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人物的引出
關于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人物的引出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教學建議
關于《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人物的引出
仲偉功
在《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幅畫上,列賓精心描繪了十一個纖夫的形象。課文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對每個人都用恰當的文字作了介紹,每個纖夫都有自己的特點,讀后,使人感到有條有理,秩序井然,但又不顯得雷同、呆滯,而是十分活潑跳躍、富于變化,這與作者巧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無關系。
從整幅畫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為基本的比照點。本文是按照前后順序對十一個纖夫逐一介紹的,所以一開始先介紹了“領頭的”老頭兒,兼及“頭發(fā)胡須都很濃密”的中年人,并用“這兩個人走在行列的前頭”一句強調一下,又為下一句“他們”明確了先行詞,前后文章承接更為緊湊、縝密。然后,依次引出了“高個子”農民和“肌肉結實”的小伙子。如果文章再這樣延伸下去,說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誰,再后面又是誰,免不了給人呆板、枯乏的感覺。作者卻又從全面出發(fā),抓住衣著最醒目的少年,“在這一群人中有個穿著紅上衣的少年”,以此作為新設的基本比照點,這真為異軍突起,奇峰矗立。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頭兒、“禿頂”老頭兒、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憤怒”和高個子。在此,開頭以“領頭的”老頭兒作為基本比照點的線似乎掐斷了,使文章頓挫有致、跌宕和姿。但是,在介紹第十一個纖夫時寫道:“走在最后的是一個神態(tài)沮喪的老頭兒”,又是從全畫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僅與上文“行列的前頭”呼應,結構完整,歸結全段,而且明白無誤地顯示有新變化,但順序并沒有紊亂。
從人物之間的關系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為承接的比照點。一種是從位置關系引出的,即前后左右是誰,連帶而來,這當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領頭的”老頭兒,即引出了他“右邊”的中年人和“后面”的高個子農民!凹t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右面”是士兵,士兵“后面”是憤怒的高個子,一個接一個,很有次序。這樣通過數量變化,使行文不致呆滯。本文又有從感情關系上來引出人物的。如“禿頂”老頭兒,便是從黑漢子“用同情的目光看著……”,然后引出對“禿頂”老頭兒裝煙動作的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人物時多為賓語,如“高個子旁邊是個肌肉結實的小伙子”“士兵后面是個高個子”,但是在引出黑漢子時,句式卻一反常態(tài),“一個皮膚黝黑的漢子在少年后面”,這里以后面的人物為主語,這也是值得仔細玩味的。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教學建議
翟書烈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一篇看圖學文。這篇課文是根據俄國著名畫家列賓的同名油畫撰寫的,文從圖來,是一篇典型的看圖學文。
學生觀察這幅名畫有三個困難:其一,這幅畫描繪的是舊俄時代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情景,離現代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對其深刻的主題思想不易理解。其二,畫家在這幅畫里描繪了十一個年齡、外貌特征、性格、神態(tài)都不相同的人物,是小學生所接觸人物最多的看圖學文。如何觀察眾多的人物,學生缺乏辦法。其三,畫家采用了背景跟前景對比的藝術手法,烘托主題思想,使主題思想表達得更加突出、鮮明。這一點學生不會欣賞,難以理解。
我是這樣指導學生觀察《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幅畫的。
一、根據特點靈活安排課堂教學結構。
看圖學文的課堂教學結構,一般是先指導學生看圖,在大體上弄清圖意之后再學文。
教學這篇看圖學文的時候,我是根據課文的特點安排課堂教學結構的。在學生未接觸圖畫之前,先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三段。結合學習這一段,很自然地介紹這幅畫的作者和這幅畫的現實意義,然后再指導學生看圖。這樣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另一方面,省去了介紹時代背景的過程。
二、由粗到細,由表及里指導學生觀察。
1.粗觀
這幅畫我是用幻燈配合指導觀察的。我先用強光在屏幕上打出了《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整幅畫清晰的畫面,同時用字幕在旁邊出示了以下思考題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
(1)這幅畫中天空是什么樣的?你覺得伏爾加河怎樣?
(2)遠處畫了些什么,近處畫了些什么?
(3)畫面上的人在干什么,一共有多少個?
(4)看了這幅畫,你初步覺得反映了什么內容?
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對這幅畫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2.細看
在學生初步了解畫面內容之后,我接著用“遮影法”(用硬紙片擋住幻燈中暫時不要學生觀察的畫面,以突出要觀察的部分)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的主體部分:十一個纖夫。
因為小學生所掌握的繪畫知識少,還不能欣賞這幅名畫里的每一個人物形象,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看書,兩相對照,弄清形象。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具體的觀察方法,我先典型引路,在屏幕上放映出領頭的老頭兒的形象,同時出示三道題指導學生觀察。
(1)老頭兒的外貌特征是什么?課本上哪個詞最能概括他的特征?
(2)老頭兒的神態(tài)、動作是什么?從什么地方看出他的神態(tài)?
(3)從老頭兒的動作和神態(tài),想象一下這個人物的心理活動是什么?
組織學生按照這些思考題邊觀察、邊閱讀、邊想象、邊討論。讓學生明白,“肩膀寬闊”是這個老頭兒的外貌特征,從他“領頭”,不緊不慢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動作,可以看出,他拉纖的時間已經很長、很長,已經飽嘗了纖夫生活的艱辛。從他“漠然”的眼神里,可以知道,這個老人對他的這種苦難生活看不到盡頭,對改變這種苦難生活不存在希望。
接著概括出觀察人物畫的方法:抓住外貌特征,抓住眼睛看神態(tài),抓住神態(tài)和動作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
然后,我按照畫面的順序,放映出一個一個的人物,讓學生學習上面的方法“舉一反三”,把觀察、閱讀、想象結合在一起,把人物的特征、神態(tài)、動作、心理活動都搞清楚,從而達到理解畫面內容的目的。
最后,我要求學生說出這幅畫的含義是什么,讓學生懂得,這幅畫反映了俄國勞動人民生活的痛苦,揭露了沙皇統(tǒng)治下俄國社會的黑暗。
3.深思
這幅畫的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下遼闊美麗的伏爾加河,前景是冒煙的輪船、無帆的貨船和一群在沙灘上拉著纖繩、拖著沉重步子、衣衫破舊的纖夫。畫家為什么要這樣安排畫面上的景物?在學生觀察了十一個纖夫的形象之后,我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人物的引出】相關文章: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人物的藝術再現04-30
油畫《伏爾加纖夫》閱讀訓練二附答案02-26
尋找纖夫的腳印優(yōu)美散文04-27
多瑙河上的音符,奧地利04-28
多瑙河上的音符,奧地利04-27
過山車引出的人生道理作文04-30
正面評價引出好課樣本04-30
打賭引出一場官司04-30
書河上亭壁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教案:《伏爾加船夫曲》87中:張洪軍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