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下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教學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課程下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相關內(nèi)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課程下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
新一輪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改革的舞臺上扮演一個新的角色。教師在進入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將隨著課堂所建立的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
按照《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教科書中的知識,將改變教師個人知識及師生互動產(chǎn)生的新知識的結構。教師在新課程的講授,將更多地采取“非結構”、“開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別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的境況。這樣一種“控制方式”是對傳統(tǒng)“權力型社會控制方式”的挑戰(zhàn),是生成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由重傳授向重發(fā)展轉變;由統(tǒng)一規(guī)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單項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合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新課程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也改變了課堂中舊有的師生之間的地位關系。教師由權威變?yōu)閰⑴c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墨@取者。教師對學生所擔負的責任,更多的體現(xiàn)是促進。因此,教師必須具備“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技能。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教師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技能:
學習指導技能
新的學習方式,使教與學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在以知識傳遞為主的時候,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主要圍繞聽課、記憶、遷移、背誦、演練等接受活動進行;新課程強調(diào)了學習的探究性,教師對學生需要進行課題發(fā)現(xiàn)的指導、問題解決的指導、個別指導、小組指導、體驗學習指導、探究學習指導、信息收集指導等。
合作技能
新課程的綜合化、社會化、民主化的特征,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包括:教師之間更加緊密的合作;教師與家長更加緊密的合作;教師與教育管理者更加緊密的合作。因此,教師需要擺脫職業(yè)的孤獨處境,學會與人合作,以適應具有綜合特征的新課程的需要。
課程設計、開發(fā)技能
新課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課程具有開放性。拓展課程的空間、開發(fā)課程資源,是教師的一個新的課題。教學理念的更新與教學組織計劃的設計同樣重要,它將影響新課程在實踐層面上的切實實踐。
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變化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將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果僅從知識傳授者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將發(fā)生新的變化。
。ㄒ唬┯芍貍魇谙蛑匕l(fā)展轉變
傳統(tǒng)教學中知識傳授重視對“經(jīng)”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fā)展。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
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瓶,也不是無血無肉的物,而是一個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不僅是學習掌握知識,還有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又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可以說,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fā)展?jié)撃荛_發(fā)的過程。
(二)由統(tǒng)一規(guī)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fā)展,并不是要讓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按統(tǒng)一規(guī)格平均發(fā)展。一刀切、齊步走、統(tǒng)一規(guī)格、統(tǒng)一要求是現(xiàn)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
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同的兩粒砂粒;綠葉如云,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育方法。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學生的差異。
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
我校的分層次教育也是針對不同的學生……
。ㄈ┯芍亟處煛敖獭跋颉敝貙W生“學”轉變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最終結果,使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狀態(tài),不利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和身心發(fā)展。
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為主。
。ㄋ模┯芍亟Y果向重過程轉變
所為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思維過程。
所為重過程就是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guī)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fā)現(xiàn)真理,掌握規(guī)律。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揭示知識發(fā)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干。
學生的學習往往經(jīng)歷“感知——概括——應用”這樣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飛躍。第一次由“感知到概括”,也就是說學生的認識活動要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從而得出知識的結論。第二次飛躍由“概括到應用”,這是把知識結論應用于實際過程。顯然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了這兩次飛躍,教學目標才能實現(xiàn)。
。ㄎ澹┯蓡蜗蛐畔⒔涣飨蚓C合信息交流轉變
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tài)過程。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講授法為主的單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師施,學生受。
2、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為主的三項交流方式,師生之間相互問答。
4、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探討,做實驗。
最優(yōu)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過的最佳過程。很顯然,后兩種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種方式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信息交流,與師生間信息反饋交流及時普遍地聯(lián)系起來,形成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信息交流風格。
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通過協(xié)作學習,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xiàn)“互補”,達到共同提高。還能加強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
。┯删痈吲R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于“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受教師擺布,受教師灌輸,師生關系顯然不平等。
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識、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
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能稱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三維目標: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傳統(tǒng)的教學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了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是造成學生厭學和課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ㄆ撸┯山虒W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教學方法的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F(xiàn)代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是要勇于創(chuàng)新、積累,總結提高,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準確分析和判斷今天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養(yǎng)有智慧、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代新人。
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體現(xiàn)在對教科書的處理上。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應該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教師并不是教科書和參考書的“留聲機”,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
由于新課程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也改變了課堂中舊的師生關系,教師由權威者變?yōu)閰⑴c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墨@取者。教師對學生成長所擔負的責任,更多的體現(xiàn)是促進,因此教師必須補充“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技能。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具備的教師技能
。ㄒ唬┤穗H活動技能
教師傳統(tǒng)的基本功如口語、寫字、板書、繪畫等是我國基礎教育的財富,不可丟棄。但這些基本功大多是在“知識傳授”時所使用的。當教師作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時,教師需要“促進發(fā)展”的基本功,教師新的技能也將應運而生,其中教師的人際活動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包括傾聽、交流、溝通、合作等。
1、教學中的傾聽技能
傾聽:非常認真地,全身心地聽對方的意見和感受。聽過傾聽,教師可以領悟學生生命的存在。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情感,傾聽學生的思想,傾聽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區(qū)別,傾聽學生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作為傳授者的教師,是個習慣了的“說話者”。他代替了許多應該是學生的活動,由此喪失了許多傾聽的技能,而作為促進者的教師,也要提倡“沉默是金”,教師的沉默,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余地。
教師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只是體系的呈現(xiàn)者為主。教師作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其角色行為應該體現(xiàn)在幫助學生決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diào)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真正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真正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展示自我,適于探究的空間,為學生提供舞臺,要從“說話的強者”變?yōu)榉e極的“傾聽者”。
作為成長中的學生,每時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難和問題。學生的心扉被打開,他們會隨時把自己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焦慮、不滿等向老師傾訴,希望獲得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作為教師則必須從學生有意無意的表達中聽出其內(nèi)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解學生。
好的教師應當是機敏的傾聽者。教師在傾聽學生講述時不應只是保持沉默,還要從學生的發(fā)言中聽出其確切的言下之意,要努力理解發(fā)言者見解中的關鍵點,并做出正確判斷。同時還要與發(fā)言者進行目光、形體的交流,必要時還要用提問或確認的方式,進一步理清思路。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不允許有旁觀者的,它本身要求參與。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既要注意傾聽,又要以伙伴的態(tài)度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活動中感悟學生的需要,在活動中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生成自我。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式接受關系,教師是中心、是表演者。學生是觀眾、是聽眾,因而教師沒有傾聽意識和習慣,雖然目前不斷強調(diào),但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不當?shù)膬A聽。
不健全的傾聽:教師的傾聽只是為了滿足自我需要,因而只關注符合自己需要的聲音。
虛假的傾聽:教師只是表面上的聽,并沒有對學生的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給予應有的關注。
錯聽:把學生的真意扭曲或丟失,取而代之的是主觀臆斷。
不耐心的聽:學生的表達沒有結束,便組織繼續(xù)表達。
2、教學中的溝通技能
新課堂是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為基礎的。沒有溝通,就不能體現(xiàn)課堂中的多元體性,這是新課堂改革的基本理念。溝通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形式,教學中的溝通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系列的溝通。
在教學中,教師是否能真正理解學生的立場和看法,在對話中形成共識,則需要教師學會并運用好溝通的技能與技巧。因為在新的課堂中,師生之間要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考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xiàn)知識的共同擁有和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教師應以參與者、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質疑、調(diào)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而要實現(xiàn)這一切,是離不開課堂中的全方位溝通的。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關系中,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學生漸漸失去自我,不能提出問題,不能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有選擇地學習,在學習中離不開教師,不會討論協(xié)作。在新課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平等的條件下,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回自我,樹立信心,確立自我,使學生獲得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才能真正使其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師生間的對話是互動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取得了學生的信息后,要給予回應。教師要把自己的理解、態(tài)度、意向和想法傳遞給學生,是師生之間溝通的主要組成部分。
3、教師回應的主要方式
。1)認可:表示已經(jīng)聽到,希望繼續(xù)說下去。
。2)重復:重組、總結。
。3)自我暴露:一種恰當?shù)姆绞竭M行插話,對學生所談內(nèi)容,就自己的經(jīng)歷或經(jīng)驗做出回應。其作用一是使學生產(chǎn)生親切感,二是可以起到“去權威”的作用。
。4)鼓勵對方。
4、教學中的合作技能
合作不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
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的合作,如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校際之間、學校與社會等。
(1)合作的特征
整合性:合作是教師與學生個人之間的整合。
協(xié)作性:合作的過程有溝通與交流。
互動性:最后要達成共識。
。2)合作的基本要素
合作首先要有一種合作意識,心態(tài)應該是開放的,持寬容的態(tài)度,彼此信任。
合作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三個和尚沒水吃”)
積極承擔完成共同任務的責任。
有好的合作方式以及學生全心的投入。
在學生之間,要分工、交流、互動、尊重事實,最后形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互相幫助和啟發(fā),形成榮譽共享的意識。
。3)教師間的合作的形成
互動式合作:教師間以溝通對方為主要方式進行合作,如交流看法、溝通情況、討論協(xié)商、集體備課、共享教學資源等。(表現(xiàn)為個人之間、自由松散式)
研究式合作:教師間以學習、研究為目的進行的合作,如教材的討論學習,針對某個問題展開的合作性研究、聽評課等。(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
互助式合作:教師間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而進行的合作。如班級教師組、綜合課程、集體教育學生等。(實現(xiàn)教學目標)
。4)教師之間合作應該注意的問題
不要忘記他人的感覺:友好、接受、支持。
合作者之間要有相互依賴的感:在確立合作目標、資料共享、互換角色、相互交談時,要認真吸取他人的意見,有禮貌地表達自己的異議。
要有責任感:積極參加活動,虛心向別人學習,開自己的課堂。
合作要有計劃性,保持長久。
。ǘ⿲W習指導技能
1、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原因:
。1)以往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合作摸索的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以講授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很少讓學習通過自主實踐,如查閱資料、討論、制作、實驗、調(diào)查等方式進行自主選擇地學習。限制了學生的參與愿望,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還使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對學生產(chǎn)生過重的心理負擔或逆反心理,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2)學習目標主要定位在知識掌握這一層面上,沒有真正實現(xiàn)學生內(nèi)在素質的提升。
以往我們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比較狹隘,使得“教”與“學”均停留在獲取知識這一層面上,學生雖然通過了考試甚至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整體素質提高不大,“高分低能”已成為基礎教育的“當然”評價。
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并不是學生一方面的事情。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學”歷來與教師的“教”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教師如何“教”直接影響學生如何“學”。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須要求教師“教”的方式的轉變。
2、教師指導行為的變化
。1)積極地旁觀
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2)心理上的支持
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用各種恰當?shù)姆绞浇o學生以心理上、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3)方式上的引導
在新課程中,教師少講或不講,并不意味著教師無事可做。教師必須參與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友好相處,合作的同時,也要注重教育學生守紀。教會學生自律并不會妨礙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只會促進他們的學習。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關鍵在于促使其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之終身受益。
3、教師應具備的學習指導技能
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既有理念上的,也有實際操作能力上的。就理念而言,教師要不斷學習,理解新課程中所倡導的理論、方法的精神實質。把握好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如自主性學習與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之間的關系、研究性學習與探索性學習的關系。新的學習方式與以往的學習方式的關系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就實踐能力而言,教師要結合教學實踐,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及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科學地設計、認真地操作,及時地總結。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就要在學生的學習上做科學有效的指導,首先教師要豐富自己。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學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相應的五個教學步驟:①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②產(chǎn)生一個真實的問題;③觀察并占有資料;④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⑤檢驗或驗證。
這里所說的問題不是教師所說的問題,也不是教材中所規(guī)定的問題,更不是為提問題而提問題。
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研究方向,讓學生決定研究的問題,使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建立材料“超市”
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不同設想,選擇不同的材料,把主動選擇、支配材料的權利交給學生。
而不是用“典型”材料把學生一步一步逼向“目標”。用“典型”材料,學生的認識方向肯定正確,經(jīng)歷肯定順利,結論肯定“規(guī)范”。實際上完全是教師設計好的“圈套”,不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是一種假性的“自主探究”。
。3)活化學習中的教科書
教科書是教學的素材,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材料。教科書提供的內(nèi)容、思路、方法、結論是基本的,一般性的,不一定是最佳的。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正確、靈活、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科書,活化教科書,努力使自己的課源于教科書,高于教科書,為學生自己學習拓展途徑。
。4)建立研討的“網(wǎng)站”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豐富的,其中往往有非本質的現(xiàn)象,甚至有的是錯誤的,所獲得對事物的認識也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因此,讓學生把觀察的現(xiàn)象或對某個事物的認識用語言表達出來,不僅會引出許多有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可以引導學生從事物的相關聯(lián)、運動的變化中認識事物,自主探究的意義才能充分體現(xiàn)。
。5)延伸科學的“課堂”
教學活動受教學內(nèi)容,教學時間及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參與程度、深入程度都不夠。有的放矢的延伸課堂,讓學生在課外帶著明確的目的探究學習,同時教師進行合理的內(nèi)容組織,必要的方法指導和技術幫助,并建立有效的反饋途徑,使課堂教學活動成為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開放式教學。
。ㄈ┱n堂組織管理技能
新課堂管理——為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條件
1、課堂上要多一些允許
。1)允許學生把想說的話說出來。
。2)理解“上課打哈欠的學生”。
。3)允許學生說“老師,對不起,我沒想好”。
。4)讓每位學生都成為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教師在教授學生書本知識的同時,應該隨時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采取靈活機動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應該在動態(tài)中形成。
2、新課堂管理的涵義
課堂管理的涵義不應僅僅是應付混亂,維持秩序以及教師對學生錯誤行為的管教,更主要的是,營造并形成良好的教室氣氛。課堂管理不是對學生的消極控制,而應是師生的共同行為,師生之間彼此的尊重、相互接納、安全輕松的學習。
3、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也是一種社會情感氣氛,主要指班集體的情緒狀態(tài),它影響著群體的集體精神,群體的價值以及每一個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的行為可以決定課堂氣氛,而這種氣氛又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整體的教學效果。
。1)支持型課堂氣氛的特征
自信與信賴
寬容與主動
自發(fā)型與多樣化
無需擔心集體壓力與他人的眼光,有創(chuàng)造的去思考,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2)防衛(wèi)型課堂氣氛的特征
恐懼與不信任
控制與服從
策略與操作
班集體處于戒備狀態(tài),擔心受到批評與指責,傾向于無意外的常規(guī)活動。
4、教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必須要
(1)理解感受
理解學生所表達的內(nèi)心感受,包括正面與負面的、快樂的與不快樂的、滿意的與不滿意的。
。2)贊賞式鼓勵
要經(jīng)常使用“做得好”、“不錯”、“試試看”、“說下去”、“再考慮一下”,使課堂氣氛緩和或產(chǎn)生歡樂的語言。
。3)接納意見
接納來自學生的建議、意見,把學生的思想整理后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4)善于發(fā)問
向學生發(fā)問,有意引導學生,能貫徹一條啟發(fā)性的線索,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自發(fā)、參與的行為。
5、教師應具備的課堂管理技能
。1)教師要有調(diào)控課堂氣氛的技能
教師對心理調(diào)整不僅僅是學習注意力的調(diào)整,還需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興趣、合作態(tài)度、創(chuàng)新意識、自主意識等等給予調(diào)整和支持。良好的課堂氛圍調(diào)控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教學心態(tài)和幽默的語言、合理的組織與靈活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2)教學活動的組織技能
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師講、學生聽的組織形式外,要注重探究、研討、調(diào)查、實驗等多種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并要根據(jù)這些方式的特點組織教學活動。
。3)合理使用評價、獎懲、提問等管理方法的能力
教師要從新的理念出發(f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自主性,特別是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要有利于班級整體的學習。
。4)處理課堂偶發(fā)事件的能力
要有豁達的心態(tài),要清醒的認識到,在信息時代,學生某方向長于教師是非常正確的,要善于引導、善于應變。以支持呵護的態(tài)度對待,往往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ㄋ模┙虒W設計的技能
1、新課程中教學設計的變化
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與教學內(nèi)容的關系上,教學內(nèi)容要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以往的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教學目標是圍繞知識的獲得而確定的,新課程則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因而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標準的。
。1)教學設計要為學生自主學習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而服務
以往教師采用的是教師引出問題,歸納討論,學生模仿練習,鞏固記憶。
學生在學習中處于接受地位,而新課程要求要圍繞學生的主動學習而開展,教師的主要活動在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總結,歸納,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是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幫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2)要把握好主要教學變量的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一般只圍繞教師的教學來進行。只要教師教的活動設計好,教學的準備工作就基本完成了。但在新課程中,影響教學的因素明顯增多了,不僅要設計教師更要設計學生,要對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做出預想,為教學過程的受阻做好必要的準備。
2、教學設計原則
。1)把握指導教學設計的教學思想——一切圍繞著學生
。2)把握課程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學生素質的提高
。3)把握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要側重于學生的參與,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各個環(huán)節(jié)要有得于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獲得技巧,使他們在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中構建自己的知識,形成素質。
。4)把握課程教學過程的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教師教的方法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實驗法、作業(yè)法等。在以教師為主的教學中,教學設計往往關注教師教法的設計,學生學法常被忽略。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把學法設計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敖谭ā睉m應“學法”。同時還要考慮教學內(nèi)容的性質。教學目標、學生特點、教師自身的條件和教學的空間環(huán)境等因素。
。ㄎ澹┙虒W的評價技能
1、教學中的學習評價——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
學生學習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用來確定學生的學業(yè)情況,表達教師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教育目標。同時,還能反映出課程方案的優(yōu)勢和缺陷,為教師的教學反饋提供必要的信息。它還影響著教育者確立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影響著教學的方向。
2、倡導運用多層次、多角度、多形成的評價策略,準確描述學生的發(fā)展歷程。
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價值取向的,其基本要求是評價的全面性和真實性。只通過單一的評價是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的。
。1)分層次評價:就是依據(jù)學生成長的變化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分層評價,如學生學習表現(xiàn)性評價、認知水平評價、學習品質評價、實踐能力評價等。
。2)多角度評價:要從反映學生學習、成長的方方面面因素出發(f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評價,學習的自主性評價,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評價,學習的過程評價,學習的結果評價等。
。3)多形式評價:指評價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質性的,或者綜合的。如測驗、考試、觀摩和記錄、學生的自我評定等。
3、教師應具有的評價技能
。1)把握確定評價目標的三要素:理念、對象、手段
目的的確定受制于確定者的教育觀念。不同理念指導下的評價目的是不同的。同樣是考試,可以定位在篩選和選拔人才,還是定位在激勵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上。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評價目標也是不同的。同時還要考慮評價的可行性。我們目前對學生評價主要是激勵而非“宣判”。
。2)把握評價方案設計的三個方面
評價內(nèi)容:測試教學內(nèi)容,收集學生作品,觀察學生表現(xiàn)。
評價方法:測試法、觀察法。
評價的操作策略與方法:評價要求公正、準確。在設計評價的操作時,一定要有科學可行的策略和有效的方法。
如:測試——試題難易是否得當。
觀察——測試法、觀察法。
。3)把握評價操作原則
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是進行評價操作的重要準則。
對學生的評價一定要按計劃實施,這是客觀的需要,但在操作中要因地、因人、因時,有一定的靈活性。
對評價者做好必要的說明和方法指導。
許多評價方式是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來完成的。教師需要與合作者進行必要的溝通。
。4)恰當利用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的利用是評價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其特殊的作用。教師對這種作用的利用與挖掘的意義更為重大。教師在利用評價結果時要注意:
總體上要與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一致,即為了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在具體的評價結果使用上與評價的目的相一致。
評價結果的利用可以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來使用,恰當?shù)氖褂,效果異常明顯。
評價結果的利用要注意策略,使用是不可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新課程下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相關文章:
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反思11-02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shù)學教學10-02
新課程下的教學反思論文12-10
淺談ESP教學中教師應具備的素質12-08
聲樂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10-31
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12-10
新課程下的教學常用語10-02
新課程下的教學常用語11-21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實踐教學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