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論文
論文摘要:研究性學習比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只有更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正確實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中的主體性包含了選題的主體性、研究過程的主體性和評價的主體性。
論文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主體性 選題 研究過程 評價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具有主動發(fā)展和終身學習能力、能適應未來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人,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傳統(tǒng)的以傳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和以接受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所無法完成的。研究性學習就是適應這一形勢而產生,并在全國迅速推廣的。在實踐中,關于什么是研究性學習,怎樣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應遵循哪些原則等問題正被熱烈地討論著。筆者認為,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功能特征。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者由傳統(tǒng)教學中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探求者。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學習不僅在于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習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性的人格培養(yǎng)。換言之,研究性學習是主體性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原則。
一、課題選擇和組織的主體性
確立課題的實質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確立課題是研究性學習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般說來,事物的論證過程有三個階段: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似乎單單把目光投向后兩個方面,因為他們認為分析能力和解決手段是表征能力的最佳方面。然而他們卻忽略了這三個論證過程有一個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沒有“發(fā)現(xiàn)”哪來的“分析”,又哪里來的“解決”?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忽略了“發(fā)現(xiàn)問題”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因而制約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而研究性學習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陷,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但在目前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中,不少學校往往采取教師提出課題,由學生選擇的辦法,這在研究性學習剮剮開始啟動時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但我們不能局限于此.還應該允許學生從自身出發(fā)提出課題。因為在教師提供的有限課題中進行選擇,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范圍,學生的自主性并不能充分發(fā)揮。沒有了自主,學生的主體地位就無法凸顯,興趣也就大打折扣。缺少了興趣,學生追求的也只能是為完成任務的結果了,這樣勢必背離研究性學習的主旨。
因此在選題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以選題的充分的自由。學生既可以選擇教師提供的、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也可以從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中自行確定課題。作為教育者特別應該鼓勵后者。
那么,怎樣才能促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呢?
1.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形成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沃土
首先,開設各種講座,拓展學生的視野。比如開設科普講座,引導學生探究身邊事物的科學原理;介紹學校周圍或所在城市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引導學生觀察、探討自己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其次,注意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不惟書、不惟上,客觀介紹本學科的學術進展,敢于懷疑教材上現(xiàn)成的結論和權威的觀點。教師要允許學生懷疑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不搞一言堂。再次,經常組織討論、辯論,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學生形成的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推動學生找到有價值的、有可行性的課題。
在指導學生選題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提供的是問題情景而不是課題,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才是成功的指導。
2.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僅僅為學生產生問題提供了條件,學生能否產生問題,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作保證。只有給學生充分的醞釀時間才能產生和發(fā)現(xiàn)問題。在這個時間內,學生需要相互交流,查閱文獻資料,形成一定的研究假設,考慮研究所需的主、客觀條件。但是目前有相當多的學校,為了迅速地顯示研究性學習的效果,急功近利,要求學生必須在短期內完成課題。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學生不可能完全自主地確定課題,只有選擇教師提供的課題。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從一開始就背離了其初衷,背離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3.實行動態(tài)管理,允許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改變課題
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可能發(fā)現(xiàn)了與原課題相關的另一問題,他們要放棄原來的課題,來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這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應該受到鼓勵的。因為,這樣不但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思考,而且可以促進課題的升華,使研究課題更有價值,更符合實際。不過也要教育學生用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課題的變更,防止心猿意馬“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不良傾向。
二、研究過程的主體性
研究性學習突出“研究”二字,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在傳統(tǒng)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結構中,學生的主體性是很難充分發(fā)揮的,因為傳統(tǒng)的課程體系中教學目標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不能選擇學習內容,也無法選擇學習的深度,更無法決定學習的時間。而研究性學習則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這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甚至只是合作者,在這里,學習什么,研究什么,怎樣研究,由誰來指導,都可以讓學生選擇。學生成了真正的主體。在研究實施過程中,如何才能保證主體性原則的貫徹呢?
1.了解學生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所積累的知識為基礎的。只有從原有的知識基礎出發(fā),才能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作為指導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這是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邏輯起點。有了這些就可以進一步判斷學生容易做到什么,不容易做到什么。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具體的、有效的指導策略和計劃。否則,這些都會使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受到限制。
2.耐心等待
在學生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過多干涉甚至包辦來代替,而要善于“等待”!暗却辈⒉皇鞘裁炊疾蛔,而是與學生共同活動,不斷地、深入地觀察學生,搜集學生有關的問題和信息,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只有在學生提出指導的要求時才進行指導。教師通過等待觀察,可以使學生增加理解的機會,把握理解的具體線索和方法。
3.鼓勵學生
在研究性學生中,教師的鼓勵對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至關重要,不論是在學生成功時或失敗時,不論是在順利時還是困難時,都要采取鼓勵的態(tài)度,因為鼓勵可以給學生增加精神動力。在指導過程中要特別鼓勵學生探索新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對于新的問題,即使最終并沒有研究出什么結果,其意義也是十分重大的,學生從中獲得的感受和體驗是以前任何教學活動中所無法獲得的。
三、評價的主體性
評價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性原則出發(fā),應該側重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明確活動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及時修正或調整活動計劃,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形成性評價有利于發(fā)展學生主體作用。
這是因為:第一,由于研究性學習承認和允許個性差異,重過程而不重結果,重體驗而不論成功與否,重視有關學生的優(yōu)點和可能性,特別是進步的狀況,因此評價很難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學生能夠在自我評價中深化其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這本身就很有價值,就是研究性學習的成果。第二,由于研究性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主體的學生必須能夠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向,因此,評價應該是和研究共始終的。而作為由學生獨立完成的研究活動,他人(包括指導教師)也無法完整地了解其過程和其艱難程度,無法體驗其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因此,他人的評價不可能代替自我評價的作用。那么,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實踐中如何具體操作呢?學生自我評價的模式從自主性的程度上看?煞譃槿N:一是由選題設定評價項目和評價方法,學生據此進行自我評價;二是由選題給出幾個評價項目和評價方法,學生從中選擇自己認可的項目和方法進行自我評價;三是完全由學生自己設定評價項目和評價方法而進行完全自主性的自我評價。這三種中,第三種最能體現(xiàn)主體性原則。學生自我評價并不能排斥教師的評價。教師評價的重點在于確認學生的優(yōu)點,使學生增強克服挫折和困難的勇氣,鼓勵和激勵學生具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論文】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四性原則論文05-02
研究性學習報告論文03-22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原則及其影響因素04-30
對研究性學習的再思考論文05-02
談談“研究性學習”的論文寫作04-30
如何指導高中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論文05-02
數學新課程中學生的主體性與自主學習04-30
[中學生物論文]生物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04-30
[中學生物論文]生物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