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應用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改革的教育論文
在二十一世紀,由于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fā)布、應用等能力將成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志,綜合素質的提高是現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將是培養(yǎng)現代人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課程的現代化是其中的核心因素,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它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學校教學應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本文就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課程整合的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探討。
關鍵詞:教學環(huán)境、信息資源、創(chuàng)新精神、
一、聚焦新課改下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對教師教學工作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對教師課前準備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資源,同時也對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傳統教學中,教師備課主要使用教本和有關參考書。大部分教師年復一年地重復使用相同或相近內容的教本和參考書。在備課中,由于無法及時跟蹤當今所授學科最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根本讀不上“創(chuàng)新”二字。教師教什么,學生只得學什么,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控制、掌握擁有絕對的權威。在網絡教學中,作為教學內容的信息資源,在受控制程度上,師生是處于平等位置的。甚至有時學生優(yōu)先于教師。在網絡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未來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能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甚至可以挑選更適合自己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更加突出,教師對教學內容所起的支配作用將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主要做好三項工作:(1)幫助學生確定獲取知識途徑;(2)做好對知識信息加工、編輯工作;(3)針對不同層次學生來安排適合他們學習的知識信息?傊,在教學內容安排過程中,教師應由過去的“領導‘角色變?yōu)閷W生的“助手”角色。
2、信息技術應用對傳統課堂教學帶來深刻變革。
長期以來,課堂45分鐘里,總是教師教,學生學。雖然也注意了師生互動作用,強調了學生作為主體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學設施,教學手段的局限性,教學中總脫離不了教師支配教學活動的權威性,因而無法真正做到讓學生各學所需,在學習中有創(chuàng)意。在網絡教學條件下,學校和教師完全有能力應用網絡功能,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軟、硬件教學環(huán)境,逐步充實、完善教學信息資源,形成各學科教學內容“信息港”或“信息庫”。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自由選擇,多渠道地獲取所學知識內容。在規(guī)定時間內,學生完全沉浸在知識信息海洋中,根據預定的教學目標來達到學習要求。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熟練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在信息海洋中探索,尋找需要的學習內容,幫助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做好學生的助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真正起到主體作用。教學中,教師簡要說明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后,主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別人沒經歷的事,即使失敗了,教師也應予以鼓勵。找出失敗原因,得出正確結論。在學習過程中,師生共同研究,不斷地產生新問題,得出新的結論。教師在教學中,同樣學到了新的知識,充實了自已,積累了教學經驗。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對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傳統方法帶來變革。
眾所周知,教師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如何,主要是通過書面作業(yè),測驗及期中(終)考試來進行。而作業(yè)本、考試卷每年耗費多少紙張,這是一項極大的資源耗費。同時也是環(huán)境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紙張來源于造紙廠,造紙廠是環(huán)境污染的一個源頭。由于書面作業(yè)面向全體學生,難以兼顧不同程度學生。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消化不了”。在網絡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避免以上問題。因為師生共同學習,教師及時跟蹤學生動作,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在學科信息庫中,可存入一些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的不同層次電子作業(yè),電子試卷(最好制作一些游戲化的電子作業(yè)、電子試卷,可以用編程辦到),讓學生各學所需。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數字化帶來的虛擬情境,拓展學生視野,發(fā)揮想象力。由于無紙化作業(yè)考試,避免了資源消耗,從而減輕了環(huán)境污染壓力。
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給學生帶來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加強
教育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不僅僅只是對前人知識經驗簡單接受,更重要的是在于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如何有創(chuàng)意地運用前人知識經驗去解決實際問題,從中發(fā)現新的方法,培養(yǎng)智力和能力。網絡教學在這方面比傳統教學做得好,因為學生學習過程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在網絡條件下完全展現出來,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下面談談在網絡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習動機,形成技能的。
1、利用網絡動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學生求學心理中形成“不平衡”狀態(tài)。
所謂“不平衡”是指學生在教師預先設定的問題情境中,深感自已的學習需要未得到滿足時,會想方設法尋找滿足的對象。通俗地講,好比學生的求知“胃口”被教師巧妙地“吊”起來,欲罷不能,非得尋根問底。雖然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會設置一些問題情境來引入新課。學生用腦思考多一些,動手機會卻較少,至多可看到教師演示實物而已。長期下來,會造成學生眼高手低。網絡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能夠讓學生動腦思考,又能讓學生動手操作,手腦并用。例如,學生學習word軟件時,教師從網上下載一些精選的好文章,熱點新聞和漂亮的圖片,用word編輯成漂亮的電子報刊展示給學生看。學生會問怎么做的?我自已能做一個這樣的電子報刊嗎?由此產生了求知心理“不平衡”,并且有了動手的念頭。教師及時予以肯定,簡單說明網絡下載文件的方法(可用網絡廣播)后,學生會自高奮勇地上網沖浪,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下載需要的內容并在word中編輯。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遇到困難而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指導。學生不斷遇到困難不斷得到解決,問題情境伴隨學習始終。一旦學生完成了自已的作品,手腦才停止運作。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一方面讓學生了解網上的知識,拓寬視野,另一方面復習了文檔編輯的方法、步驟,學會了word排版方法。教學實踐表明,網絡教學應側重于學生對科學知識信息掌握,而信息技術知識本身應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工具,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去運用、掌握,教師不要刻意多講信息技術理論,只要指導學生如何運用即可?傊,問題情境過程一般經過不平衡——探究——深思——發(fā)現——解決問題幾個步驟。
2、在網絡教學中。根據作業(yè)難度,適當控制動機水平,體現學生學習過程自主性。
心理學多德森
定律表明;動機水平適中,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在網絡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尋找適合自己水平的學件,在規(guī)定時間內,獨立完成操作,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信息。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統一要求,統一講解的弊端。每個學生選擇的學習任務對自身來說都是適中的,學習效率隨之提高。例如學習word排版這節(jié)內容。教師預先制定出專業(yè)水平、業(yè)余水平和初級水平三種排版標準,學生瀏覽這三種標準具體要求后,根據自身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排版標準。少數電腦操作技能很強的學生直接制作具有專業(yè)水平的電子報刊版面(在網上參照專業(yè)報刊排版并下載有關內容),中等水平的學生能制作像校園報刊那樣的版面,而初學電腦不久的學生只作一般要求,能在word中編輯一般的報刊版面即可。這樣,即注重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因材施教,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有了自主,才能有創(chuàng)新,才能激發(fā)起最佳學習動機。
、在網絡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機智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
在網絡學習中,知識信息就像海洋,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學盡所有的知識。這就要求在掌握一定知識量的基礎上,學會如何檢索,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用最快,最好的辦法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學習機智培養(yǎng)問題。在網絡教學中,實施以下幾點做法,供大家參考:
。1)、反思學習過程,找出最佳方案,激發(fā)學習機智。
在網絡學習中,學生始終自主學習,獨立完成任務。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思考剛才操作過程,找出最佳的學習方案。這樣非常有利于學生認識潛力的發(fā)展。同時學生之間可以利用網絡聊天工具進行交流,在相互討論和交流過程中,對自己本來無意識的做法進行思考,形成學習方法,也可吸取別人好經驗充實自己,形成學習機智。
。2)、團結協作,營造和諧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網絡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手腦并用的程度上。由于網上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數量都要求學生眼快手快和動腦快,學生可培養(yǎng)自己靈活多變的操作技巧和敏捷的思維能力。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幫助,分工協作,在短時間內完成個人一時無法完成的工作,從中體味集體力量的強大,培養(yǎng)集體主義觀念。例如:學習word軟件時,學生曾分組走向農村進行實地調查,了解當地老百姓種稻、種棉花、養(yǎng)殖和種菜四項內容。每組負責一項內容的調查工作,寫成調查報告。然后,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將報告內容打在word窗口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在網絡中進行匯總,將四個調查研究報告在窗口中剪切,粘貼成一篇文章,并插入有關圖片。整個過程全部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只做必要的指導。通過這樣練習,學生既鍛練操作能力,又培養(yǎng)了團結協作的習慣。
。3)、合理地制作交互式與反饋式學件,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競賽。
現代社會充滿著激烈地競爭,其中最主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競爭。在學習中可以制作一些反饋性較強的學件,讓學生開展學習競賽,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學習win98附件“圖畫”程序時,學生在聽完老師簡單介紹畫圖步驟后,每人當場畫一幅畫并保存在網絡服務器中,授課教師會同美術教師及時將學生作品進行匯總、評判,通過網絡廣播將結果展示給學生看。在評判中發(fā)現不少學生使用畫圖程序時能創(chuàng)造性使用畫圖工具,有些技巧事先教師根本就沒有講解。這是競爭帶來的結果。只有競爭,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同時,也會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這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之一。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它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是深刻的,全方位的。師生要面對現實,只有掌握信息技術本領,才能更有效的熟悉它,研究它,并能為人類社會教育、教學工作改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技術應用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改革的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教學模式改革的網絡應用論文01-02
新教學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論文10-04
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翻轉教學模式分析論文09-09
新課標背景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教育論文01-01
大學數學教學模式改革之我見教育論文09-13
傳統民間藝術的高校美術教育應用模式論文10-27
論教育傳播系統及模式改革論文05-05
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研究論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