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讀后感3000字
導語:我讀了《城南舊事》,并深深地喜歡上了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海音,書中講了林海音童年時代的生活。下面小編帶來了《城南舊事》讀后感3000字,歡迎參考借鑒!
同樣的文本,在不同年齡遇到,感受一樣的可能幾乎是不存在的,尤其是童年與成年之間原本就橫亙的巨大分野,但也因其如此,所以年少時的篇目倘若在今時今日還能讓你心神為之徜徉,愿意找出來重新翻看,這只能是好文字背后的好故事蘊藏的鬼使神差的魔力。
大多數同學第一次讀到《城南舊事》里的篇目或許是《冬陽童年駱駝隊》,我卻是九歲讀的《我們看海去》。
九歲這一年,我爸輔修中文,往家里搬了一摞中文教材,分得很細,有詩歌篇,戲劇篇和小說篇,還有現代文學評論教材,他修中文的原因無非是因為覺得這門課學習起來最簡單,但我卻如久旱逢甘霖。在此之前,父母給予我的全部讀物只有安徒生童話、百科全書之醫(yī)學篇、中國青少年百科全書和湯姆索亞歷險記,我自己要求買的書是自五歲起就開始見一本買一本的葫蘆娃小故事,以及央求了好久才有的哈利波特前四部。
正如那時候我們看電視并不特意分類,自己追看飛天小女警的同時,亦隨家人看《大明宮詞》、《康熙王朝》以及一切金庸武俠劇,我看到他這套書時也并不覺得我不能看,無意促成我自自然然就打開翻閱。我像讀故事會一樣,看到喜歡的篇目,喜歡的情節(jié)就重復讀,在那本文學評論里找有無提到我喜歡的作家的只言片語(曾讀到,“韋小寶是中國男人的終極夢想”,印象很深)。說起來有點唬人似的,但又的確如此的經歷便是,在我九歲這年,我已經讀過史鐵生《命若琴弦》、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茹志鵑的《百合花》、趙樹理的《“鍛煉鍛煉”》、王蒙《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劉震云《一地雞毛》、阿城的《棋王》、嚴歌苓《女房東》、汪曾祺的《大淖記事》、高行健《絕對信號》、余光中的《白玉苦瓜》、紀弦的《一片槐樹葉》、老舍《茶館》的選節(jié)、魯迅《狂人日記》和《眉間尺》,以及林海音的《我們看海去》。這些都是我印象極深的篇目,現在已忘卻的是大多數。但小孩子讀書能怎么讀?除了少數喜歡的詩句,最喜歡的篇目都是小說,對人物命運的追溯牢牢地攫住我,這和我對葫蘆小金剛能否戰(zhàn)勝蛇精的關切并無特別區(qū)別。我不由得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些反復閱讀的篇目是阿城的.《棋王》、劉震云的《一地雞毛》、趙樹理的《“鍛煉鍛煉”》、史鐵生的《命若琴弦》和林海音的《我們看海去》,彼時我并不知道這些都是名家,倒是我爸,撞見我看他這套書,有點吃驚,但也很高興的樣子,對我說,假如你能讀完,我就獎勵你零花錢。我聽了不置可否,我已經很清楚,讀這個,不需要額外的獎勵,閱讀本身就有莫大的樂趣。我也是從那時候起,有了看書時吃零食果脯的惡習,直到高一時語文老師詫異地對正預習課文我們說,“你們怎么不動筆?不動筆墨不讀書”,我本不是聽話的學生,但這番話聽來卻很喜歡,不管看什么書都開始勾勾畫畫,做筆記去了,吃零食也顧不上了,但正換牙的我如何小心翼翼撕扯炸雞腿,不讓雞肉碰到痛牙,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快意時刻如何忘記謹慎,一口咀嚼在痛牙上,那種刺骨的疼,今天仍有余悸。我亦曾在多個時期,在不小于十本書上,在書頁上留下過橘皮的汁。
我并沒有成為任何意義上的文學青年,這套書在我小學畢業(yè)后就很少再打開,初中的前二年我?guī)缀醪蛔x任何書,我說的書也包括教材,字都寫在書上,但意思讀不進去,初三開始迷上宋詞,買了一本在家背,陸陸續(xù)續(xù)又讀了些《簡愛》《獵人筆記》,亦舒與村上春樹。但我卻在連續(xù)流逝的時間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只言片語里,一點一點拼湊起童年的閱讀經驗,用自己積累的新知去反芻那些我反復打開過的篇目,比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之于《我們看海去》。
其實應該在更早的時候就在教科書里與“英子”重逢了,應當是在《冬陽童年駱駝隊》這一篇,但當時沒有注意作者是誰。初中語文教材里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是當時的我所遇到的第二篇《城南舊事》,很奇怪地,不知道是否出于一種嬌嫩的懦弱,在我因為這篇課文得知“英子”已從一年級讀到六年級,父親已死,在畢業(yè)會上唱,“長亭外古道邊”,我沒有任何去補足其余篇目的想法,我只是回到家中,再一次看了一遍《我們看海去》。
我看到英子剛搬到新家,宋媽說她被瘋子秀貞嚇到了,所以性情有變,但她自己卻疑惑,秀貞分明是可愛的;
我看到她開始疑惑,自己分不清瘋子與賊子;
我看到她好喜歡那篇《我們看海去》的國文課文,翻來覆去地誦讀。那份呆,我記得清清楚楚,一年級時學《外婆的澎湖灣》時我也曾有過;
但我還是沒有看清那個在草地里的人如何與偷竊有關,我像當年英子一樣,看到的是他說的故事,他的弟弟如何會念書,他如何愛家人,以至于最后他被抓,我始終覺得有幾分突兀。
此時的我已經不多不少十三歲了吧,現在想起來很有些遲鈍。
因為我是又過了十多年,在昨晚重讀《城南舊事》的時候才發(fā)現被十幾年來的我忽略的一句,“我家隔壁的門前,停了一個收買破爛貨的挑子,卻不見人,大概是到誰家收買破爛去了吧!這時門前的空地上,一個人也沒有”,這一句寫得多么好,活脫脫的七歲孩子視角,但卻和最后草地里男人被抓時眾人的議論,“原來是收破爛這小子”呼應。回想起過去心中的疑惑,不禁暗笑—究竟是我太粗心,還是太天真?
現在看來,英子確實如這個男人所說,“這么聰明的小孩,才考十二名,準是貪玩分了你的心”。在我如她一般年齡的時候,還沒有特別地覺察英子的勇敢、富有同情心和善感。
同學踢球,她在一旁巴巴看著,并不邀請她,卻讓她去撿球,她撿到了還給同學洗干凈;
在草地里遇見莫名其妙的男人,喚她說話,她既不怕,回到家也不給家里人說,很有主意;
最厲害的是,發(fā)現父親對蘭姨娘的喜歡,同情彼時正大肚子的母親,寧可自己一個人哭泣也不告訴母親,而是找機會撮合她和德先叔,居然還給她做成了!
等到從小學畢業(yè)典禮上回來,從廚子那里知道父親已經病逝,她奇異地鎮(zhèn)定。
瘦雞妹妹還在搶燕燕的小玩意兒,弟弟把沙土灌進玻璃瓶里。是的,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對老高說:“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醫(yī)院!蔽覐膩頉]有過這樣的鎮(zhèn)定,這樣的安靜。
可以說,英子是一個善感、有同情心,極有主見和分寸的一個女孩兒。作為一個小孩子,比如昔年的我,其實更多的是被她遇見的事和人所吸引,那些朗朗上口的課文,學自行車的韓老師,進校時檢查學生的童子軍....在這些精彩繚亂的童年世界里,我獨獨忘卻了這一雙打量世界的眼睛,忽略了他人嚴重的英子。
如果一個讀者,如曾經的我一般,始終停留在英子童稚的一面,視而不見她的早慧,或許在看《他們在島嶼寫作》時,也會如曾經的我一樣小吃一驚,原來林海音在臺灣為文壇做了這許多事。
三歲看到老,固然,這句老話多少有些決定的粗暴,我們亦知道不少前后大相徑庭的人事,但作為個例,它卻有成立的道理。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臺灣,一個人回憶那北京南城的童年往事,從語言和心境都全須全尾的是那個年代北京小學生的口吻,我可以想象她的沉浸與樂在其中。
在維基百科上,看到一條對林海音的評論,說她的作品以女性的視角來打量世界,始終有傷感的意味。
我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整部《城南舊事》,雖然講述了許多童趣,但每一個主題都以離開甚至死亡結尾,這是刻意的殘忍嗎?
不是,是人生原本如此啊,恰如廠甸小學的畢業(yè)歌,“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當我們借由回憶和文字讓童年重臨我們心頭,怕是越來越少能感受稚趣,越來越多地感受別離。
【《城南舊事》讀后感3000字】相關文章:
2.城南舊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