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1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jīng)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xiàn)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出發(fā),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jīng)》、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jīng)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jīng)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jīng)典,經(jīng)典就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jīng)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jīng)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jīng)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導。當游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說一番,讓游者心里有個數(shù),不至于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說,絕不會說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獵奇的游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向導。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2
《經(jīng)典常談》所謂經(jīng)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jīng)、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jīng)、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jīng)典的一部分。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jīng)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jīng)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jīng)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相傳中國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造的。見地上印有獸蹄和鳥爪的痕跡有了靈感,開始造字。倉頡泄露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比擞辛宋淖郑瑫儥C靈,會爭著去做那些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人變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害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制他們,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術作用的。但此傳說是在戰(zhàn)國末期才有的,那時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辭》里就只說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來的。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文字不斷地在演變,說是一人獨創(chuàng),是萬不可能的。識字是教育的初步!吨芏Y》《保氏》說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先生教他們識字。秦以前字體非常龐雜,貴族子弟所學的,大約只是官書罷了。秦始皇統(tǒng)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國書,別體漸漸淘汰,識字便簡易多了。
始皇為了統(tǒng)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愛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但字體以當時通用的`小篆為準,便于原來的籀文略有不同。漢初,教書先生將這三篇合為一書,單稱《倉頡篇》秦代的三種字書都不傳了。
東漢和帝時,有個許慎,做了一部《說文解字》。這是劃時代的字書,囊括了歷代的各種書體,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義的,以前叫小學,現(xiàn)在叫文字學。從前的學問限于經(jīng)典,所以說研究學問必須從小學入手,即從文字學入手。
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會意;四是形聲;五是轉注;六是假借。詳略。
漢字從秦朝開始演變成各種書體,真(正、楷),行,草,隸,篆書體的來歷及發(fā)展。
就從這第一課的內容來看,應該說很豐富的了。從文字的產生,發(fā)展。文字的構成,各種字體的演變。介紹得一清二楚,有關的傳說故事講得生動活潑,好像就在眼前。從這本七萬七千字的書中看出作家的知識之淵博,文筆之圓熟,真令人嘆服。讀了這本書之后,那句開卷有益的成語應驗了。我感到受益匪淺:對于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謂經(jīng)典及這些經(jīng)典的來源發(fā)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朱先生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古為今用一詞,但他寫這本書的初衷還是為了倡導國民繼承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因此朱先生把這本書命名為《經(jīng)典常談》,既然是常談,就是說我們不能忘記這些經(jīng)典,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時候學習這些經(jīng)典都是有用途的。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3
近日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這本《經(jīng)典常談》,該書主要是介紹講解一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知識。書的自序上也說這本書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稱作為“國學入門書”。既然能夠稱得上“國學入門書”,其分量可謂不言自喻。這本書的出現(xiàn)也為各個階層的人群翻閱史籍做了一個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jīng)”,“十三經(jīng)”等著作。囊括了經(jīng),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為流傳,最為經(jīng)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jīng),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的順序,并按照傳統(tǒng)的已經(jīng)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彼赃@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jīng),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先生不但對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釋,并且在對某些著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說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說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痹凇渡袝分,朱先生對幾千年來關于《尚書》的真?zhèn)我沧隽俗约旱?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為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zhàn)國時人托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shù)膽B(tài)度也恰恰可以為一些剛接觸這些著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更為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為“經(jīng)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jīng)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著“經(jīng)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眾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著許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jīng)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tǒng)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畢竟,我們的華夏文化還是需要下一代來傳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jīng)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xiàn)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4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它不僅僅是所謂的“經(jīng)典常談”,更是一本對于經(jīng)典著作的導讀。
縱觀世界,現(xiàn)在全球一體化已經(jīng)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市場”也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新的文化,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已經(jīng)越來越少的在關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少的家庭會給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傳統(tǒng)的教育,越來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國古代還有如此精妙的作品,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讀《經(jīng)典常談》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我國古代有一段時期“百家爭鳴”那段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們,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我國古代的作品,是我國歷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雖然,我們目前無法改變這些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正在走向沒落的現(xiàn)狀,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經(jīng)典是不會消失的。如果我把經(jīng)典比作一個景點,那么這一景點一定需要一個向導,而朱自清先生的這一本書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他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何謂經(jīng)典,更介紹了這些經(jīng)典可以流傳千古的原因,在這本夾敘夾議的書中,我了解了我國古代經(jīng)典的博大精深。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5
讀《經(jīng)典常談》談國學經(jīng)典斐名中外的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有三位著名的系主任,他們輪流坐莊,羅常培、朱自清和聞一多,其中對我個人而言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為上學的時候學過他的三篇文章:《春》、《背影》和《荷塘月色》,其他兩位大家知之甚少。即便對于朱自清先生也并不知道多少,不知道還有什么作品或者什么精妙。今日讀了一本1942年其編寫的《經(jīng)典常談》,一本大師編寫的了解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才領略了大師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信手拈來。這是他寫給中學生的一本書,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任何個人的觀點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卻是“發(fā)揚、介紹、修正、推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歷史經(jīng)典的“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白話文導言”。
對于中國的文學經(jīng)典,雖然每個中國人都度過第一點,但我想有宏觀了解的卻不多見。既沒有人教,也沒有人談。朱自清先生寫《經(jīng)典常談》就是要我們用“科學的選擇和閱讀方法”,“幫助人們以有效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從浩繁的書海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以集成和發(fā)揚前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這本書讓我們“閱讀經(jīng)典”,了解經(jīng)典。中華文字3000年,最早是出現(xiàn)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而在此之前“結繩而治”,“后世圣人”刀筆刻字于牛骨龜甲,用于記錄文化歷史的開端“卜辭”。傳說的“倉頡”或許是“商契”,商民族的祖宗的意思。到了周朝演化為“籀文”(大篆),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秦國的文字小篆成了國書。古代文字四種書寫方式,契、鑄、書、印,對應的不同的材料“骨、銅、簡、泥”而異。這是來自于《說文解字》的知識!兑捉(jīng)》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河出圖,洛出書”,這是傳說的出處。甲骨經(jīng)火燒斷吉兇是“卜”,蓍草數(shù)數(shù)目斷吉兇是“筮”,“筮短鬼長”,古代判斷小事吉兇用筮,大事吉兇采用卜!兑捉(jīng)》原來是一部切用的筮書,包含三部分:連山、歸藏和周易。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周易》是種哲學,民眾的《周易》是種巫術!渡袝反蟛糠忠彩遣忿o,是當時的.“雅言”,包括“虞、夏、商、周”四個朝代的號令,這些號令多成為“誓”和“誥”。平時的號令叫“誥”,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有時叫“謨”。是漢朝人編輯了歷史檔案,改稱為《尚書》,“上古帝王的書”。值得注意的是王肅的《古文尚書》是偽書,伏生《尚書》才是真本。歌謠是《詩經(jīng)》的源頭。
隨口唱的是徒歌,隨著樂器走的是樂歌。歌謠的詞由樂工記錄下來就成了《詩經(jīng)》。“詩言志”,志不是抒情,而是關聯(lián)著教化或政治?鬃訉υ姅嗾氯×x,詩被用來討論做學問做人,是要鼓舞人、聯(lián)合人,增加閱歷,教化眾人。天地君親師,代表《禮》的三本:天地是生命本源、親是祖先、君師是政教的本源,禮包羅萬象,人情不能忘本。儒家教人和平、教人節(jié)制,建立社會秩序和政治制度,就要遵守“禮”,叫做“禮治”。“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傳說孔子作《春秋》,“尊王攘夷”乃是《春秋》大義。史官記事兩個目的:征實和勸懲。《左傳》、《公羊傳》、《谷梁傳》是《春秋》三傳。左氏重敘事,公、谷重解經(jīng)!蹲髠鳌穮⒖既杭斒鍪肥!洞髮W》《中庸》《論語》《孟子》是四書,要先讀《大學》,再讀《論語》《孟子》,最后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中庸》傳授心法,是儒教道統(tǒng)的根本。韓魏趙三國分晉,田齊代姜齊, “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春秋進入戰(zhàn)國。六國親秦抗秦,即是“合縱”“連橫”,202年的歷史,劉向編纂成了《戰(zhàn)國策》,“捐禮讓而貴戰(zhàn)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茍以取強而已矣”!妒酚洝贰稘h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紀傳體”史書,是二十四史“正史”的源頭。兩書各有所勝,班、馬并稱。《史記》是通史,記錄到漢武,《漢書》是斷代,起于高祖終于王莽之誅。
《史記》成于司馬一人之手,“文直而事核”,《漢書》成于四人之手,“文贍而事詳”,異曲同工,并稱“良史”。諸子百家源于士農工商,源于詩禮樂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儒墨老陰,諸子爭流;獨尊儒術,多虧董仲舒!辭賦最有名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最有名是屈原和宋玉。賦不算是詩,是我國特有的體制,雖有韻,但是接近于文。漢武立樂府,調子分為“楚聲”和“新聲”。楚聲成了五言詩的源頭。建安三曹用樂府舊題改作新詩。晉代阮籍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唐初仿作樂府,始有七言詩。李白杜甫提升了唐詩的高度。最早的問是商代的卜辭,就是一些簡單的句子,最早用于記言、記事和訴訟。文的標準有梁照明太子《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柳宗元、韓愈帶領文走上平正通達之路!邦檰柌灰苏f理”,應該“用現(xiàn)在的中國話做文學”。是為記。2019年2月20日星期三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6
近來“國學”之風彌漫,傳統(tǒng)文化的思潮也不斷在社會上涌動,因在圖書館工作,看書、報、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館藏不能說是本本優(yōu)秀,至少垃圾書刊肯定是鳳毛麟角(即使有個把,也是采訪館員偶爾看花了眼不慎溜進來的,系統(tǒng)錯誤也是正常,大家應該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國學、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不過原典倒是沒有看,都是看的注釋本,或是現(xiàn)代學人對國學、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解析,看后一方面覺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銳、智慧超群,值得繼續(xù)深入學習;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蘊不夠,全然沒有閱讀原典的勇氣,后續(xù)如何深入也沒有明確的方向。恰巧在編輯“館員推薦閱讀書目”時發(fā)現(xiàn)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經(jīng)典常談》一書,立刻捧來一讀,讀后感用一句詩來形容煞是妥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睂ξ疫@樣一個正處在傳統(tǒng)文化典籍初學階段的人來說,絕對起到了醍醐灌頂?shù)闹笇ё饔谩?/p>
先生在書中主要是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等十三篇經(jīng)典的淵源、流變做了詳細說明,同時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識。如在第一篇《說文解字》中,除對這一文字學的古典的內容、體例、作用做了說明,還對其淵源從倉頡造字的傳說、到最早的字書《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書《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都做了詳細介紹,同時還介紹很多文字學的常識,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條例、文字學發(fā)展的邏輯順序、書體演變的歷史等內容。短短7頁內容,使讀者對不但了解了這一經(jīng)典的概貌,還掌握了很多文字學的常識,也大大的激發(fā)了我閱讀《說文解字》和了解中國書法的興趣。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變很有意思,文中講:《周易》原只是當時一部切用的筮書,現(xiàn)在變成了儒家經(jīng)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戰(zhàn)國末期,在陰陽家和道家的學說的影響下,儒家給《周易》的卦、爻辭做了種種新的解釋。而這些新解釋并非在忠實的、確切的解釋卦、爻辭,只是借著卦、爻辭發(fā)揮他們的哲學。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結案陳詞:“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鳖愃频默F(xiàn)象在第四篇《詩經(jīng)》中也提到,即“詩言志”,因為孔子采用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所以后來的儒生也都遵著孔子的路子,還來更演變出來了以史證詩的思想,又為詩增加了教化的作用。其后各篇也多遵循這樣的闡述邏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先生書中的十三篇文章總計僅用了114頁的篇幅,但是對于每個經(jīng)典的介紹卻是詳略有致、內涵豐富,而且語言風趣、平實。難怪錢伯城先生在本書的導讀中提到,該書同時適合三個層次的讀者閱讀,即:初學者、有一定文史知識基礎的讀者和已經(jīng)學有所成的讀者。而對于我這樣的初學者,此書大大緩解了我對研讀國學經(jīng)典的畏難情緒,而且對于現(xiàn)今亂麻般的諸多“經(jīng)典解讀”也具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先生此書的確是為廣大初學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讀者揭開了“經(jīng)典”的面紗,使大家能夠看清經(jīng)典真正的“樣貌”,為大家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路上掃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礙。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7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中國古時的文集就屬于后者,非物質化遺產是探究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事物,歷史的真實性需要有兩樣東西,一是文物而是史書記載,只有兩樣都俱全了,才能證明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以前韓國申報端午節(jié)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何當時中國人如此的憤憤不平,端午節(jié)伴隨國人這么多年,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早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習俗,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物質豐富,精神貧乏”在不少人的身上都存在著,一個節(jié)日往往能喚醒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近幾年來,孔子學院已經(jīng)遍布全球,國人在對外的文化輸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將《論語》的思想傳遍了五大洲七大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底蘊,要想讓外國人更多的了解中國人,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給他們中國的文學思想,國家花費精力在這上面無可厚非,但卻有些顧此失彼,在我讀初中的時候,還是2000年代初,每天上午的早自習都要自主學習《三字經(jīng)》,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強迫學習的方式,《三字經(jīng)》流傳了幾千年,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經(jīng)歷過風風雨雨才傳遞到我們手上,這是古人思想的精髓,學習書中的內容是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事情。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古文的學習與研究早已拋之腦后,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蘊的人少之又少,這就如那些曾經(jīng)靠精雕細琢的木匠活維持生計的匠人一樣終究被時代快速的發(fā)展所吞噬掉了。
《經(jīng)典常談》是朱自清在1942年所編寫的,六十多年來廣為流傳,印刷了一版又一版,可以說是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經(jīng)典,書中,他講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春秋》、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辭賦、詩、文。文中提及的所有書籍,都是研究古文化學者的`首選,何為經(jīng)典,經(jīng)典就是經(jīng)過數(shù)億人的篩選,經(jīng)過時間的蹂躪,依舊能夠在社會上,在學術上帶來深刻的影響力的物質,這就是經(jīng)典,上文所提及這些書籍若不是“經(jīng)典”,那我真不知哪些書能被稱作“經(jīng)典”了。
幾個月前我買了一本《周易》,一直放在書架上,撕開塑料薄膜后,幾乎就沒去觸碰過它,書的表面早已積滿了厚厚的灰塵,今天看完《經(jīng)典常談》后,我又把《周易》重新拾了起來,抖了抖書上的灰塵后開始了閱讀之旅。為何我還愿意去重新去閱讀它,此前我一直覺得《周易》無比的晦澀,認為它是古代最難懂的哲學,朱自清在書中對《周易》的講解,一點點的撥開了我繁瑣的思緒,化難為易,攻破了我對《周易》閱讀的障礙,朱自清從《周易》的起源講起,然后闡述了《周易》在各個朝代的變遷,最后把《周易》中最為難懂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翻譯了出來,還原了《周易》本來的面貌,從他的語言功底可以看出,朱自清對經(jīng)典古文的研究十分透徹,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曾經(jīng)的我們,閱讀古文,匆匆而過,早已忘記了書中的原意,常讀常新,沒有人能如朱自清一樣帶領你按圖索驥,去尋找古文中最誘人的知識!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8
《經(jīng)典常談》是朱自清寫給廣大群眾讀的書,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48年逝世,享年50歲。他的代表作有《蹤跡》、《背影》、《歐游雜記》等。
《經(jīng)典常談》大概講了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由來的過程,內容有《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jīng)》、《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他的見解精辟、史筆卓越、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成為我的愛書。
我來講講詩經(jīng)吧,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的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唱不夠的便手也舞起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創(chuàng)造了文字以后,才有人把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寫的詩了。搜集各種歌謠以外,大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簇為了特種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作的詩,這些可以說是典禮的事,要把這些詩給君上,因為君上喜歡聽典禮的事,《詩經(jīng)》編成三百一十一篇,六篇有目無詩,實存三百零五篇,大多都是典禮詩,不關于典禮的非常少。
我也談談我的感受:古人的詩為什么收集得那么少呢?真奇怪!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9
朱自清是民國時期的一位知名作家,這本《經(jīng)典常談》是一本朱自清專門寫的一部講述國學經(jīng)典文化的著作。讀過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不像同時期的那些作家苦澀難懂,他的作品反而更加親民,經(jīng)典這東西日積月累想要了解就一定要挖得很深,但是朱自清能夠由淺及深地帶領讀者,引導讀者。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最喜歡的課文之一就是《背影》,因為看他的文章能夠很輕易地讀懂他想要表達的東西,他舍去了那些無關緊要的修飾,只把干貨留給讀者,我感覺這才是一位作家的.負責的表現(xiàn)。
本書的主旨是告訴讀者,我們國家的那些經(jīng)典著作是不能被淡忘的,他努力推崇這些經(jīng)典,比如說文解字,周易,詩經(jīng)等等總共十三篇之多。書中不僅分別講述,并且還結合了歷史大脈絡,體現(xiàn)出了一種連貫性。
胡適說,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光了,新起的學著還不曾有什么大功績表現(xiàn)出來。這就像是瀕臨滅絕的動物一般,只不過動物被保護起來了,而這些國學卻并沒有得到太多熱度。可能是大家都覺得不需要了,既然科技已經(jīng)進行到如今這樣,就沒什么要擔心的了。但是我覺得,人活著就是為了進步,而進步的基礎就是掌握歷史前輩所總結的道理。
很多錯誤的思想不斷傳染,使人們還自以為加入了國學的保護隊伍當中,其實這幫人才是罪魁禍首。人們還沒搞清到底是什么使國學被人淡忘,有人怪罪于西洋學術,甚至認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國的古文化。還有人認為保護古學就是保存古文古詩,這都是外行人的做法,也是時候使這些得到一個終結了。
看這本《經(jīng)典常談》就像是在故事一樣,它突破了時間的限制,雖然它成熟的時間很早,但是單從思想和內容上來看,是看不出年代感的。朱自清告訴我們,書還是要看的,關鍵是要看好書,不要看雜書,這些看過會有質的改變的作品是千萬不能被忽略的。如果你覺得那些古老的著作看起來枯燥難懂,沒關系,就算你毫無古文基礎依然可以看這本書,它會領你上道。
只要我們了解了國學的重要,并且著手把即將被丟掉的東西撿起來,我們的將來會更美好,這種美好是由內而外的,這也體現(xiàn)了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書中介紹了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入手,還有介紹,有方法,差的只是努力的人。我相信,為了使自己更完美,使國家更富強,中國人是不會放棄經(jīng)典國學的,祖國的未來也正等著我們去創(chuàng)造。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10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jīng)典常談》一書,該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對于例如“四書五經(jīng)”等一系列諸子百家作品的獨到見解,可謂是“國學入門書”,讓我深有感觸。
朱自清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jīng),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的順序,并按照傳統(tǒng)的已經(jīng)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彼赃@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jīng),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通觀整本書,朱自清先生不僅對于每一部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釋,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獨到的見解。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11
學校國文教室的黑板上常常寫著如下一類的粉筆字:“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薄叭齻鳎汗讉鳎Y梁傳,左傳!皩W生看了,就抄在筆記薄本。
學期考試與入學考試,國文科常常出如下一類的測驗題目:“史記何人所作》資治通鑒何人所作》?”“什么叫四書?什么叫四史?”“司馬相如何代人?杜甫何代人?他們有哪一方的著作?”與考的學生只消寫上人名、書名、朝代名就是。寫錯了或者寫不出當然沒有分數(shù)。
曾經(jīng)參觀一個中學,高中三年級上“中國文學史”課,用的是某大學的講義《中國文學史要略》,方講到隋唐。講義中提及孔穎達的《五經(jīng)正義》,杜佑的《通典》,王通的《中說》等,沒有記明卷數(shù),教師就一一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一一抄在本子上。在教室里立了大約半點鐘,沒聽見教師開一聲口,只看見他寫的頗為老練的一些數(shù)目字。
書籍名,作者名,作者時代,書籍卷數(shù),不能不說是一種知識。可是,學生得到了這種知識有什么受用,咱們不妨想一想。參與考試,如果遇到這一類的測驗題目,就可以毫不遲疑地答上去,取得極限的分數(shù),這是一種受用。還有呢?似乎沒有了。在跟人家談話的當兒,如果人家問你“什么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你的臉上自然也會有一副躊躇滿志的神色?上嶋H上談話時候把這種問題作話題的并不多。
另外一派人不贊成這種辦法,說這種辦法毫無道理,不能叫學生得到真實的受用。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他們主張,學生必須跟書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似的,你必須跟他混在一塊,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響,僅僅記住他的尊姓大名,就與沒有這個朋友一樣。這個話當然也沒有錯。可是他們所說的書籍范圍很廣,差不多從前讀書人常讀的一些書籍,他們主張現(xiàn)在的學生都應該讀。而且,他們開起參考書目來就是一大堆,就說《史記》罷,關于考證史事的有若干種,關于評議體例的有若干種,關于鑒賞文筆的有若干種。他們要學生自己去摸索,把從前人走過的路子照樣走一遍,結果才認識《史記》的全貌。這兒就有問題了。范圍寬廣,從前讀書人常讀一些書籍都拿來讀,跟現(xiàn)代的教育宗旨合不合,是問題。每一種書籍都要由學生自己去摸索,時間跟能力夠不夠,又是問題。這些問題不加注意,徒然苦口婆心地對學生說:“你們要讀書!”其心固然可敬,可是學生還是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現(xiàn)代學生的功課,有些是從前讀書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圖畫、音樂之類。其他的功課,就實質說,雖然就是從前讀書人學的那一些,可是書籍不必再從前人的本子了。一部歷史教本就可以攝取歷代史籍的大概,經(jīng)籍子籍的要旨。這自然指編撰得好的而言;現(xiàn)在有沒有這樣好的教本,那是另一問題。試問為什么要這么辦?為的是從前書籍浩如煙海,現(xiàn)代的學生要做的功課多,沒有時間一一去讀他。為提現(xiàn)代切用的一些實質,分散在潛藏在各種書籍里,讓學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許淘不著,也許只淘著了一點兒。尤其為的是從前的書籍,在現(xiàn)代人看來,有許多語言文字方面的障礙;先秦古籍更有脫簡錯簡,傳抄致誤,清代學者?钡呢暙I雖然極大,但是否定全恢復了各書的原樣,誰也不敢說定;現(xiàn)代學生不能也不應個個勞費精力在訓詁?鄙线,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為實質的吸收著想,可以干脆說一句,現(xiàn)代學生不必讀從前的'書。只要歷史教本跟其他學生用書編撰得好,教師和幫助學生的一些人們又指導得法,學生就可以一輩子不讀《論語》、《莊子》卻能知道孔子、莊子的學說;一輩子不讀《史記》、《漢書》,卻能明曉古代的史跡。
可是,有些書籍的實質和形式是分不開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須面對它本身,涵泳得深,體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詩經(jīng)》,就不能專取其實質,翻為現(xiàn)代語言,讓學生讀“白話詩經(jīng)”。翻譯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經(jīng)有人做過,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讀《詩經(jīng)》還得直接讀“關于雎鳩”。又如《史記》,作為歷史書,盡可用“歷史教本”“中國通史”之類來代替;但是它同時又是文學作品,作為文學作品,就不能用“歷史教本”“中國通史”之類來代替,從這類書里知道了楚漢相爭的史跡,并不等于讀了《項羽本紀》。我想,要說現(xiàn)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理由應該在這一點上。
還有一點。如朱自清先生在這本《經(jīng)典常談》的序文里說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jīng)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jīng)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jīng)典也有接觸的義務!币恍┕艜,培育著咱們的祖先,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yǎng)料,才不至于無本。若講實用,似乎是沒有,有實用的東西都收納在各種學科里了;可是有無用之用。這可以打個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睸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一窟寺歷代 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干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可是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轉,胸襟推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和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讀古書讀的得其道,也會有類似的無用之用。要說現(xiàn)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這是又一個理由。
這兒要注意,“現(xiàn)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萬不宜忽略“學生”兩字跟一個“些”字。說“學生”,就是說不是專家,其讀法不該跟專家的一樣(大學里專門研究古書的學生當然不在此限)。說“些”,就是說分量不能多,就是從前讀書人常讀的一些籍也不必全讀。就閱讀的本子說,最好輯錄訓詁?狈矫婧喢鞫煽康亩ㄕ,讓學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參考書里自己去摸索。就閱讀的范圍說,最好根據(jù)前邊說的兩個理由來選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達到讓學生見識一番這么個意思就成。這本《經(jīng)典常談》的序文里說,“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jīng)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jié)本,——應該盡可能地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文分段,仔細地標點,并用白話文作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爆F(xiàn)代學生要讀些古書,急切要用這樣的讀本?诳诼暵暼轮鴮W生應該讀古書的先生們,似乎最適宜負起責任來,編撰這樣的讀本。可是他們不干,只是“讀書!讀書啊!”的直嚷;學生實在沒法接觸古書,他們就把罪名加在學生頭上,“你們自己不要好,不愛讀書,教我有什么辦法?”我真不懂得他們的所以然。
朱先生的《經(jīng)典常談》卻是負起這方面的責任來的一本書。它是一些古書的“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誰要知道某書是什么,它就告訴你個什么,看了這本書當然不就是變了古書,可是古書的來歷,其中的大要,歷來對于該書有什么問題,直到現(xiàn)在為止,對于該書已經(jīng)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個簡明的概念。學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參考書里去摸索,費力甚多,所得未必會這么簡明。因這本書的導引,去接觸古書,就像預先看熟了地圖跟地理志,雖然到的是個新地方,卻能頭頭是道。專家們未必看得起這本書,因為“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chuàng)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序文中語);但是這本書本來不是寫給專家們看的,在需要讀些古書的學生,這本書正適合他們的理解能力跟所需分量。尤其是“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序文中語),近人新說當然不單為它“新”,而為它是最近研究的結果,比較可作定論;使學生在入門的當兒,便祛除了狹陋跟迂腐的弊病,是大可稱美的一點。
這本書所說經(jīng)典,不專指經(jīng)籍;是用經(jīng)典的二字的廣義,包括群經(jīng),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錄抄在這兒: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jīng)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四書第七;戰(zhàn)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前頭十一篇都就書講;末了“詩”“文”兩篇卻只敘述源流,不就書講,“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jīng)、史、子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詳論”(序文中語)。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12
經(jīng)典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的遺產,它對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光大,不能脫離對于本民族經(jīng)典的學習。朱自清先生認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這段話表明了他對經(jīng)典訓練重要性的深刻見解,也正是這個基于原因,他編著了《經(jīng)典常談》。
《經(jīng)典常談》這本書寫于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淺明而切實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煩地介紹了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經(jīng)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經(jīng)典。全書見解精辟,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一般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
為啟發(fā)人們對經(jīng)典的興趣,朱自清給想“漫游”經(jīng)典的讀者當向導,以親切自然的隨筆風格描述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jīng)》、《三禮》等十三部經(jīng)典的典故源流、“勝景佳境”,深入淺出、富于生趣。書中所作的是對影響我國傳統(tǒng)文化至深至廣的文化典籍的介紹,這些被列為經(jīng)典的作品,千百年來,在繼承和傳播的過程中,已經(jīng)具備了自身的學術體系。朱自清介紹,以經(jīng)典本身為主,以書為主,沒有把“經(jīng)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為全書敘述的綱領,這位讀者揭示了一條簡明的路。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13
當看到這本書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時,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個最近在網(wǎng)上流傳的有關于橘子的那個暗罵人的梗。偏巧這本《經(jīng)典常談.文藝十六講》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曾經(jīng)所寫下的那篇飽含父子親情的《背影》放今天變成了一句罵人的巧話。
“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边@句話雖然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上就已經(jīng)見到過,可是還是不知道被用來坑了多少人。這年頭若是你沒有認認真真的好好讀幾本書,真的是被人罵了不知多少次還不明就里呢。所以說閱讀還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且一定要讀經(jīng)典之作,否則就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別人的笑柄。
順著當下國學興起的熱潮,也曾經(jīng)湊熱鬧四書五經(jīng)、詩詞歌賦、經(jīng)史子集的也買了不少書回來。不過不要說是完全閱讀理解透徹了,就是大致翻翻都沒有看完幾本。為什么弄成貪多嚼不爛的局面?因為看不懂!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好,可是也是幾百上千年前的產物了,說白了就是代溝太多太深,沒有個明白人來為自己指點迷津,單憑一腔熱血去琢磨,想要領悟其精髓,還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得找位大師來指點一下自己。朱自清先生的這本書一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經(jīng)典常談”和“文藝十六講”。經(jīng)典長談從最基本的《說文解字》開始講起,之后歷述《周易》、《尚書》、《詩經(jīng)》、《春秋》、等我們熟悉名稱卻又不熟悉內容的經(jīng)典國學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為我們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讓讀者明白如何去讀經(jīng)典文學,輕松且順暢的了解國學經(jīng)典中的精華部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是為什么當下有許多人書看了不少,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可一到下筆寫文章就驢頭不對馬嘴不知所云了呢?說到底還是對文字的掌控力不夠!在此書的后半部分《文藝十六講》中,朱自清先生將為讀者講述什么是文學,教授讀者如何了解并欣賞文學與你一同分析古今中外知名作者的`文學作品,一針見血的點出其中的精彩之處,講述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這一篇篇細致詳實的文章帶領讀者去領悟文字創(chuàng)作的精要,在閱讀中學會掌控文字。真正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說到底,讀與寫,其實是彼此帶動,相互作用的。只讀不寫,難以真正的將感悟化為己用,只寫不讀又難以讓人吸取更多的內涵營養(yǎng)。關于如何去讀,如何去寫,朱自清先生在這本書中都已經(jīng)為我們講了許多,至于能學到多少,就看個人領悟了。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14
這兩年掀起了“國學熱”,我認為這是個好的轉變。漢語言國學文化寶庫里存著我們的信仰之根,民本人心、人格理想、人倫道義都在此浸潤根植,還有我們自己的漢語言文化,很好的傳承下去,也是每代中國人所該承擔的歷史使命。大家越來越重視閱讀這件事,經(jīng)典閱讀也屢屢被提倡。我看到很多中外名著推介書單里,外國名著都是占了多數(shù)的,中國的名著除了四大名著外,其他的作品鮮見。
其實,從前的先秦經(jīng)典、諸子百家、史書集冊乃至唐詩宋詞,都是我們漢語言里面的名著啊,只是教科書里被收錄的太少,大家普遍接觸到的都是散亂的碎片,不得系統(tǒng),所以也沒有大觀的`概念。朱自清也說“我國經(jīng)典,未經(jīng)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由此,朱自清先生做了一件偉大的事。他簡明清晰地梳理了我們漢語言的發(fā)展,把古文經(jīng)典重新用生動的語言解讀剖析,試圖通過一本書讓大家輕松讀懂國學經(jīng)典精髓,又能從大觀上了解漢語言國學的發(fā)展演化。這本書就是被譽為“讀書指南和寫作指南”的《經(jīng)典常談~文藝十六講》。
在第一部分《經(jīng)典常談》里,朱自清先生因循“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和“培養(yǎng)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這兩條主旨,從倉頡造字開始,完整地梳理了漢語言發(fā)展演變的框架。從《說文解字》開篇,再從《周易》《尚書》《詩經(jīng)》《三禮》到《春秋》《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逐篇解讀國學經(jīng)典,將“四書五經(jīng)六藝”全部囊括其中,從前有些含混誤解的地方也就一一犁清了。而在文體方面,通常人們都用“詩詞歌賦”來概稱我國的傳統(tǒng)文學,對其中的格律、體式、對仗等要求也不免有些含混混淆。在《經(jīng)典常談》這部分里,朱自清也對“辭賦”和“詩”做了較為詳細的解讀。而對于“文”,我是從這本書里才有了清楚的認識的。朱自清講到,現(xiàn)存的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都是些句子。后來出現(xiàn)了記言、記事的辭,還有打官司的訟辭。春秋時候,列國交際頻繁,孔子很注意辭命,這恐怕是最早的外交言論了吧。后來“記言”的那些直接的對話再發(fā)展為獨白,即為“論”!独献印繁闶窃缙诘摹罢摗钡拇。到了漢代,詩賦已經(jīng)開始被稱為“文”了,以“文辭”或“文章”稱記言、記事之作。到了唐代,又發(fā)展除了“語錄”和“傳奇”的新文體。宋代,出現(xiàn)了“話本”,那就是我們白話小說的鼻祖了。說到“文學”這個概念,則解讀就更多了,似乎都不能成為定論。
在《經(jīng)典常談·文藝十六講》這本書的后半部的《文藝十六講》里,朱自清先生單獨解讀了“文學”一章。新文學運動認為“達意達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學”。當時的文學類型比較強調白話詩和小說的地位。再往后,又發(fā)展了新詩和小說到散文再到雜文。朱自清先生以他三十年的教學經(jīng)驗,結合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心得,從“古文學欣賞”“雅俗共賞”“低級趣味”以及“歌謠里的重疊”“詩與幽默”“詩的形式”“詩韻”“詩的語言”等等,通過“十六講”從細節(jié)處幫助讀者提升寫作能力。“每個詞的意義”,“每一句的安排和音節(jié)”,“每一段的長短和銜接處”,小處推敲,妙不可言。原來駕馭文字,寫出好文章,表達好意境,都是一種享受。讀了《經(jīng)典常談·文藝十六講》這本書,感覺如獲至寶,對國學,對文學,理解變得通透,文字駕馭能力也有了提升。
書里的將近三十篇講解,也都可以堪稱經(jīng)典之作。而謙遜如朱先生,他自己卻說“如果讀者能把它(這本書)當做一只船,航到經(jīng)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jīng)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兒”。但愿每一位讀者都登上了這條大船,借此航到了漢語言經(jīng)典的大海里去。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15
一接觸到“經(jīng)典”一詞,我所存儲的文字就有了捉襟見肘之感。好像我所知道的文字都與經(jīng)典隔著一段距離,也可能是因為“經(jīng)典”“文藝”在我心里是高大上的存在。經(jīng)典之與我,就是高山上的雪蓮,只可遙望,不可輕嗅。我遇上經(jīng)典,就是下里巴人遇上了陽春白雪!吨芤住、《尚書》、《說文解字》、《史記》等等這些古文經(jīng)典,我一直認為它們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屬于看不懂系列。最近我接觸了朱自清先生著的《經(jīng)典常談·文藝十六講》這本書,終于改變了一點我對“經(jīng)典”的看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他的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一直入選語文教科書。他的文章素樸縝密,語言洗煉,極富真情實感。他是公認的“美文大師”,讀他的文章,有一種欣賞美的感受。所以每次看到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文章都會沉下心去讀。這次的《經(jīng)典常談·文藝十六講》也是一樣。隨著百家講壇和中國詩詞大會的的熱播,國學熱也一度興起,越來越多人的開始重視國學文化的研讀。這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象,國人終于不再悶著頭往前沖,而是可以回頭看看我們自己的經(jīng)典文學了。但是,對于這些國學經(jīng)典,我們可以聽文學大家去講,對別人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也是心向往之,卻不愿靜下心來手持素卷去閱讀。我想,這還是與我們不知如何去閱讀晦澀難懂的古文有關,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我國經(jīng)典,未經(jīng)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自清先生在序中也指出,有很多人為了啟發(fā)一般人親近經(jīng)典的興趣,做了大量功課,諸如把經(jīng)典文學直譯成白話文,把人吸引到經(jīng)典的大道上去。他認為《經(jīng)典常談·文藝十六講》就是引領讀者航到經(jīng)典海里的一艘船。
《經(jīng)典常談·文藝十六講》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經(jīng)典常談,有十三個章節(jié)。在這一部分作者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經(jīng)典一一解讀剖析,寫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經(jīng)典常談》。在第一個章節(jié),作者從倉頡造字開始,我國文字的演變梳理了一遍。
所有國學經(jīng)典的流傳都離不開文字這個媒介,作者從《說文解字》開始,更體現(xiàn)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吨芤住贰渡袝贰对娊(jīng)》「三禮」《春秋》《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還有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jīng)”,都被作者一一解讀,并對它們的歷史過程進行了追溯。這就為讀者理清了時間點,以讀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剖析解讀,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文藝十六講,共有十六個章節(jié)。在這一部分,作者從什么是文學講述,對于文學一詞,一直處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階段,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作者還在這一部分引用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胡適之先生的說法,文學就是達意達得好,表情表得秒。當然這一說法,在當時并沒有取得所有人的認可。
作者還從古文欣賞談到教本與寫作,為提高寫作能力做了注解,讓讀者領悟“如何注意每個詞的意義,每一句的安排和音節(jié),每一段的長短和銜接處。”在《詩與幽默》一章中,我看到了詩里的幽默,不是所有的詩都是含蓄優(yōu)雅的,也有一些詩是詼諧的,讀來讓人會心一笑。感受詩里的幽默,也不泛是件趣事!段乃囀v》,短短十六講,篇篇都經(jīng)典,你會發(fā)現(xiàn)控制文藝是一種愉快,也是一種本領。
讀了《經(jīng)典常談·文藝十六講》,使我明白,經(jīng)典文學也是充滿趣味的。愿每個人都暢游經(jīng)典,與文藝為伴。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16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jīng)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2020里行間都閃現(xiàn)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出發(fā),對《周易》、《尚書》、《詩經(jīng)》、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jīng)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jīng)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jīng)典,經(jīng)典就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2020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jīng)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jīng)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經(jīng)典常談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老生常談貴在常談12-14
常談(常談)10-26
語文常談710-31
語文常談610-31
語文常談210-31
語文常談110-31
經(jīng)典常談心得體會02-17
經(jīng)典常談朱自清閱讀心得體會02-10
決戰(zhàn)高考“老生常談”最實用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