逼迫,給心靈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4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fā)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只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馮在著本書里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jīng)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雖然沒有看過幾本,呵呵~)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了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fā)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方面的條件,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哲學思想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fā)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yōu)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yōu)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chǎn)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5
在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之前曾經(jīng)看過一些他的生平事跡,其中有一則趣事讓我記憶深刻。話說當年抗戰(zhàn)時的西南聯(lián)大,中國的精英知識份子莊輾轉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莊。車子路過一處城門時,司機提醒大家不要將手伸出窗外以免受傷。這么一句善意的提醒讓馮老開始思索手伸出窗外與受傷的必然性聯(lián)系。沒錯,走神是哲學家有的一種狀態(tài)。就在這種狀態(tài)下馮老的手撞到城墻上骨折了。金岳霖后來常拿這事情取笑馮友蘭。我不禁聯(lián)想到是何等的書呆子身上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這本簡史是由馮老在美國的講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萬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作者用極流暢的語言將中國自孔子以來的哲學大家一一羅列,并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與洞見。雖然現(xiàn)在的語言習慣已經(jīng)與1940年代有很大的差別,但此書仍然是我閱讀的眾多哲學類書籍中文筆最洗練的佳作。實在沒有想到一個書呆子能寫出這樣的書來。
初讀此書時腦子里對中國哲學還是漿糊一團,零星淺顯的讀過一點《論語》、《道德經(jīng)》、《易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傳習錄》。儒家、道家、佛教、禪宗、墨家、入世出世……,這些耳熟能詳?shù)闹袊軐W經(jīng)典詞匯他們背后的歷史、涵義我是真不清楚。很艱難的讀完第一遍,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回頭仔細一琢磨,腦子里的中國哲學地圖還是模糊一片。靜下心來又用兩個月的時間慢慢的讀第二遍,某些感興趣的章節(jié)再多讀幾遍。漸漸的這幅哲學地圖清晰起來。
那些逐漸沒落的:墨家、名家、陰陽家、法家……,那些久而彌堅的儒家、道家、禪宗……。中國哲學的各流派在幾千年的文化長河里相互交融,取長補短,最終凝聚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雖然沒有具象化的信仰某一宗教,但5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蘊已經(jīng)深深的植入所有炎黃子孫的骨髓之中。
馮友蘭在書的結尾中提到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同時他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個劃分和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任務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這也解了我心中的結,無論是東西方哲學和宗教,大家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何等的相似!皳巢,無非妙道”、“條條大道通羅馬”。哲學無非是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之一,何必在乎是讀孔子多一些還是讀黑格爾多一些呢。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6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雖然不夠了解,但它卻充滿神秘色彩。以前總是聽人說,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于是,我便通過學院這次的贈書活動,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可能現(xiàn)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边@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作為一個學生,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也讓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學,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7
1、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他不認同傳統(tǒng)的說法中關于《老子》一書是有個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馮先生研究認為:《老子》一書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時代的產(chǎn)物。老子與《老子》一書并無必然聯(lián)系,是兩回事。完全可能有個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長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這本書,他的作者則另有其人,或是群體編寫。這本書的年代晚一些,“我現(xiàn)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后,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其理由:因為《老子》里有很多關于“無名”的討論,而要討論“無名”之前",就得先要討論“名”!懊、“無名”見于關于惠施、公孫龍等名家的記載。據(jù)此馮先生認為《老子》出現(xiàn)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后。
僅憑“名”或“無名”見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的記載中,在孔子之前不見記載,而斷言《老子》一書的年代,證據(jù)未免太單薄了些了吧?也許,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無名”的論辯,只是未被記載或我們未能見到記載罷了。
2、道無名
“道無名”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費神理解的部分。
人類大多習慣于具體思維,生動形象是蕓蕓眾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過感官把握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內”的世界,眼見為實等。即通過眼見、耳聽、皮膚接觸可感知的世界,從而獲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體表達,用名來稱呼他們,描述他們。而“名家的哲學家開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對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想!
超越了具體,從而思考抽象的“無”、“無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只好勉強給它一個代號——稱其為道,其實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客觀的屬性和用途,由于有這些屬性和用途,就可以稱之為桌子。但是我們稱道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類似的可以言說的有名屬性。道,純粹是一個代號,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無名”。
3、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
。1)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嗎?極限在哪里?
萬物變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它的思想源頭很可能是來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逝曰遠,遠曰反”。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發(fā)展至極端,一定轉變成它們的反面。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少則得,多則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正是一切事物發(fā)展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滿,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預防欲速則不達,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里的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志。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在這方面孔子有同樣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贝笠馐牵杭偃缫粋人相貌與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驕傲且吝嗇,則我們只會看到他的驕傲與吝嗇,看不到其他方面。驕和吝,超過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觀了。
(3)“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所說的“!弊直硎居肋h不變的東西,或是可以認為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
事物變化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老子把它們叫做“!。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人應該認識自然規(guī)律、尊重自然規(guī)律。依據(jù)它來指導社會活動。老子稱之為“襲明”——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即包容心!八燎鍎t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比粝胱儚,從弱開始,“柔弱勝剛強”;“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一個單位內一定程度的“反對派”、“刺頭”的存在,并不是壞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樣的救世情懷。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車奴”、負債、焦慮難安,聽聽老子言,勝服清涼散,可以“襲明”。
道家的中心問題是全生避害,躲開危險!扳叶〗馀!闭f貴生,順著紋理、規(guī)律生活處事就安全,否則會損傷生命。人需要柔弱、謙虛、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彼允ト恕叭ド酰ド,去泰!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而來得!盁o為”,也來自此!盁o為”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頭,不任性妄為。畫蛇添足,就是適得其反做過了頭。
任性妄為,不加約束,都是反自然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取法于“自然”,道的運作是以自然為法則,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guī)律為規(guī)律。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在這個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別事物都從普遍的道中獲得能量,這就是“德”。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8
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學方面的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后道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度纸(jīng)》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地表述出來。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興起的。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
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中國人不那么關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在西方出現(xiàn)宗教與科學的沖突?茖W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權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消弱。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結果是自身的衰退,大眾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搞達到更高的價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xiàn)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使命是要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9
其實大一暑假期間,已經(jīng)看了這本書,但是因為去法院實習的緣故,遲遲沒有做讀書筆記,回過頭來剛好這學期進行二刷,讀書筆記也就變得不可或缺了。因為有了第一遍的基礎,就不打算按照目錄的順序進行閱讀,而是采取總分總的方式,分別閱讀各家學說,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樣的收獲。
摘錄筆記以中國哲學背景為開頭,包括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第二章中國哲學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著就是開始對于各家的閱讀摘錄,以儒家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學、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為節(jié)點,接著閱讀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楊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莊子這道家的三階段,還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結束后,開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陰陽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學和第二十二章的禪宗。最后,以當下為焦點,世界為范圍,閱讀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學的傳入、第二十一章中國哲學在現(xiàn)代世界,結束對于整本書的閱讀。那么,接下來總的讀書心得也就按這個方式進行思考。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大陸國家,由于是大陸國家且土地大部分適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織的農業(yè)文明,而經(jīng)濟基礎又決定了上層建筑,所以一切的源頭都是農業(yè),那自然就包括中國哲學。
在中國哲學中,對于宇宙的反應,本質上是對“農”的反應和看法,中國思想的主要兩個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在同一軸桿都表達了對農的渴望和靈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動”事實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種解法,物極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凡事應適度不應過極,也就是中庸。所以可以說,“農”是中國哲學的開始和延續(xù)。
綜合以“農”為基礎的等級制度、法律法規(guī)和風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響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內圣外王”一樣,中國哲學最終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結果,事實上都是一種平衡,一種中庸的體現(xiàn),而也是中庸之道,讓中國哲學互相交融、互相結合,不斷地吸收消化,變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指出的“外來文化的入侵總是會被中華文化所融合吸收”;蛟S這也是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
儒家,無論是早期儒家還是到后面演變出來的新儒家,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歷史上處主流的地位,以等級秩序為界線,規(guī)定所對應的禮儀禮節(jié)。每個有名分的人,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以忠恕之道為方式施行“仁義”,可以說是儒家對于“善”的看法。雖然其地位特殊,但是儒家也并非一家獨大。有反對其“正名”的等級制度的墨家,其自始至終采取功利主義的方式,認為不存在差等的愛,而應該實行人人平等。有反對其“入世”觀點的道家,認為“無為”才是實現(xiàn)“善”的唯一法則。也有反對以禮治國的法家,認為“刑應上大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處法律非現(xiàn)代法律)。還有醉心于“名”“實”之分,不顧實際的名家,粗糙的探尋科學起點的陰陽家等等等等。
每個學說都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但是通過分開單獨閱讀發(fā)現(xiàn),事實上除了一貫堅持反抗儒家的墨家(之后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以外,道家、佛學、儒家三者之間都進行著不同程度的相互肯定和相互吸收,出現(xiàn)了禪學和新儒學,甚至后期的新道家反而認為孔子比老莊更偉大,因為其已經(jīng)忘記了說忘。這就是中國哲學的特點之一,比起西方“一神論”式的思想路線,東方的中國以“百煉剛繞指柔”的方式,將本是殊途的各家學說,最終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起到了適合當代社會的作用,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前行,其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是這一方式的一大體現(xiàn)。就如同西方哲學的傳入,給只有負的方法的中國,帶來了正的方法,如果在西方的話,定會分出個勝負,最終擇一進行,但是在中國,正的方法只是給予了中國人一個新的思想方法,并沒有取代負的方法,而只是補充了負的方法。根據(jù)馮友蘭先生的看法“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對于中國哲學是否對于世界哲學有所貢獻,這個應交給時間來檢驗。而就個人而言,“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0
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學方面的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后道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度纸(jīng)》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地表述出來。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興起的。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
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中國人不那么關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在西方出現(xiàn)宗教與科學的沖突?茖W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權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消弱。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結果是自身的衰退,大眾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搞達到更高的價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xiàn)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使命是要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1
馮老不愧是理學傳人,非常有理性,他認為,中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哲學和思維方式,完全是因為地理的緣故。中國地處大陸,所以農業(yè)占主導,因為經(jīng)驗對生產(chǎn)大有幫助,于是人們迷信經(jīng)驗,因此有歷史退化觀;因為人被綁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識;因為整天接觸都是具體的事物,所以對抽象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于是整天討論“有”鞍無”鞍道”鞍天”的……而歐洲海洋貿易發(fā)達,商業(yè)為主導,所以對“數(shù)”和“邏輯”特別敏感,抽象思維發(fā)達,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學自然對確定的東西又特別渴望,所以有了實證主義……“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壽智者動。用來描述東西兩種文化很恰當,中國人善良,歐洲人聰明!(大意)這多少有點史賓諾莎的味道,我們其實能自己自由決定的事情是沒有的,上帝在通過自然法律把我們當成傀儡……
另外一點給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實很多哲學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種闡釋和再造;蛘呓凶觥靶拚。就拿孔子來說,“原教旨”是什么已經(jīng)無關緊要了,你怎么解釋它才是重要的。孟子是一種闡釋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種闡釋方式,但卻一個是性善論一個是性惡論相互矛盾。不論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繼續(xù)闡釋繼續(xù)再造——程顥程頤都是同一個媽媽生的,生理上他們是兩兄弟,哲學上他們是拜孔孟,卻能發(fā)展出理學和心學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觀。哲學就是一棵大樹,從最基本的那個根部不斷分出枝椏最后形成郁郁蔥蔥的.綠蔭。
而且原來截然不同的學說系統(tǒng)都被人為了功利的目的不斷糅合嫁接,產(chǎn)生種種怪胎。西方也一樣,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來為教義作支撐,于是就有了圣·奧古斯丁和圣·多瑪斯的神學……這就導致了兩種學派的沖突和矛盾,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其實就是“原教旨主義”和“修正主義”的爭論,可見“修正”這種東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與時俱進”,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會前人的東西,以配合時代的要求,但是往往這種“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時代的烙穎,越是時髦的東西就越容易過時,(偉大的辯證法!)還不如什么都不解釋,一本《論語》放在那里,讓你們自個兒猜去吧!另外,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這種矛盾在西方同樣存在,文藝復興其實就是一種古文學派的突圍。
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家的三論宗,也叫二諦義,相當好玩。佛家認為,真理有兩種,一種叫俗諦,一種比較牛逼,叫真諦,但是俗諦和真諦是會轉化的(再一次歌頌辯證法的偉大!),主要是看你是處于那個境界。在第一個level里面,第一種真理是“萬物皆有”,是個人都能理解,也就是唯物主義的論調,一切都是真的,物質第一性,不以人的意志轉移,而人的意識只是大腦的機能和產(chǎn)物;而牛逼真理是“萬物皆無”,人生如夢,都是人心的活動,類似柏克萊的觀點,意識才是第一性的。但是這些真理統(tǒng)統(tǒng)都是第一個level而已,根據(jù)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這時候會出現(xiàn)一個boss把以上兩種觀點統(tǒng)一起來然后秒殺之,這就是“萬物非有非無”,類似于笛卡爾的二元論,意識是真的,物質也是真的,倆人都沒錯。
但是這也只是一種俗諦,而第二個level的真諦是什么呢?非“非有非無”!很繞吧,簡單來說,就是說我們沒必要執(zhí)著于萬物是“有”還是“無”,還是“非有非無”這一點,因為萬物是不可以用“有”和“無”來描述的,因為“有”和“無”只是我們人類意識的概念,是我們意識的枷鎖,而宇宙萬物的存在形式并不能簡單用“有”“無”來描述,它已經(jīng)超越了我們能想象到的概念,就好像處于三維空間的人腦不能理解四維空間一樣,用康德的話來說,它跟“上帝”一樣,屬于一種“超驗”的東西,要想理解“萬物”的存在方式,你自己首先不能處于“萬物”之中,你必須跳脫出來,你做不到這一點,你不是上帝,所以你永遠不能理解萬物是怎么存在的。這才是第二個level的真諦。天礙…那么第三個level又是什么?對不起,沒有了,第三個境界理應是終極的真理,但是這已經(jīng)超越了人們概念的極限,也當然超越了語言,只能靠自己的頓悟了,而且即使悟到了,也沒辦法用語言告訴別人,只能“不可說”了,只能“拈花微笑”了,用道家的話來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2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钡覄偪吹健吨袊軐W簡史》這本書時卻沒有什么感情。書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馮友蘭作品精選”七字,很普通,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寧靜,平淡。書在手里沒有什么感覺,就匆匆放進抽屜,直到閱讀課時才拿出來,當時記得還是現(xiàn)場拆封面。
讀這本書的最初感覺是無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讓人睡覺”來形容。書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沒有給你注釋,讓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著差點睡著了,并沒有沉浸在書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師說的:“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闭軐W也是這道理,因為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感覺很陌生。
漸漸地,我進入書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書中,書中有許多的精華,你唯有“啃讀”才會知道其中的意蘊。讀完書才明白“啃讀”與“悅讀”不同,讀過這本書與沒讀過這本書是不一樣的'——里面有“哲學”的知識,可以豐富思維,增長見識,讓人更加智慧。書中有很多歷史知識等,讀起來也別有一般滋味。哲學就像物理一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都以不同形式與時代、社會、政治、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
書中的許多觀點令我佩服,就像書中所說的:“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體驗!彼嬖V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新的眼光來認識哲學。在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順應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緣由。
要說不喜歡這本書那是不可能的,議論中夾著少許的描寫,內容顯得并不太枯燥。但因為書中還有許多古文,看不懂,愛恨有加。書中講述了許多哲學,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國內的,還有國外的,甚至貫穿整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學是什么?一切源泉來自哲學,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談論的東西。例如:“人沒有私欲,他的內心像一面明鏡!边@句話警醒我們:把自己的內心磨礪得像明鏡一般,時刻提醒自己不犯錯誤,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貪婪所迷惑。
書中精華太多,多得我們都不知從何處說起;哲學的應用范圍太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簡直無所不包,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3
《中國哲學簡史》寫道: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反思。
哲學家說到“宇宙”時,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體,相當于中國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給它一個定義,乃是:“至大無外!比魏稳,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當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臘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被稱為“哲學的源頭”,因為想要認識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認識自己,我們就要不斷地對人生進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的表述出來。
其實,有關人生的學說、宇宙的學說以及知識的學說,都在這樣的思考中產(chǎn)生。
有的.哲學家認為,在思考前,必須先對思索進行思索。我認為,這個樣子就會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只有一個一個問題思考,解決,才能繼續(xù)思考。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寫道:其實,我們用來思考的器官只有一個,如果我們懷疑自己對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們也同樣有理由懷疑自己對思索進行思索的能力。
人無論是自己思索或是與別人談論,都是在人生之中。我們對宇宙進行思索或與人談論它,都是在其中進行反思。
禪師像尋常人那樣生活,做尋常人做事情,經(jīng)過從迷到悟的過程,他已把肉體的性情放下,而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還要離開禪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間。這就是修身養(yǎng)性,禪師其實也是煩人,只不過他們的境界已經(jīng)不是尋常人可比的,因為他現(xiàn)在的所作所為雖然和別人一樣,但他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滯著。
新的儒家強調修養(yǎng)須下功夫。雖說人的最終目標是無所用心,但為達到無所用心,還是要用很大氣力的。
內圣外王,是一個人想成為的最高境界。對自身修身養(yǎng)性,在外可以獨當一面,冷靜且完美的處理事務,而這種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懷,而一個人只為一己私利,不顧他人,就是小人。這就是圣人與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就像腌蘿卜,要一點一點的入味,讀書也一樣,慢慢品味,理解深層含義。
人性本善?本惡?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4
翻開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我仿佛打開了一本“天書”。什么佛家的獨尊,什么道家的復興,都是類似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我很難看懂,也不想讀懂。因為我對哲學的興趣的確說不上高漲,也許更多的應該是漠然或不以為然,因為哲學在我看來就是太玄太妙太空,太不可捉摸,太大而無當。但是這一次為了完成任務,我必須硬性要求自己把這本書讀完。然而,就是這次的“無奈之舉”改變了我對哲學的傲慢與偏見,嘲諷與調侃。它讓我重新審視了我對哲學的理解和態(tài)度。于是我不再漠視它,而是如數(shù)珍寶似的品讀著書中的每一句話,并頗有體會。
黑格爾曾把哲學喻為“廟里的神”,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各個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一樣!比绻屛襾肀扔鞯脑,哲學就相當于人的靈魂,人如果沒有了思想和靈魂,那么人只能稱得上是一具行尸走肉。此書內容令我頓悟最深的就是“同自己談話”這部分內容。很多人的確缺乏同自己談話的能力,缺乏對自己審視、懷疑、反省和懺悔的能力。所以會經(jīng)常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虛耗和損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給別人給社會帶來傷害。“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其實是告訴我們人是很難有自知之明的。但是人一旦沒有了自知之明,就會變得妄自尊大,最終變成別人取笑的對象。所以人在學會與別人交流的同時,也要學會同自己談話。也就是發(fā)現(xiàn)自己,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己,發(fā)現(xiàn)假面具后面一個真實的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局限、偏見、愚昧、丑陋、冷漠和恐懼;發(fā)現(xiàn)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創(chuàng)造力、想像力和獨特的個性。當你學會了真正地發(fā)現(xiàn)自己時,你會在你身上找到許多隱藏很深的連你自己都不曾知道的東西。所以人有時真有必要把自己解剖開來,變成一個個分裂的個體,然后在分裂的各個自我之間進行平等、理性的對話,這正是一個人的內省過程。正如真理愈辨愈明,在各個自我之間的訴說、解釋、勸慰乃至激烈的辯論中,人心深處的仁愛、智慧和正義感就可能浮出海面。
我很感激這本書,它改變了我的生活,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已經(jīng)被繁忙的時代所導致麻木的頭腦又一次學會了驚訝;它讓我這顆原來只會跳動的心臟變成了一顆鮮活而敏感的心靈;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忙碌的信息時代,仍然需要有一個哲學的頭腦。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有些人可能不會相信一本書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和價值取向,但我相信:一本好書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至少它改變了我。以往的假期我每天都是早晨睡到九點鐘,吃口飯之后便拿起遙控器以電視為伴,直到有些困意,然后按照我的生物鐘規(guī)律我又開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午睡,醒來后再拿起遙控器一天過得還算“充實”。整個假期幾乎都是被這樣復制著。等到臨近開學的時候,方有點兒浪費青春的遺憾,但一打聽同事,他們也和我大同小異,我也就很自然地不為自己的“虛度年華而悔恨了”。自從我讀了這本書之后,我也變成了一個“追星族”,變成了許多大哲學家的“粉絲”。因為他們的淵博,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底蘊,他們的深遂,讓我無時無刻不在為之折服,為之感嘆。然而追逐過后我便深深的思索起來:為什么他們會有如此獨到的見解?為什么他們可以揭示人類和自然最深處的`奧秘?為什么他們可以拋開世俗站在另一個高度來審視人生?我終于找到了答案,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博覽群書”。因為只有在閱讀中我們才能接受思想的熏陶,才能理解哲學概念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就是與哲學家進行思想對話,在思想的交鋒中,才能磨礪我們的思維,激發(fā)我們的智慧。所以曾經(jīng)從不出入書店的我,也開始學會在那里駐足;曾經(jīng)最吝嗇買書的我,也會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曾經(jīng)在圖書館里只是走馬觀花的我,也學會了安靜地欣賞。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有神奇的力量,它真的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我。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過:“談話使人敏捷,寫作使人深刻!本毩曈梦淖直硎鲎约旱乃枷,能夠幫助我們形成有條理的連貫思維和深入分析的習慣。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人們往往改變了許多習慣,有的人養(yǎng)成了好習慣,有的人學會了壞習慣,有的人則丟到了好習慣。我以前在上學的時候,特別喜歡寫點兒東西,絕不放過任何的靈感和激情,所以那時我很自豪地被同學稱為“才女”。然而,畢業(yè)以后經(jīng)過了歲月的磨礪,它洗刷了我所有的熱情和豪邁,而變得懶惰和平庸。有時我也會捫心自問,我還是以前的那個我嗎?我難道就這樣隨波逐流一直下去嗎?于是,我也想力圖改變,但每次都是行動拖決心的后退。今天,《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不,應該是無數(shù)位中外的大哲人喚醒了我的斗智,讓我開始去重新尋找過去的影子。于是,我又開始了嘗試寫一些東西,一點心得,一種感受,一絲啟發(fā),一種疑問盡管手中的筆已有些陌生,盡管腦中的詞匯已有些匱乏,但我慶幸我又開始培養(yǎng)寫作的習慣了;我又可以用筆來傳遞我的思想和感情了;我又擁有一顆鮮活而敏感的心靈了;我又有一雙可以發(fā)現(xiàn)美和感到驚訝的眼睛了。從哲學的角度分析,沒有驚訝的心理狀態(tài),你就發(fā)現(xiàn)不了新的東西,也就將永遠生活在一個沒有變化、沒有發(fā)展、毫無新意的世界之中。由此可見,哲學使我的生活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所以說我要感謝這本書,感謝哲學,感謝創(chuàng)造哲學的哲學家們,更應該感謝上級領導的敦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讓哲學成為了我人生的導師,至善的良友。讓我從哲學里邊獲得了從事教育工作的思想養(yǎng)料、觀點的啟迪和思維的力量。我要把這本書變成我的起跑線,施令的槍聲已經(jīng)打響,我會目視前方,竭盡全力,一直向前沖!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5
中國哲學起于“農”,祖先們在春種秋收的自然規(guī)律中覺醒,寒來暑往,日月盈虛,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動”,進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這個理論貫徹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于是我們格外重視此間原則,在繁盛時不忘謹慎常存,在黑暗時不忘靜候光明。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說道的運動循環(huán)往復,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物極必反,另一個是相反相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類事物的`究極之境終歸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書法,初學者起先臨摹名家,按照約定的章法規(guī)范去練習,而習到最后,待你忘了這些條框約束,于手中紙筆渾然一體,才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再譬如寫作也是一樣,好的文章絕非華美辭藻的堆砌,而是以簡潔清晰的敘事,渾厚深邃的思想流傳于世。杜甫堪為詩圣,便是他那樸實而真摯的詩文,沒有任何金雕玉飾,卻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淚的真大義。
這便是中國人講究的“物極必反”,因此我們的中庸之道講究凡事總要差那么一點,“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此我們才覺得“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我們才會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國文化才更加強調謙遜和低調的美好品質。
中華民族有著有異于其他民族的堅韌,這也和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堅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誨!跋喾聪喑伞北闶歉嬖V人們,你得先俯下去,為了更好地勃發(fā)。無論說天人合一,內圣外王,還是儒道互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其主旨都離不開正反比較的敘述。智慧哲人們總能從兩個相對立的事物中找到關聯(lián),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這才是中國哲學要義。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學用大量的定義去闡述這個道理,中國哲學家們用更簡練,更靈性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學觀念,即“反者道之動”。在思考人于宇宙關系的過程中,很明顯,這種起源于直覺的暗示的確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筆直而明確的捷徑。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6
《中國哲學簡史》是由馮友蘭先生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時,將英文稿整理改編成的書,這本書較之于其他的哲學理論書顯得更加淺顯易懂,總的來說,這本書主要概述了中國歷史記載以來哲學發(fā)展的歷程。
中國古代哲學并沒有像西方的那樣成體系,中國古代哲學是在激烈的思想觀念碰撞中產(chǎn)生的,漸漸的,持有不同思想的學者被分成不同的派系,因而古時有百家爭鳴這樣的現(xiàn)象,在這本書中,馮友蘭先生基于前人得出的理論及研究成果,將古代“百家”劃分為六個主要的學派,他們分別是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馮先生對這主要的六大派系進行了誕生背景的介紹,各家主要的人物的介紹,談論了各家的主要思想成果以及對各家思想上的沖突進行對比和辯證,除此之外,對各家思想的功能性也做了評論和比較,其功能性包括該思想在它所處的時代中的.作用和對人的影響,以及在當下該思想能夠起到的作用。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也是由馮先生經(jīng)過整理前人的文獻,再加上自己的獨到的觀點整合而出的著作,評論性的著作一般都帶有作者自身的主觀思想,這種形式其實跟古時候的一些學者為一些名著做注解是一樣的,基于自身原有的理論基礎,通過學者自己的認知將其解讀。事實上,個人主觀或多或少的也會對原著本身想要表達的意志造成一定的曲解,對于解讀中國古書籍更是這樣,中國古文較之于西方語言顯得更加晦澀難懂,僅僅幾個字往往能表達出一定的人生道理,之乎者也在不同的情景下用法也大不相同,一字的多義可能會讓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話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是這個意思,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都深藏于此。
相對來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更多的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客觀的角度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派系的思想進行了歸納總結。"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辨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術之士!边@是馮先生對古代六個主要的思想學派的評價。我以為,儒家為百家之首確實有其內在的理由,儒家的思想較之于其他學派在社會層面上有更多的服務性,孔子提倡“仁義忠恕”,就是提倡人要有德并且行使這種德,與道家的“無為”正相反,道家用“避”和“隱”的方式出世,儒家則強調積極入世,相比之下,我更欣賞中后期的儒家,這段時期的儒家思想更加睿智和符合時代需要,比如儒家對“葬禮”的理解就很有趣,禮葬是對逝去人得一種送別儀式,本身具有一定的鬼神色彩,然而這個時期的儒家是理智的,可以算的上是無神論,但卻仍然注重“禮”,外人看來這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家的解釋來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情感能感知,身邊的親人去世,在感情上需要寄托,這個時候強調理智就顯得很不人性,禮葬剛好能夠給悲痛的人一個釋放的出口,以一種儀式去對逝者告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滿足了情感的需要。
儒家經(jīng)典中有兩部是專講“禮”的,《禮儀》和《禮記》將原本禮中含有的迷信和神話凈化,將其中的宗教成分都轉化為詩,不僅將其美化而且顯得更加科學和理智。儒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剛好杜絕了中國本土宗教的誕生,從另一方面來看,儒家是以哲學形式存在的宗教,它沒有西方宗教繁瑣的教義和神話般的人物,儒家的內在任務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一來較之于其他派系就要顯得更加有現(xiàn)實意義,這可能是幾千年以來儒家學派遭遇很多變故仍經(jīng)久不息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在當下仍然能給人以啟示的原因。
除了儒家,道家更加注重個人的內在,能對人的心態(tài)有很好的影響。墨家顯得攻擊性太強,名家就顯得有些滑稽,公孫龍的《白馬論》在我看來雖然有一定的內涵和思維邏輯在,但并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從書中舉得名家例子中,更讓人覺著名家的言說有很濃烈的詭辯的味道。
這本書所介紹的各家學說在當下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有一些現(xiàn)象也跟古代思想有些關聯(lián),比如書中說,莊子以為,在辯論中,什么也不能夠決定。他說,即使有人獲勝,勝者未必正確,敗者未必錯誤。但是在后期墨家看來,莊子說這番話,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別人,他正是在和別人辯論。他若辯贏了,這個事實不就正好證明他錯了?莊子又說:“大辯不言!边說:“言辯而不及!彼浴把员M!薄Gf子還進一步認為,萬物各從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見來看,都是正確的,這個不應當批評那個。若是照這樣的言論來說,在當下有一位學者的思想觀念與莊子的很像,就是網(wǎng)絡上人稱“打假英雄”的方舟子。方舟子以不管我是對的還是錯的我都是對的這樣的觀念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與他有過節(jié)的辨者,實屬當今網(wǎng)絡一大笑話。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雖然已經(jīng)是哲學書中的淺顯版本,但對我來說還是有很多的陌生的名詞,古文的理解上也有些吃力,若是多年以后重溫這本書,我想它會給我更多更深層次的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7
馮友蘭先生說過,他對哲學的理解便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人若是活著,那必定會思考,而這種思考就是反思。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之所以被稱為哲學家,是因為他們都對他們的人生進行了系統(tǒng)的反思。如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他對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學、人生探索進行反思,最終才有了《論語》這本儒家經(jīng)典。
道家老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對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認在事情之中已經(jīng)有了它自身的對立面。這是老子對為人處世中總結的道理。
反思是促進思想的原因。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頒令以儒學為國家正統(tǒng)之學。而儒學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是因為他對儒學進行了思考,所以儒學才得到了大的弘揚。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實。牛頓會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那是因為他思考了為什么蘋果會砸中他,而不是飛上天。若是沒有思考,又怎會成功?
人生亦如此,沒有反思的人生是無色的,就如陰雨的天空,沒有太陽的照耀變得灰蒙蒙的,沒有亮麗的光彩。
可見,反思對于我們來說有多么重要,從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們的大腦都是在思考的。盡管細微,但它卻證明了我們的生命存在!
書的最后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歸入潛默。”都說沉默是金,而在成為“金”之前,必定會不沉默,甚是瘋狂。在光鮮艷麗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嘗盡苦難,歷盡黑暗,這樣才能最終抵達成功,擁抱光明。
馮友蘭先生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賞析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這足以說明,人們說每一句話,寫每一個字都是會思考,反思的。
總而言之,反思必定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8
萬籟俱無聲,月光悄然舞,縱添池水深透音。蕩漾于同景時分,遽隔數(shù)千年,池泉溶溶,綠樹蔥顛,石根盤簇。似與率性的她相視,撫觸,細語。提起蘸飽濃墨的畫筆,在古老的中華民族連綿千丈的畫卷里淌下哲學脈絡。
“西方之覺醒,我與非我既分。東方之覺醒,我與非我相溶。”
去年聽了一場美術講座,其中中國畫和西畫的不同讓我反復咀嚼。中國畫里,山水重重疊疊,透著自然的深邃與無邊,空靈的自然意境和文人的思索情誼緊緊相依,景中常常出現(xiàn)遠處升起的炊煙,生機細影。不知是似寄人于自然,還是似牽自然于人。
在西方哲學中,人和自然之間是主客對立、天人相分的關系。然而,在中國哲學中,主導思想是主客交融、天人合一。這可以說是和西方哲學的一個最主要的差別,也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特有智慧。
“中國哲學來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立足于自然!
在中國還沒有被強硬打開大門前,祖先常年生活在這片賜予的`豐碩土地上,男耕女織,與自然朝夕相處。先秦儒家學者孟子用那穿透時光的雄渾嗓音吟道,人性乃“天之所與”。人們稟受天道,因此人性具有道德的品性。引用《詩經(jīng)·大雅·丞民》中的話來理解孟子所言,那便是“天生丞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睙o論是自覺抑或不自覺,人都生存于自然中,感受著雨水的洗禮,觸碰著陽光的溫暖,揮灑汗水在生命的土地里。無法分別豐富自然是給予我們的恩賜,抑或是靈動睿智的人們才是給予自然的恩賜。
老子在古老文化年輪中出現(xiàn),深邃的皺紋里蘊含著思想的光輝。他篤定地輕視知識,提倡寡欲以及回到嬰兒狀態(tài)或未知狀態(tài),實際便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思想在中國土地上綻放動人光芒。門徒問:“如何是禪人當下境界?”禪師細細答來:“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似乎這樣看來最高佛界是無我的境界,其實恰恰包含著我。就宛如相溶于水的甘糖,盡管沒有辦法把顆顆細糖看得清晰明了,但在整杯水中糖分無所不在,其實它早已完完全全與水分相融為一。
毫無疑問,沒有任何一種民族同中國一樣注重天人合一。這種思想貫穿古今,是中國人生存、思想和文化的基石與根據(jù),我崇尚著這種思想的明媚光輝,是它讓我們的民族擁有滾燙血脈,如詩般富有細膩情感的筋脈。一個民族,究竟如何處理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于未知的自然又報以何種態(tài)度,會引起民族對生命價值、生存意義擇決,同時影響著一個民族的命運。
西方近代文明被泰戈爾稱作“堡壘的文明”,文明中有間隔性、征服性、區(qū)別性。這樣形成的原因在于我看來,是他們在自然和人類之間立起了厚實的堡壘,處處用著征服的眼光看待自然,希望以不斷續(xù)的斗爭獲得生活。殊不知,中國人生活方式,是不斷續(xù)地和周圍緩緩調和,從而獲得生活。這種態(tài)度,處處充滿著無限的溫暖希望與古老精神的力量。
時代變幻莫測,然而中國哲學永無止境。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心性深切致遠的覺悟,是睿智的先人奮博揮汗的成就,更是貫穿著歲月沉積的古老夢想。面對它,我們仍然需要思考,需要感悟。對于一個新生命的中國而言,古今對白是中國自身自問最深切至心的對白。傳承著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魅力,在古老文化中注入新生力量,緊緊握著古老智慧的根和脈絡,汲取現(xiàn)實豐富的精華。面臨重重磨難,但中華民族的心中有著無止境的生命源泉,讓這個數(shù)千年的古老夢想重現(xiàn)曙光。
天存在著,人方可存在著,因為人不可能脫離自然獨活。倘若我們對于自然的欲望淋漓盡致而未察覺其危害時,方有我們苦食惡果才會憬悟人與自然共相存。我們須竭力維護先人所持思想下的自然均衡,中國人需對自然懷抱深切的哺育之愛,同自然才可相輔相依。
中華民族腳上的筋脈烙印著自然的恩賜,深愛的力量注入心房穿梭于世,滾滾熾熱的血液在中國人身上流淌。用中華民族獨特的方式,在古老而殘留夢想光輝的畫卷上,渲染獨一無二的風采。朝陽里,火紅的太陽帶來璀璨光芒,一股堅定而沉穩(wěn)的聲音道來:中國,定將擁愛而崛起,生生不息!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19
很多人都在質疑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我們每每想到哲學的時候,腦子里出現(xiàn)的都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這種歐洲面孔。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中國哲學博大精深。
在中國古代,研究哲學并不是一個職業(yè),所以我們的哲學思想也不像西方那樣成體系化。但當我們打開《老子》,全書只有約五千字,不會長于雜志上一篇文章,可是從中就能見到老子哲學的全體。也就是說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學、陰陽家這些諸子百家的學說構成了中國復雜的哲學史。
看了這個簡史也對我國古代哲學的.發(fā)展有了一定的認識。中國哲學是在辯證中成長的,比如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儒家講究“有用”,以積極的態(tài)度為人處事,講求升官發(fā)財光宗耀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道家則講究“無用之有用”,講求道是無名的,同時一切有名都是由無名而來。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們不能說儒家道家孰對孰錯,只能說是用不同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不同的思維看待這世界。
中國的哲學就在不同學派,不同思想的沖撞中茁壯成長,又如儒家和法家,儒家的觀念是理想主義的,法家的觀念是現(xiàn)實主義的,儒家主張治理百姓應當以禮以徳,不應當以法以刑。他們堅持傳統(tǒng)的治道,卻沒有意識到當初實施此道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變了。這也是儒家總是指責法家卑鄙、粗野,法家總是指責儒家迂腐、空談的原因吧。
墨家也對儒家進行了批評,墨子認為儒家有四個弊端:不相鬼神;堅持厚葬;講究音樂;相信命運。這些批評顯然是由于儒、墨的社會背景不同,孔子如此提出是希望能改正對鬼神的信仰;而第四條,儒家認為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范圍之外的東西,改變不了又何必強求,而墨家卻認為把自己委之于命運會讓人們懶惰。
儒家和墨家對于“愛”的觀點也不一樣,墨家講究愛無差,儒家則是要求愛有差!睹献印防锩嬗幸痪湓挘骸靶乓詾槿酥H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人之赤子乎!睂τ谛种拥膼圩匀粫裼趯︵徣酥拥膼。墨家則不然,他講求愛別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兼愛”。
在人性的向善與向惡中孟子與荀子也產(chǎn)生了分歧,孟子認為人性向善,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彼J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是有了“仁義禮智”這四德。而荀子卻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眰,就是人為。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四德是天生的,而荀子所說,人生來毫無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實際的惡端。
不能說這些諸子百家的學說誰對誰錯吧,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有落后的地方,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把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繼承下來。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篇20
看《中國哲學簡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說能讀到什么,有什么領悟,能把這本書大致瀏覽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催@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在這書之前,應該對百家各自的書籍有過涉獵,不然只是看對百家的歸納總結和評論,會讓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靈都飽受折磨。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對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點,是當年高考奠定的基礎,為了高考,對《論語》、《孟子》、《莊子》的內容都有較為認真的學習,所以讀這些的時候,感覺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戳吮緯,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沒有將儒家作為一個體系去理解那些內容,更多的只是從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個是從面到點的分析,一個是從點到面的探索,兩個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來的深意當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以前理解的小人,會跟現(xiàn)今社會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為一談,雖然知道這兩個小人肯定不是一個意思,但我猜想現(xiàn)在通俗理解的`小人,應該很大緣由是從這引申過去的。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理解了這小人的含義已經(jīng)此話的緣由。在儒家體系,遵循的是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關系,而各階級有有不同等級的,按照士、農、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這序列以內的,他們沒有獲得教育的資源,不知道深明大義為何物,唯利益而趨,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說,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講道理,是講不通的。
喜歡馮老對哲學的態(tài)度。一直以來都覺得高深莫測,哲學是可以給人新的知識的。但馮老說,哲學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而是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的價值。這樣,我感覺我對哲學可以更加大膽一些,應該不會將其束之高閣。
看完這本書,感覺更多的是對中國各種文化的一種解析、概括,而這些影響著每一位中國人的所思所想、處世哲學,有人認可儒家克己復禮,有人喜歡道家灑脫隨心,有人喜歡名家善于辯論,也有人崇拜心學內圣外王。不同的思想會造就不同的人生,哪個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學就會往那個方向多靠一些。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13篇)05-07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當代中國哲學的創(chuàng)新12-10
中國哲學背景下的哲學發(fā)展12-11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02-23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02-23
中國哲學中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12-11
中國哲學講自己的中國方式12-13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2-22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