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淺談土族的文學藝術(shù)論文
[摘要]土族民間文學藝術(shù)豐富多彩。土族人民用“花兒”、宴席曲、安召、敘事詩、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謎語、諺語等民間文學形式,反映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土族人民同大自然、同舊制度、同反動統(tǒng)治階級所作的斗爭,表達了土族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顯示了土族人民生產(chǎn)勞動的場景和生活習俗。新中國成立后,土族文學有了新的發(fā)展,贊頌新人新事的文藝新作不斷涌現(xiàn)。
[關(guān)鍵詞]土族 文學藝術(shù) 詳解
“花兒”是甘、青、寧三省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特別是甘肅河川、青海湟水流域的“花兒”,曲調(diào)高亢嘹亮、節(jié)奏明快奔放、比興運用自如、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土族“花兒”獨具一格。它既不與漢族的“花兒”類同,又與藏族“拉依”有別。土族“花兒”曲調(diào)優(yōu)美,婉轉(zhuǎn)動聽,如“土族令”、“互助令”、“尕馬兒令”、“繞三令”等,頗為流行。另外,土族還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情歌,“嘎達古道”,唱起來親昵委婉、曲折悠揚、傾訴男女青年相互愛慕的心聲和愿望,如“瑪森格”、“蒙古爾孔尼阿姑”、“阿甲喲”、“阿柔洛洛”“阿吾烈”等。土族人民不論男女老少,人人愛唱,不論田間地頭,還是在廟會山崗,都是“花兒”賽場。演唱者自編自唱的能力很強,一般都能觸景生情,即興編詞。解放前,土族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男女把“花兒”作為愛情的媒介和橋梁,也把“花兒”作為評擊反動統(tǒng)治的有力武器。
長詩在土族民間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祁家延西》、《拉仁布和琪門索》、《土族墾荒歌》、《登登瑪秀》等。其中《拉仁布與琪門索》堪稱土族長詩的明珠,被國家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首抒情長詩以深沉悲壯的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的詩句,道出了他們純真的愛情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向往,向萬惡的封建社會控出了強烈的控訴!镀罴已游鳌穭t歌頌了德高望重的延西將軍,不顧年邁體弱,率眾擊退入侵之政的勇敢精神,充分體現(xiàn)了土族人民維護祖國統(tǒng)一,安定和諧的強烈愿望。
宴席曲是土族人民在喜慶婚嫁時,鄰里親戚前來慶賀,表達他們對主人的祝福所唱的歌。土族也把宴席曲稱為酒曲、喜曲。主要分以下幾種:
一是贊歌、贊詞。是賓主之間相互贊頌的歌。歌詞以華麗的詞藻來宣染夸張,如主人贊頌客人德高如蘭天,恩深似大海,意志象雄鷹一樣堅強,知識象大海一樣淵博;客人贊頌主人的殷情款待:檀木的桌子,放了寶貝般的酒具,吃了肥美味醇的羊肉,喝了醇香的美酒。賓主互相贊頌,增添了喜慶、熱烈而歡樂的氣氛。
土族人民舉行婚禮時,不論新郎冠戴、拜天地、還是款待賓客、謝媒人等,都有整套整套的贊頌詞,語言精煉、比喻優(yōu)美、貼切,儀式莊重。
二是對答歌或?qū)Τ。?nèi)容包羅萬象,既有歷史、地理、天文、氣象,又有生產(chǎn)、宗教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類型。對答歌含蓄而生動,曲調(diào)悠揚而多變。它是宴席曲的主要組成部分,流行的對答歌主要有《騰德爾格瑪》、《霍尼》、《青蛙》等。
三是婚禮歌。是舉行婚禮時唱的歌。它有固定固定的曲調(diào)和歌詞,歌詞的內(nèi)容隨著婚禮的程序或場面不同而異,有些歌詞生動活潑,有些卻很風趣,有些則嚴肅莊重;槎Y歌主要有十二首,如《納信妥若》、《拉隆羅》、《阿依姐》、《納信斯果》等。婚禮歌最能體現(xiàn)土族人民的習俗人情,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土族人民逢年過節(jié),喜慶婚禮,都聚集在打麥場或庭院里,縱情歡唱、翩翩起舞,洋溢著十分歡樂的氣氛,充分顯示出以土族人民樂觀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歌舞是一種詩、歌、舞相結(jié)合的形式,一般由一個歌手領(lǐng)唱,眾人擠在歌手后面邊舞邊唱,所以往往以眾合的襯詞為曲調(diào)名,如“安召”、“召應召呀”、“拉熱拉莫”等。
土族在歷史上沒有文字的條件下,以口相傳的民間文學卻很豐富,如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等流傳很廣,深受土族人民歡迎。神話如《陽世的形成》、《黃牛的故事》、《唐德格瑪》等。《唐德格瑪》描寫了少年開荒種田,先到天上捉青龍,青龍?zhí)幼吡?又到山里捉野牛,野牛又跑掉了;最后到了平原捉黃牛,終于將又肥又壯的黃牛捉住,架起犁開荒種地。展現(xiàn)了土族人民披荊斬棘、辛勤勞動的品質(zhì)。
民間故事有直接以階級斗爭為主題,揭露地主對農(nóng)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如《狗氣殺地主》、《紅水溝》等;有反映土族人民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同大自然作斗爭,同殘害人民的邪惡勢力“蟒古斯”作斗爭的,如《黑馬張三哥》、《蟒古斯》、《花牛犢》等;也有表現(xiàn)青年男女為了擺脫封建買賣婚姻的桎梏,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向不合理的宗教道德觀念挑戰(zhàn),蔑視權(quán)貴,不愛金錢的,如《山雀叫了的時候》、《孔雀》、《登登瑪依》、《阿丹尋妻》、《青蛙女婿》等。
土族寓言《想吃太陽的鳩》、《紅毛狐貍和黃眼狼》、《鳳凰和麻雀》等。童話如《兔兒和羊羔》、《懶人必受窮》、《饑寒哥》等。都是以物語理,形象生動,含蓄深刻,富有哲理性。有的寓言還映射舊社會的社會現(xiàn)象,無情地鞭撻了封建地主、土司狼狽為奸、魚肉百姓的罪行,淋漓盡致地揭露了他們爾虞我詐、兇惡殘酷的本質(zhì)。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土族文化水平的逐漸提高,涌現(xiàn)了一批土族業(yè)余作者,創(chuàng)造了一批好作品,如《雪里送炭》、《金色的長城》,《拉線琴之歌》,《勞動的歌舞》,《流水歡歌》等。
土族人民特別酷愛藝術(shù),不論修房建寺,還是衣著服飾,刺繡圖案,爭相斗姘,巧奪天工。土族歷來多項式能工巧匠,如互助的土族阿姑,從小學習刺繡技藝,個個都能繡出“玉瓣梅花”、“轉(zhuǎn)魁子”、“太極圖”、“富貴不斷頭”,也有“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石榴寒雀探梅”等各種刺繡圖案和花紋,尤其繡的盤繡美觀大方、耐久樸素、細致勻稱、色彩鮮艷、栩栩如生。
在黨的民族政策下,土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在文化部門的協(xié)助下,土族人民譯制出了土族電影《雪山淚》、《閃閃的紅心》、《山寨火種》、《喜盈門》等四部,深受群眾的喜愛,還有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土族風情》和青海電視臺攝制的《土族婚禮》;互助文工團排演了歌劇《拉仁布和琪門索》和東溝公社大莊大隊業(yè)余文工隊排演了土族歌舞《迎親》,還有大型的土族歌舞劇《彩虹部落》,這些都豐富和活躍了廣人民大群眾的文化生活,使土族文化走出了土鄉(xiāng),走向了全國各地,使土鄉(xiāng)的文化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繁榮幸福的景象。
【淺談土族的文學藝術(shù)論文】相關(guān)文章:
文學與音樂的題材藝術(shù)論文05-03
淺談漆畫之美的藝術(shù)論文05-03
淺談文學審美鑒賞04-30
淺談文學教育與文學應試之矛盾04-30
淺談土族名歌非音樂形態(tài)特點及區(qū)域性特征論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