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學習體驗論
第25卷 第2期 2003年 4 月 寧 波 大 學 學 報 (教 育 科 學 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收稿日期:2002-06-15?
作者簡介:馮光軍,沈家門中學教師,教育碩士(浙江 舟山 316100)。
語文學習體驗論 馮光軍
摘要:語文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是一種體驗活動。語文學習主要是對言語的體驗,它具有親歷性、個人性和內在性等特征。言語體驗不是語文學習的終端,它貫穿于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言語實踐中。
關鍵詞:語文學習;言語體驗;親歷性;個人性;內在性?中圖分類號: G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3)02-0114-03
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是一種體驗活動。言語作品(主要是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就是學生對作品言語內容、言語形式及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關系的體驗過程。體驗作品是體驗感性的形象、性格、情節(jié)、技巧和意蘊等,而認知作品是把感性的形象、性格、情節(jié)、技巧和意蘊等知識化,然后予以分析、解剖、邏輯、推理,予以認知、理解、掌握,所以認知過程不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切己體察”,它沒有整個生命情感的投入,也不指向潛移默化的熏陶積淀,總之,認知作品已不是把文學作品當作文學作品來閱讀。俄國作家赫爾岑說:“一個人通過閱讀體驗時代,不像在科學中,在科學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種一同舉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作為作家精神生活結晶的體驗性產物——言語作品,需要的不是被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式的條分縷析和認知訓練,而是在感知、想象、涵泳、意會、領悟中的真真切切的體驗積淀。?
青年美學家王一川先生分析了德文“體驗”一詞的構成,指出它兼具動詞和名詞的特性,并富于能動意味。在王先生看來,對狄爾泰來說,“體驗”特指“生命體驗”,因此認為,在狄爾泰那里,“體驗首先是一種生命歷程、過程、動作,其次才是內心形成物”。并進而概括指出他的體驗特征,那就是“體驗的個體性、親歷性和內在性,即把體驗看作是個人獨特的,通過返復親歷才獲得的、對生命的內在隱秘本質的把握”。因此,狄爾泰的體驗,既是本體論,又是認識論,“是感性個體把自己的知識與自己的自我在與生活世界及其命運的遭遇中所發(fā)生的許多具體的事件結為一體”,又“是有限生命對生活的反思”?傊绑w驗是一種跟生命活動密切關聯(lián)的經歷”,具有生命關聯(lián)的內在性、能動性、主體性、個體性、親歷性。?
一、語文學習中言語體驗的特點?
語文學習中的言語體驗,其內涵應是:體驗,既是一種言語活動,也是言語活動的結果。作為一種言語活動,即主體親歷言語實踐并獲得相應的與生命關聯(lián)的認識和情感;作為言語活動的結果,即主體從其親歷中獲得與生命關聯(lián)的認識和情感。其特征是:?
1、言語體驗學習的親歷性?
所謂“親歷性”,是指學生主體必須真實參與言語活
[1] [2] [3] [4]
【語文學習體驗論】相關文章:
論認識和體驗04-27
論實踐體驗在高職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作用05-02
論體驗概念的發(fā)展史05-02
中國古代審美體驗論04-28
論學習的作文05-01
論學習的樂趣03-19
論新課標下語文學習評價體系的重構04-28
學習做飯的體驗作文02-28
激發(fā)興趣體驗語文04-29
孔孟論學習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