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馬來西亞留學(xué)生活:當(dāng)?shù)卣Z言發(fā)展史
馬來西亞華人的口語一般上在詞匯、腔調(diào)、文法等方面都有其他語言(如馬來語、英語)或漢語方言(如閩南語、粵語)的痕跡,不同群體或地區(qū)的說法也都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年長一輩的閩籍華人可能把身分證稱作“登記”(當(dāng)?shù)亻}南語稱呼);年輕一輩則會稱之為“I.C.”(英語Identity Card的縮寫)。
自明朝開始,便有大批華人向東南亞移民。清朝,大量華工越洋謀生,其中以廣府人(廣府、高州、五邑)、閩南人(閩南、潮州、莆仙、福州、海南、雷州)以及客家人最多。故形成今日,東南亞華人多以此三族人口組成。廣府、福建、客家各自擁有不同的方言,而且有不同稱謂,分為粵語、閩南語、客語等。由于各自的語言彼此不相通,形成各族成立的會館。但采用北京話(官話)作為華人通用語則是中華民國成立后,民國確立北京話為國語,而抗日戰(zhàn)爭令廣東、福建、客家之間的間隔逐漸消除。
在馬來西亞留學(xué)生活當(dāng)?shù)氐娜A人社會,早期私塾以各自籍貫方言為教學(xué)用語。1919年五四運動后,當(dāng)?shù)厮桔蛹娂姼S中國維新派的教育改革,開始把教學(xué)語言由閩粵方言改為中國的官話方言。(即屬北方官話體系方言的現(xiàn)代中國國語普通話)。
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中文娛樂節(jié)目及文學(xué)讀物主要來自臺灣或香港,因此華語受到了臺灣國語一定的影響。1980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新加坡、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的文化交流,遂采用了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從用繁體字轉(zhuǎn)為改用簡化字等。
現(xiàn)在,基于馬來西亞完善的中文教育,大部分的馬來西亞華裔子弟都會說華語,而通常也會其他方言,如:粵語,福建話等。
特點
馬來西亞留學(xué)生活要知道,雖然華語是以北京官話為基準(zhǔn),但受到當(dāng)?shù)貧v史、文化與社會環(huán)境等的影響,當(dāng)?shù)厝A語跟臺灣國語或中國大陸普通話有較大的差異,用辭習(xí)慣差異較大。在日常生活中,當(dāng)?shù)厝A人所說的華語都帶有很濃厚的當(dāng)?shù)乜谝簟?/p>
電子媒體(電視臺,電臺)或正式的場合上則會說一種較為正式(接近臺灣國語)的華語。
語音
當(dāng)?shù)厝A語的最初參考的是中國的老國音,以及后來的新國音,然后才是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在數(shù)代華語的相疊作用之下,與當(dāng)今中國南方的漢語口音相似,其發(fā)音跟北京話有很大的不同,如兒化消失、輕聲不明顯、入聲現(xiàn)象,同時也可能帶南方方言口音。在老一輩的華人中,其語音常帶有入聲。
書寫系統(tǒng)
和新加坡一樣,馬來西亞的學(xué)術(shù)界在1980年代后期開始統(tǒng)一使用簡體中文;然而多數(shù)馬來西亞華人仍然看得懂繁體中文。原因是繁體字在民間或媒體中普遍存在著,例如華人商店的招牌、舊告示、許多非學(xué)術(shù)類中文書籍也都沿用了繁體中文,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所出版的書籍同時在市場上流動。新馬報章大致上采用簡化字,但也有例外:有些報刊如《光明日報》、《星洲日報》就使用“標(biāo)題繁體字,內(nèi)容簡化字”的方式讓簡繁中文并存。
所受影響
閩南語及粵語等方言的影響
閩南人是馬來西亞華人里的最大族群,客家人次之,而粵語(俗稱廣東話)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雪蘭莪州及霹靂州是主要方言,在新加坡也頗為普遍,所以閩粵語給當(dāng)?shù)厝A語很大的影響,尤其在語法方面。例如“先”字在修飾謂語時,標(biāo)準(zhǔn)華語的語法里只作為狀語使用(置于謂語前面),但閩粵語中“先”也可充當(dāng)補(bǔ)語(置于謂語后面),例如在標(biāo)準(zhǔn)華語中應(yīng)該是“我先去吃飯”,但粵語的語法是“我去食飯先”;標(biāo)準(zhǔn)華語的語法應(yīng)該是“先謝謝你”,但粵語的語法是“唔該多謝你先”。因此,新馬華語便受到了粵語的語法的影響,演變了“xxxxx先”的補(bǔ)語式用法。
馬來語及英語的影響
馬來語是馬來西亞的國語和官方語言,而英語在經(jīng)歷英殖民時代后依然有相當(dāng)?shù)闹匾,因此?dāng)?shù)厝A語在口語上吸收了一些來自馬來語及英語的音譯外來詞;來自馬來語的如“巴剎”(pasar;市集、菜市場)、“甘榜”(kampung,鄉(xiāng)村,尤指馬來村莊)、五腳基(kakilima,騎樓下的走廊)等;來自英語的如“德士”(taxi;計程車)、“巴士”(bus,公共汽車)、“干酪”(cheese,奶酪)等。
此外,在提到音譯人名時(尤其是來自馬來語及英語的譯名),常直接以外語念出(如“Hishammuddin”),而不逐字讀出漢字譯名(如“希山慕汀”)。這方式常見于政府官方電視及電臺的華語新聞播報員,而大部分私營電視臺則習(xí)慣念出漢字譯名或漢字譯名縮寫(如“希山慕汀”念成“希山”)。
其他語言的影響
另外,馬來西亞留學(xué)生活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自創(chuàng)新詞語,盡管這些詞語并非當(dāng)?shù)匾?guī)范。例如,用“跳飛機(jī)”形容沒有獲得準(zhǔn)證而非法在外國工作的人(另外跳飛機(jī)也可以是一種兒童游戲):“香蕉人”是用來調(diào)侃那些只會說英文的華人(取其外黃內(nèi)白之意)。
詞匯
中國對外漢語研究學(xué)者汪惠迪曾在專訪中將新、馬華語與中國普通話的詞匯差別分為五個類型:
特有事物或社會現(xiàn)象的詞語
由于新馬兩國與中國大陸政治體系的不同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許多新馬一帶特有的事物和現(xiàn)象都無法在普通話中找到對應(yīng)詞語,因而衍生出許多新馬特有的詞匯。例如新加坡政府用以限制汽車擁有權(quán)的擁車證;新加坡特有樓房組屋;馬來西亞封銜中的敦(馬來語中是Tun)、丹斯里(馬來語中是Tan Sri)、拿督(馬來語中是Datuk);馬來西亞露天飲食檔口嘛嘛檔(源自泰米爾語的Mamak,意思指印度人中的回教徒);新馬兩國的土生華人——之類。
與普通話名異實同的詞語
這包括那些名稱不同,但意思相同的詞匯。這種差異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地方語言(如馬來語)的影響或當(dāng)?shù)厝思s定俗成。出租車在新馬被音譯為“德士”;菜市場叫做“巴剎”(源自馬來語Pasar);方便面被稱作“快熟面”;卡車則被稱為“羅厘”(源自英語Lorry);百分之幾被稱作“幾巴仙”(源自英語Percent)等等。
與普通話名同實異的詞語
名稱相同但所指事物不同的詞匯。馬來西亞華語中,“飯盒”指的是中國大陸的盒飯(或臺灣的便當(dāng),與香港用法相同)而非裝食物用的容器:“計算機(jī)”不是電腦而是計算器 (與臺灣和香港用法相近)。
與普通話不同的用語
這一類詞匯不多,指的是名稱與意思相同,但使用色彩不同。例如“遣送”的原意為遣返送回,但馬來西亞當(dāng)?shù)貏t把它當(dāng)作“派遣”之意。
與普通話不同的外來語譯名
馬來西亞留學(xué)生活中涉及的外來語通常是馬來西亞一帶的獨有用語。例如:中國大陸的“馬哈蒂爾”(阿拉伯語音譯)與馬來西亞的“馬哈迪”(馬來語音譯)(Tun Dr. Mahathir Mohamad,馬來西亞前任首相);Ringgit (馬來西亞貨幣)在中國大陸譯為“林吉特”,馬來西亞卻將其規(guī)范為“令吉”。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帶來的馬來西亞留學(xué)生活的相關(guān)信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馬來西亞留學(xué)生活:當(dāng)?shù)卣Z言發(fā)展史】相關(guān)文章:
馬來西亞留學(xué):高金量的私立學(xué)院發(fā)展史04-27
留學(xué)英國當(dāng)?shù)厣盍?xí)慣需了解04-27
馬來西亞當(dāng)?shù)氐膫鹘y(tǒng)特色商品04-29
馬來西亞當(dāng)?shù)仫L(fēng)俗習(xí)慣介紹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