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生物教案1
目的 認識氣孔開閉的多種因素,學會用纖維素膠合劑制作標本的方法。
實驗前的思考
纖維素膠合劑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葉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氣孔數的多少,開閉情況。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長久保存。
材料器具
同種盆栽植物數盆;標簽紙,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100毫升的小燒杯;纖維素膠合劑,0.5%甘油,0.1%硝酸鉀溶液,0.1%乙酸,蒸餾水。
步驟
方法一 觀察土壤干燥和潮濕的不同條件下氣孔的開閉情況
1.在實驗前一周,取兩盆同種盆栽植物,分別標上A和B。給A盆植物澆足水;對B盆植物不澆水,并放在陽光下,使它處于干燥狀態(tài)。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陽光下一整天后,從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張葉片,用纖維素膠合劑涂在葉的背面。20分鐘后,膠合劑全部干燥。
3.從葉背面把薄膜剝落下來(見圖),
把接觸葉面的凝結層一面放在載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張簡易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氣孔開閉的印跡,填表。
方法二 觀察植株在陽光和黑暗不同條件下氣孔的開閉情況
用上述A、B兩盆植物作實驗材料,一同放在黑暗處,24小時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纖維素膠合劑,并作鏡檢,填表。
方法三 植株莖部經不同液體處理后氣孔的開閉情況
1.取4只小燒杯,編上A、B、C、D,分別注入0.5%甘油、0.1%硝酸鉀溶液、0.1%乙酸適量、蒸餾水10毫升。
2.向每只燒杯內放入同一種植物的葉各一片,一起放在陽光下照射12小時。
3.取下各編號的葉,在它背面涂上纖維素膠合劑,干涸后,撕下,制成裝片觀察,并把結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項
1.纖維素膠合劑必須涂得薄而均勻,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剝落。
2.要選擇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裝片。
分析和討論
濕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給充足,在陽光下氣孔張開。在黑暗下,氣孔微張;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給量少,在陽光下氣孔微張,直至體內水分大量排出,發(fā)生萎蔫而止,氣孔關閉。在黑暗下,氣孔關閉。不同液體處理植株葉片,觀察氣孔開閉情況的實驗結果同“甘油、硝酸鉀、乙酸對植物萎蔫影響的驗證”完全一樣。
初中生物教案2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有關知識后,進一步讓學生學習與輸血、血型有關的知識,對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教學目標
1、例舉abo血型的類型;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系;
2、參與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查;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yǎng)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1、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及輸血的原則;
2、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課前準備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學法
小品表演、談話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生在一百多年前歐洲戰(zhàn)場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問題。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abo血型劃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圖),介紹abo血型。
觀察、思考利用模型輔助教學,既增強了學習的樂趣,又能較好地解決了下面幾個問題:
、偎姆N血型及其劃分的依據;
、谀湍氐膶龟P系
。虎勰磻幕驹。
三、小品表演(輸血原則)
1、展示輸血關系表。
2、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輸血原則。
1、學生表演,分別扮演醫(yī)生、病人、護士,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導致不同的結果。
2、小組討論,分析原因。創(chuàng)設情景,把理論知識生活化。
四、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查組織學生匯報調查結果
1、第一組主題:獻血,輸血與傳染病。
2、第二組主題:無償獻血教育。
3、第三組主題:明星怎樣看待獻血?
4、第四組主題:廣州市需血和獻血情況調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精神,培養(yǎng)學生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無償獻血
1、播放與無償獻血相關的影片。
2、提出問題:同學們長大后愿意參加無償獻血嗎?
1、觀看影片,思考問題。
2、進行思想匯報。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和光榮性。
六、課外閱讀指導閱讀,布置作業(yè)
閱讀資料:心血管病與心血管病醫(yī)生。擴展知識,關注生命。
七、總結提出問題: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嗎?思考,回答鍛煉學生總結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3
教材分析:上節(jié)已講遺傳,本節(jié)講變異現象。
教學目標:
1.認識到變異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2、舉例說出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3、舉例說出遺傳育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4、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
5、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變異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學探究生物變異的原因。
教學難點: 1.深刻認識生物變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及總結規(guī)律。
教學方法:觀察法、比較法、分析和討論法
教學用具:兩個品種的小麥若干,關于變異種類的掛圖,和變異現象有關的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二片葉子
。ㄒ唬┳儺惖默F象與概念
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問,討論: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哪些現象是變異現象?根據同學們的討論,什么叫做變異?請做一個小結。
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為變異;蛏镌谏尺^程中,在上下代之間、子代之間表現出的性狀差異。
提問:比較遺傳和變異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通過生物的生殖過程實現的。在生物的生殖過程中,上下代之間的相似性為遺傳。但是生物的后代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與祖先一樣。后代在繼承親代特征的主要特點時還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稱為變異。所以,我們所說的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變異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化。小貓與大貓的樣子有所不同,但是小貓仍舊是貓,并沒有變?yōu)槠渌铩?/p>
提出問題:為什么說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
(二)變異的原因
1.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播放有關的資料,每個學生發(fā)放2--3個花生。學生討論熱烈。
提問,討論:產生花生性狀變異的原因?
。ǹ啥嘧寧讉學生回答、討論,最后老師給予總結。)
在我們觀察到的變異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的。在我們剛才提出的變異現象中,哪些是屬于這一類?
提問,討論: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里,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于環(huán)境影響造成的?將大穗和小穗上的種子收獲后分別種到田里,它們的后代會如何?
小結:田中小麥的大穗和小穗的變異是由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一般是不能遺傳的。
提問:什么因素引起的變異可以傳遞給后代?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2.遺傳物質的變化:
提問,討論:一個孩子單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雙眼皮,這種變異是怎樣產生的?這種變異是否可以傳遞給后代呢?
我們從上一節(jié)的學習中已經知道,若這個孩子是單眼皮,他的雙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組成一定是Aa、Aa。孩子與父母的性狀不同,是因為在生殖過程中父母傳給了他決定單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說,他的遺傳物質組成與父母有了差異,因此產生了與父母不同的性狀。他的這種性狀可以是通過生殖過程傳遞給他的后代。
小結: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根據以上變異的原因,我們將變異分為兩類:
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huán)境影響引起。
請同學們再分析兩個例子。(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為什么?
提出問題:是否由環(huán)境影響引起的變異都是不能遺傳的變異?
一些環(huán)境因素也可能使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若環(huán)境影響引起了遺傳物質的改變,這樣產生的變異是可以傳遞給后代的。根據這一原理,人類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環(huán)境因素使遺傳物質改變而制造出能遺傳的變異為人類所用。
所以,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提出問題:變異對生物個體、對生物界會產生什么影響?
。ㄈ┳儺悓ι飩體的影響
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看兩個例子。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采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發(fā)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提問:高稈小麥變異為矮稈小麥,綠色玉米苗變異為白化苗,這都是變異,他們對生物個體的生存有什么影響?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據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為兩類: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ㄋ模┳儺愒谏镞M化上的意義
變異對進化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環(huán)境復雜多樣,不斷變化。多種多樣的生物可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此外,生物由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的進化,生物的變異為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變異對進化的重要意義,我們在以后將繼續(xù)學習。
(五)變異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應用
人類出于生存的需要,在遠古時就開始注意遺傳和變異現象,并對遺傳變異的現象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農牧業(yè)生產中。人類在農業(yè)上利用變異的方法主要有這樣幾種:
。1)在農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變異,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培育,獲得新的品種,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雜交的方法,將不同生物個體的性狀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性狀組合的新品種。如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與產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麥雜交,讓兩種小麥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產生變異,可以培養(yǎng)出高產同時抗倒伏的新的小麥品種。
。3)為培養(yǎng)新的品種,也可以改變環(huán)境因素來影響遺傳物質,使生物產生變異并對變異進行選擇,培育出新品種。如用射線照射或用藥物處理植物的種子,種子產生變異后進行選擇,選出有利于生產的變異培育成新品種。
應用以上方法,人類曾經培育出許多品種。
板書設計: 第五節(jié)生物的變異
一、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生物性狀的變異決定于遺傳物質;同事、時也受環(huán)境的影響。
初中生物教案4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聯(lián)系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會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yǎng)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wèi)生和環(huán)境衛(wèi)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系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jié)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設計:
1、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懂得細胞是生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2、要求學生懂得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要求學生熟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4、通過實驗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草履蟲的生命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
就像磚瓦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單位一樣,引入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這一主題。
。ǘ⒓毎巧锝Y構的基本單位
1、、學生觀察衣澡結構模式圖和草履蟲結構模式圖,思考:它們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
2、學生例舉出周圍的生物,哪些是單細胞生物?哪些是多細胞生物?
3、小結: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4、資料閱讀:細胞的`發(fā)現和細胞學說?偨Y出主要內容: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5、實驗: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
學生分組:甲組和乙組。
分工:甲組觀察洋蔥表皮細胞。乙組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方法步驟:
第一步:制作臨時裝片
第二步:觀察細胞結構
小組討論:
。1)、制作臨時裝片大致分為幾個步驟?
(2)、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與洋蔥表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是什么?比較它們的異同。
6、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液泡等結構。
。ㄈ⒓毎巧顒拥幕締挝
1、實驗:觀察草履蟲的生命活動
小組討論:實驗步驟2、3中草履蟲是怎樣運動的?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2、小結: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體,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這說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學生觀察圖中:胡蘿卜細胞培養(yǎng)成的植株。
說明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細胞中的各種結構都擔任著一定的功能,它們相互緊密聯(lián)系,協(xié)調一致,使細胞成為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4、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結構模式圖
小組討論: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三、思考與練習
1、連線表示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對應關系。
2、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正確順序是:
3、如何判斷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圖像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還存在一個數量龐大的生物群體,它們是用肉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那么要借助什么儀器才能看得見呢?
四、應用與實踐觀察紫鴨跖草的細胞質流動
課后反思:
1、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懂得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異同。
2、通過實驗活動,加深對細胞結構、細胞生命活動的直觀認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3、通過實驗、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實踐和探究過程,不斷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以及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過,這次教學實踐活動由于實驗器材不足,平時開展實驗較少,實驗準備不夠充分,學生親自動手能力不強,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牢固。
初中生物教案6
1、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為一定的能力、素養(yǎng),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僦R目標: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guī)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矍楦心繕耍赫J同顯微鏡的規(guī)范操作方法,養(yǎng)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俳虒W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诮虒W難點規(guī)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于一體,是非;A和重要的一節(jié)內容。但由于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后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著把本節(jié)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fā)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fā)展史。
4、教學程序
4、1走進新單元指導學生閱讀二單元開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4、2導入新課(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ㄌ崾緢D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鞏固練習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課后反思
上好本節(jié)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學生作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解決了不少問題,以后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guī)范操作,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初中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過程
一、觀察種子
、俨硕狗N子的結構;
③玉米種子的結構;
、鄄硕、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通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后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huán)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fā)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fā)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被”為啟發(fā)點,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2.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lián)系,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出示討論提綱:
1.在種子發(fā)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種子的傳播與環(huán)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lián)系實際舉例說明。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探究理解種子萌發(fā)所需的外界條件。
2. 能力目標:通過采用對照實驗進行探究取證,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界的興趣,養(yǎng)成根據科學的事實作出客觀判斷的習慣,培養(yǎng)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種子的萌發(fā)條件
2.難點:種子萌發(fā)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fā)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三、設計思想:
采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后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fā)所需要的條件。關于種子萌發(fā)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并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fā)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四、教學過程:
。ㄕn前可提前一至兩周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fā)的條件是什么?并隨機的發(fā)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fā)。觀察其萌發(fā)過程中的變化,并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說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么?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種子種在田里?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并引入課題:
種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fā)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么,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fā)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fā)還需要什么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fā)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jié)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ㄒ唬⿲嶒灒禾骄糠N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fā)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有哪些,并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
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fā)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堿性等。
(二)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fā)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fā)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3、教師結合種子萌發(fā)的實物進行總結:
菜豆種子的萌發(fā)過程:
。1)種子吸水后,體積脹大,種皮脹破。
。2)胚根首先伸長,突破種皮,發(fā)育成幼根。
(3)子葉以下的胚軸伸長,帶著兩片子葉伸出土面。
。4)子葉分開,黃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漸變綠,發(fā)育成莖和葉。
玉米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1)種子吸水后,胚根先從種子里伸出,發(fā)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護伸出土面,子葉留在種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長出新葉。
4、提出問題:"以上介紹的種子萌發(fā)的過程只描述了種子外部形態(tài)的改變,那么在種子萌發(fā)的過程中其內部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
實驗:請幾位學生分別嘗嘗萌發(fā)的小麥種子和干燥的小麥種子,有什么不同感覺。
請參與實驗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
五、教師總結:
萌發(fā)的種子有甜味,干燥的種子沒有甜味。
啟發(fā)學生分析討論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
組織學生發(fā)言。
六、總結:
干種子里的淀粉沒有發(fā)生轉化,不含糖分;萌發(fā)的種子里的淀粉已轉化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須轉變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種子中子葉里的營養(yǎng)物質經轉化后運送給胚芽、胚根和胚軸;玉米種子中胚乳里的營養(yǎng)物質經轉化后由子葉吸收轉運給胚芽、胚軸和胚根。
七、教學反思
“探究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的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課前1個星期,讓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進行了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為今后探究科學奧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初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yǎng)生物學家培養(yǎng)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huán)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后要從事生物事業(yè)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于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么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于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后的科學探究中發(fā)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fā)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并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于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huán)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guī)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chuàng)造心是最可貴的。
初中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說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3、關注魚類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說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難點: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說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教材分析:
有無脊柱是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最根本的區(qū)別,但學生在生活經驗中根本沒有這種概念,只有首先通過直觀圖片了解脊椎動物的骨骼,再進一步歸納脊椎動物概念,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過實例列舉,讓學生掌握脊椎動物概念。
魚類是學生常見的生物,但從未仔細觀察。學生利用探究實驗了解魚類運動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觀察法。首先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的環(huán)節(jié),了解魚類的外形和外部結構。再通過觀察,了解魚類的運動和呼吸,但是單一的觀察,無法了解具體的運動過程和呼吸過程,因此需要輔助實驗來證明魚類的運動和呼吸過程。魚類的運動需要利用模擬魚鰭的運動來證明魚尾部擺動的作用,魚的呼吸需要墨汁來指示水流的`運動。魚類的呼吸中鰓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知識點至關重要,利用合作討論來理解其結構適于氣體交換,再進一步歸納總結根毛、小腸絨毛、肺泡等結構的相似點。在呼吸過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變也十分重要,通過探究實驗的演示來了解其成分變化。
魚類的利用和保護是重要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直接以情境問題的形式可以讓學生最直接的了解魚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及保護措施,再通過自主閱讀了解多姿多彩的魚類及其利用保護。
課后反思:
本次公開課的本意是探討將實驗教學與知識教學相結合的課堂實驗教學的基本模式。我們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如何確保實驗教學的有序有效進行,如何將實驗動手與知識學習緊密結合,成為掌握知識重點難點中的有利幫手,并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終做到寓教于樂。
一、教學反思
1、導入環(huán)節(jié)簡單明了,滲透知識與情感態(tài)度教育。首先利用魚類作用的知識導入新課,節(jié)約大量時間。學生對魚刺卡人致死的新聞感興趣,且緊扣教學知識。
2、本堂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流暢,學生活動和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學生通過實驗能直觀了解魚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3、實驗前的約定,讓課堂實驗有序進行,避免了實驗過程中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維持課堂秩序。本堂課有三次實驗活動與知識講解的交替,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魚的運動觀察不能明確各部位的作用,當使用魚模型的游動時,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擺動能產生前進的動力,因此在這個教學內容方面,魚的模型必不可少。
5、實驗準備不充足。本實驗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實驗基本沒有成功,原因在于魚過于活躍,會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夠對實驗裝置進行進一步創(chuàng)新,應該效果更好。
6、由于學生活動比較多,內容比較緊湊,因此缺乏深層次思維的問題?梢詫Ⅳ~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變和血液成分的改變交與學生討論回答會更好。
7、小組合作還需強化訓練。真正的小組合作應該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課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二、課例研修反思
(一)個人反思
1、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是保證課堂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于本堂課預先進行了實驗行為約定,從而確保實驗教學有序有效進行。
2、實驗教學應該先從預實驗開始進行備課,只有充分了解實驗材料、實驗處理過程、實驗結果預測等環(huán)節(jié),才能在課堂上有效調控。本堂課中,正是由于對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預實驗沒有取得良好效果,導致在課堂實驗教學中,該環(huán)節(jié)的目標基本沒有達成。如果能在預實驗的時候就發(fā)現問題,并選擇合適方法解決,那么就不會出現實驗失敗的現象。
3、應該準備充分的實驗教學素材,從預實驗到官方的演示實驗,這些素材雖說沒有學生在課堂實驗中直接參與,但卻能幫助學生準確描述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
4、實驗教學不能僅僅關注學生有沒有興趣,有沒有動手,而應該關注學生在動手之余能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推斷出實驗結論,從而從根本上發(fā)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5、課堂觀察量表準備比較倉促,課堂觀察量表應該更加細化,能夠定性、定量分析實驗教學。
(二)專家點評
胡校長:較好,量表要向“定量”發(fā)展。學生的基礎與深度均要延伸。
必須讓學生時不時再做筆記。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難度,培養(yǎng)高科技人才,培養(yǎng)智商素質,從學生長遠發(fā)展考慮。
鄧主任:這是一堂生動,高效的生物實驗課,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啟迪了學生,充分發(fā)揮了實驗的作用。
小組合作問題,每科老師都要對其進行強化。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牡匚慌c作用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選自《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內容講述細胞增殖是一種生命現象,體現了微觀生物學知識。在學生掌握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本節(jié)課主要圍繞“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這個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細胞不能無限增大的原因,并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提供平臺,埋下伏筆。
。ǘ┙虒W目標
根據初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的四項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②面向全體學生;③倡導探究性學習;④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主要原因;
(2)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2.能力目標:(1)嘗試利用數學方法探究細胞生長極限的問題;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推理、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系的規(guī)律。
3.情感與價值目標:(1)讓學生體驗模型實驗法對獲得知識和理解知識的重要作用; (2)讓學生認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ㄈ┙虒W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兩個活動來研究“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的問題。
難點: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中學生提出預測、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中學,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和討論,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還不能完全離開實物的支持,且以往學習中較少涉及到細胞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觀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且七年級學生對“細胞大小與外界物質擴散的關系”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jié)課設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策略
。ㄒ唬┙虒W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學課件;準備實驗材料:酚酞瓊脂塊、氫氧化鈉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師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用實驗材料按活動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
效果預測: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他們由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ǘ┙谭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做中求學,引導探究型學習)
。ㄖ庇^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反饋法等)
、僦庇^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②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兩項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
、弁ㄟ^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所獲得數據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交流、處理,共同得出結論。
、苷n堂習題檢測使教師發(fā)現問題,及時補充,進行教學反饋。
(三)學法
。ㄓ^察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等)
本節(jié)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復雜,所以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解決問題。
①指導學生以“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這一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谥笇W生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處理分析實驗數據,理解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
③指導學生采用發(fā)散性思維的方法,聯(lián)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從而得出結論。
(四)重難點突破策略
重點的落實方案:教學中通過設置情景,引出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課件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較小的細胞與其物質代謝的關系。
難點突破策略:教師逐步質疑和引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參與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初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說明腎單位的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過程。
2、通過動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腎單位,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尿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ㄒ唬┬抡n導入
生活實例:病人看病,醫(yī)生有時會要求病人做尿常規(guī)化驗。提問:這項檢査反映人體什么系統(tǒng)的健康狀況?
。谀蛳到y(tǒng))
追問:泌尿系統(tǒng)中腎臟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腎臟中是怎么形成的呢?進而導入新課——尿的形成。
。ǘ┬抡n教學
1、腎的微觀結構——腎單位
。1)觀察腎臟的`模型,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感知腎的顏色、性狀、大小,腎臟中的什么結構起重要作用?
(腎外形如蠶豆,紫紅色,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
(2)觀察腎單位結構圖,小組討論思考如下問題:
腎單位由什么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在黑板前板畫并標注出各部位結構的名稱。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總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囊壁和腎小管壁為單層細胞。)
2、尿的形成
過渡: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1)組織模擬活動:篩糧食
出示一包帶雜質的糧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啟發(fā)學生:怎么有效去除雜質呢?
。ㄓ煤Y子篩去雜質。)
請兩名學生到講臺參與實踐活動,動手將含有雜質的糧食篩干凈。
教師引導:篩出去的雜質能否直接丟掉呢?
。ú荒埽驗殡s質中還有一些小粒的糧食)
教師繼續(xù)引導:應該把漏掉的小粒的糧食從雜質中重新?lián)旎貋。那么我們回顧下,剛才“篩糧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過程?
。êY出去和撿回來。)
。2)課件展示尿的形成動畫。提問:篩糧食與尿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篩出去”的過程發(fā)生在腎小球,即將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篩出去;“撿回來”的過程發(fā)生在腎小管,即把篩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質重新?lián)旎貋怼?/p>
。ㄈ╈柟烫岣
嘗試尿的形成的示意圖并標出腎單位各部分名稱。
。ㄋ模┬〗Y作業(yè)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
2、作業(y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哪些物質被過濾出去了?原尿流經腎小管又有哪些物質被重吸收回來了呢?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細菌的發(fā)現
1、列文?虎克:發(fā)現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fā)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和形態(tài)和結構
1、形態(tài):桿狀、球狀、螺旋狀2、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qū)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3、營養(yǎng)方式:異養(yǎng)(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開花和結果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yǎng)成愛花習慣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單細胞生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觀察到的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說明草履蟲整個身體只由一個細胞構成。
(2)識別草履蟲的細部特征,依據觀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蟲的結構與生命活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認同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和資料分析,提高解決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以草履蟲為例認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生活相適應。
(2)通過學習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激發(fā)熱愛生物學的情感,增強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的結構和功能難點:樹立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植株的生長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描述根的生長。2.鍛煉觀察、測量、解讀實驗數據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關注一種植物的根的生長的過程,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初步學會記錄數據、解讀數據的'方法;
2.學習收集信息、篩選信息、交流及表達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體驗實驗的艱辛與快樂,樹立持之以恒的科學意志,領悟科學方法;
2.學會傾聽與感受,提高人文素養(yǎng);3.通過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實驗現象、收集、記錄實驗數據的方法。
難點:在探究實驗中,耐心、細致、求實地完成測量和解讀實驗數據的工作。
三、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以小組為單位參照課本自己設計方案觀察根尖伸長最快的部位,做好觀察記錄以備交流。
2.教學課件:根尖生長過程的各部分細胞動態(tài)變化的多媒體課件、根尖的結構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賀知章《詠柳》詩歌,引出課題:展示古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說明這個詠春風綠柳的詩句中蘊含著生物學知識,引出萬千枝條及綠葉都是芽發(fā)育成的,從而導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實驗探究。
五、板書設計
植株的生長
一、幼根的生長
1.分生區(qū)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目2.伸長區(qū)的細胞增長,增加細胞體積
流動的組織——血液
教學重點: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tǒng)里循環(huán)流動,帶動著物質的運輸,保障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習“血液循環(huán)”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紅蛋白的特性
借助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血液,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C、了解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干細胞的知識。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實驗態(tài)度;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yī)學研究,解決醫(yī)學難題,造福人類。
初中生物教案13
學習目標
1、了解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2、說明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重點
非生物因素,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難點
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
測量不同植被環(huán)境的空氣溫度和濕度。
學習方法
講述法,探究法,分析法。
學習過程
引入新課
環(huán)境:生物的`生存空間
生態(tài)因素:環(huán)境中影響生物形態(tài)、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態(tài)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自主學習
活動1、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
討論: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是:
結論: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互助:企鵝孵卵競爭:梅花鹿在xx時捕食:獅捕與班馬
共棲:?c蟹寄生:蛔蟲與人
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保護色:壁虎、北極熊
擬態(tài):竹節(jié)蟲警戒色:胡蜂、河豚、夾竹桃
活動2:測量不同植被環(huán)境的空氣溫度和濕度
討論:
1、為什么實測不同地點的溫度和濕度時干濕計放置的位置不同?
2、為什么每個實測地點要記錄3個數據的平均值?
上述實測地點中,獲得的哪組數據起著對照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2.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動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體驗發(fā)現的樂趣,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難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讓學生將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氣和呼氣,感受胸部的運動。提問:呼氣和吸氣時胸部是怎樣運動的?(吸氣胸部向外擴;呼氣胸部向里縮。)
提問:我們能夠感受到呼吸時胸部的'變化,那么呼吸到底是怎樣的過程呢?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多媒體展示肺部圖片,提問:肺的位置、形態(tài)特點及生理功能?
(它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jié)奏地呼氣和吸氣,一分鐘大約呼吸16次。)明確肺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時胸廓和肋骨變化的Flash動畫,組織學生觀察肋骨和胸廓的變化。提問:在吸氣和呼氣時肋骨是怎樣運動的呢?胸廓是如何變化的呢?
(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增大;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
3.提問:是什么導致胸廓容積的擴張和收縮呢?學生無法解釋,教師講解原因:胸廓的擴張和收縮,是肋骨間的肌肉收縮和舒張的結果,還與膈的運動有關。順勢介紹膈的位置及組成。
4.再次播放視頻,提問:呼氣和吸氣時,膈肌怎么運動的,胸廓容積又有怎樣變化的?同時組織學生填寫表格。
(在吸氣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呼氣時正好相反,膈肌舒張,膈頂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徑縮小。)
5.過渡: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么關系呢?是由于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后使胸廓擴大?(學生疑惑。)
6.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并討論:氣球在什么情況下脹大?在什么情況下回縮?分別模擬胸腔內部的哪些變化?如果氣球破損漏氣,或者罩口密封不嚴,結果會怎樣?
(放松橡皮膜時,氣球脹大;橡皮膜向上運動時,氣球回縮;放松橡皮膜模擬的是膈肌舒張,胸廓變小,胸腔內氣壓變大,肺變小,呼氣。橡皮膜向上運動時,模擬的是膈肌收縮,胸廓變大,胸腔內氣壓變小,肺變大,吸氣;氣球沒有變化。)
7.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肺與外界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呢?
(肺富有彈性,當肋骨間的肌肉和隔肌收縮使得胸腔容積擴大時。肺便擴張,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降低,于是外界氣體就被吸入。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舒張使得胸腔容積縮小時,肺便收縮,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増大,于是氣體就被呼出。這就是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三)鞏固提升
出示放松橡皮膜、氣球脹大狀況示意圖,學生判斷是吸氣還是呼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yè)
查資料了解呼氣、吸氣成分的變化。
初中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說出細胞分裂與生物生長的關系。關注細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癥等方面的價值。
教學重點與難點: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學習內容:
一、導入新課先復習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再從練習題中導入:一個小小的受精卵如果變成像我們這么大的人?從一粒種子到一顆大樹,小魚到大魚,小寶寶到成人,主要是我們身內的細胞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從練習題中思考問題,思考細胞在我們的身體變化中發(fā)生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毎纳L)
(細胞的分裂)
。毎至褧r染色體的變化)
1、細胞生長————細胞體積的增大
2、細胞分裂————細胞數目的增多
。毎至丫褪且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
細胞的生長:新長出的細胞體積都很小,通過不斷從周圍環(huán)境中吸收營養(yǎng)物質,并且轉變成組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但細胞不能無限制地增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的分裂過程(示意圖)
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先由一個分成兩個,隨后,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細胞核。最后,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一個細胞就分裂成為兩個細胞。
在沒有示意圖的情況下再讓學生復述細胞分裂的過程。
在細胞核里面有染色體,染色體的變化是怎樣的.?舉出果蠅的例子:原本8條,分裂成4條,再2條??
那怎樣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體數量與分裂前相同?
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數量上先加倍,再進行分裂,從而保證它分裂后的數量與分裂前一樣。 像人的染色體是46條,加倍后是92條,細胞的染色體在分裂時兩個細胞的染色體數量是平均分配的,就是一個細胞有幾條?
得出的結果是:
1 、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tài)和數目相同。
2 、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tài)和數目相同。
結論: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
細胞在生長。細胞不會無限地生長,生長到一定的程度就分裂。
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說出細胞分裂的過程和步驟。
不是,這樣分裂后的染色體數量與分裂前的不一樣。
可以先增多一倍。
46條。小結:生物體的生長包括兩部分:
哪兩部分?(提問)
注意:細胞分裂后的染色體形態(tài)、數目相同。一、細胞的生長
(細胞體積的增大,細胞不能無限地長大)
二、細胞的分裂
。毎麛盗康脑龆啵
練習:1、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_______和_______分不開的。
2、細胞分裂的步驟應該是( )細胞核分裂成兩個②細胞質分成兩部分③在細胞中形成新的細胞膜
A、①②③ B、 ③ ② ①
C、③②① D、 ② ③ ①
3、細胞分裂的結果,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相同,這說明( )
A、DNA分子的數量沒有發(fā)生改變
B、DNA分子的數量可能會改變
C、所含的遺傳物質都不相同
D、新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已經加倍
4、細胞不斷地從周圍環(huán)境中吸取營養(yǎng)物質并轉變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這就是細胞的( )
A、分裂 B、生長 C、成長 D、分生
進一步探究如果細胞不按規(guī)律地分裂,會有什么結果?指導學生自學書本P60,解決問題:什么叫癌變?癌變如何導致的?如何預防癌變?
教學反思:
對于細胞的生長,學生易于理解,但對于細胞如何進行分裂,怎樣由一個變成兩個,學生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在這方面可以用課件把每個步驟分解,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對于細胞分裂的步驟有的學生還會弄混,應反復對這一問題進行復習、練習。對于染色體先加倍后再分裂這個概念,如果直接傳授,學生雖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對于這一問題我的做法是:先讓學生思考,分裂時人的染色體是不是由46條分裂成兩個含有23條染色體的細胞,然后分裂成12.5條的染色體?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產生了疑問,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分裂的,對于如何分裂后還保持每個細胞46條染色體,學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體的數量加倍,再進行分裂,這樣分裂后每個細胞的染色體數量就跟原來的一樣了。用這個方法啟示學生,讓他們自己找出方法,這樣學生學得快,也記得牢。
對于這節(jié)課的細胞為什么不能無限量地生長這個問題我沒有詳細講,因為如果按照書本用籃球和乒乓球的表面積和體積相比的差異而得出細胞不能無限量地長大,這個問題學生很難理解,現在還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讓他們理解為什么細胞不能無限量地生長,覺得很遺憾。
【初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9-02
初中生物的教案11-13
初中生物教案精選07-14
初中生物優(yōu)秀教案02-19
初中生物教案:莖的結構08-25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大全09-30
初中生物教案(15篇)12-14
初中生物教案15篇12-02
初中生物教案合集15篇02-04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1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