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冊問題商榷
1.p[,15]“極晝和極夜”1-3行:“北半球春分日前后開始,在北極圈內(nèi)太陽全天不落,一天24小時都在白 晝中度過”。此句提法不妥,有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之嫌。我們知道,從理論上(幾何上)講,北半球春分那 天只有北極點上才是極晝,不能說“在北極圈內(nèi)太陽全天不落”。
2.p[,16]“溫帶”一節(jié)講:溫帶“地面得到的太陽熱能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季節(jié)變化逐漸明顯 ”。這里的“逐漸明顯”四個字很難理解,是從南向北逐漸明顯,還是從北向南逐漸明顯呢?還是別的含義?
事實上,地球上的季節(jié)變化,熱帶是最不明顯,寒帶則最為明顯。因為寒帶夏半年晝長夜短,甚至有極晝 ;冬半年晝短夜長,甚至有極夜。冬夏半年的溫差甚大,季節(jié)變化最為明顯。而溫帶則是四季變化明顯的區(qū)域 ,其中以中亞熱帶地區(qū)(如我國的長江流域)的四季最為分明,華北、東北由于春、秋兩個過渡季節(jié)很短,而 使四季變化的明顯程度減弱。
3.p[,17]第二章地圖第二段第3行:“地圖所畫的范圍要比平面圖大得多”。須知,地圖有平面圖、立體地 形圖等,一般的地圖也多是畫在一個平面的平面圖。因此可改寫為:“地圖所畫的范圍一般要比這種平面圖大 得多!
4.p[,23]圖2.13下面的小字說明中,只講了格陵蘭與南美洲面積對比,其實南極大陸放大的倍數(shù)比格陵蘭 更甚,因此,最好加上那么一句:南極大陸所處的緯度最高,因此,在這種地圖上產(chǎn)生的誤差更大,南極大陸 面積比南美大陸小,但在這種圖上,南極大陸卻比南美大陸大得多。
5.p[,25]右上圖海拔1500米的山頂上面應(yīng)補上一個“甲”字。
6.p[,25]右下圖(圖2.17)中的“垂直比例尺”是多余的,因此圖不是地形剖面圖,應(yīng)刪去。
7.p[,27]圖2.19上半部分的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兩個山峰符號“▲”應(yīng)分別標在各閉合圖的中心位置,才能 與下面剖面圖上的兩個山峰相對應(yīng)。
8.p[,29]“想一想”第二段第2行“北極和南極地區(qū)”最好應(yīng)為“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
9.p[,41]圖3.29兩條斷層面都只有下降盤的下降方向標,均應(yīng)加上上升盤的上升方向標。
10.p[,50]正文第7行“危及有些島嶼和大洲沿海的低平原與城市”,這里的“大洲”應(yīng)改為“大陸”,因 為大洲包括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
11.p[,51]圖4.12熱力“低氣壓的形成”,應(yīng)是:地面受熱→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地面低氣 壓。因此,“低氣壓”三個字應(yīng)用括弧括起來,并非(低氣壓)三個字之下加上“地面受熱”四個字。這里講 的是熱力低氣壓的形成,并非動力低氣壓的形成。
12.p[,51]圖4.13“高氣壓的形成”(書上是指冷高壓的形成,而不是講動力高壓-暖高壓的形成),應(yīng)改 為:地面受冷→近地面空氣受冷、收縮→上面空氣下沉→在上面周圍空氣補充→地面形成高氣壓。因此,上面 “空氣受冷”應(yīng)改為“周圍空氣補充”,地面應(yīng)寫上“地面受冷”,在近地面應(yīng)寫上“空氣受冷”;此外,“ 高氣壓”三個字要用括弧括起來。
13.p[,54]圖4.19的虛線和實線最好相互對調(diào),即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用虛線,實際的風向用實線,以便 與圖4.18風帶中的風向為實線相一致。
14.p[,55]倒數(shù)第8行“在不同氣溫時的水汽容量”,最好改為:“在不同氣溫時的最大水汽容量”或“在 不同氣溫時的飽和水汽容量”。
15.p[,62]“喜馬拉雅山,南側(cè)……往上逐漸變?yōu)闇貛駶櫄夂颍珊禋夂颉贝司溆姓`。實際上,喜馬拉雅 山南坡根本無什么“干旱氣候”,森林帶以上是涼濕(冷濕)的亞高山灌木叢和草甸,再往上則是冰雪帶了。 在喜山北坡才有高原干寒氣候。因此,似應(yīng)改為: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氣候較
[1] [2]
【初中《地理》第一冊問題商榷】相關(guān)文章:
就新版《語言學教程》出現(xiàn)的問題與編者商榷04-26
值得商榷的幾個哲學理論問題04-26
《董仲舒》一書中幾個重要問題之商榷04-30
《師說》注釋商榷04-30
也談西水北調(diào)問題--關(guān)于西水北調(diào)問題與楊永年先生商榷04-30
關(guān)于對大興安嶺林區(qū)森林資源管護問題的商榷04-30
tertium comparationis譯名商榷04-28
對小數(shù)性質(zhì)表述的商榷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