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顧茅廬》教學隨想
一次磨課又結束了,暫且輕松片刻。
上午,將這些天在腦子里不斷翻騰的那些東西倒在課堂上,且不論大家如何評說,自己先覺得輕松了。磨課又何嘗不是磨人!
這些學期來,我都盡力能磨出一些課。我在電腦里把這些課用專門的文件夾整理好,排在那里,已經有一小串了。每次打開教案資料,看著它們,都覺得異常親切,讓我想起當時的事,當時的心境。我便想,每學期都能留下這一小串文件夾,一定不錯。
但磨課的事,實在是難受,而上出好課來,確乎很難!
這次備《三顧茅廬》是我花時較少的一次,一來準備時間倉促,二來添了兒子后真多了不少的事。但我此刻回顧這次磨課的經過時,一步步的足跡還是清晰可尋。
從去年上《霧凇》開始,我嘗試寫文本解讀,忘記了這是在那里看來的方法了。自己細讀文本后,把自己的理解梳理一下,并用文字記載下來,這就是我理解的文本解讀(大概片面了點,簡單了些)。細讀文本這事,我原來也在做,如《愛如茉莉》、《水》等課文都仔細讀過,但沒記下,也沒這么認真地梳理過思路。寫完《三顧茅廬》的文本細讀,我再讀讀自己寫下的話,文章的脈絡、重點,甚至一些教法都清晰地呈現眼前!度櫭⿵]》尚是淺顯的,讀過數遍,便能有所感悟,碰上難以把握的文章,只讀得昏昏沉沉。此為“第一難”。
在解讀文本階段的我是普通讀者,自己讀了有所領悟。接著的思考便是:我打算為學生教些什么?此時,我的身份該是教師了。人常說:學生已會的,不教;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教;教了學生也不會的,不教!敖淌裁,比怎么教更重要!保ㄎ沂莻糊涂的人,又忘了這是誰說的了。)是的。我很贊同這個觀點。目標比方法重要。倘若目的地都錯了,去的方法再舒適,結果終究還是謬之千里。一篇文章,尤其是好文章,燦若繁花。讀著讀著,往往會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要從這其中準確而精當地抓住目標并不容易。此是“第二難”。
就《三顧茅廬》一課而言,我認為應該定位在“誠心誠意”一詞上,感悟劉備的“誠心誠意”是這課的目標。至于教法的選擇,語言文字的訓練,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在確定了“目的地”后,又讓我頗為頭痛。這又不僅僅是個技術活,干好了,就是“藝術活”。每個人的思維習慣,語言表達習慣都不相同,這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教法,至于性格特征和個體特長更是使教法大相徑庭。他人的教案可以看,而教法卻未必能學。如何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教法,此“第三難”。
這些,還都只是課前的功夫。課堂上又有一難,為“第四難”。自己的錦繡文章做得再好,都得在課堂這塊天地里展開。教師個體的才智,經驗,積淀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言歸正傳,反思《三顧茅廬》這課。
優(yōu)處在于,把握住了教材重難點,緊扣了“誠心誠意”,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組織教學,這一思路清晰明了,可取。
在這課中,尤其在教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是:
1、有效駕馭課堂的能力欠缺。
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圓潤,流暢的。圓潤,為光滑而富有亮澤,且飽滿而富有彈性。它不會使人覺著凹凸不平,更不使人以掌撫過如鱗刺手。它富有張力,不干癟,不黯淡,更不使人食之如同嚼蠟。這一切,均有一個前提條件:這課上,需有一位技藝高超的舵手。
我與此相去甚遠。學生潛心閱讀文本后,各抒己見,自然是花開數支,旁逸斜出,而我卻不能有效地將他們一一理順,為己所用,將課堂掌控于股掌之間。收放自如,這是一種境界。
2、宏觀把握文章的能力欠缺。
這應該屬于文本解讀階段的問題?匆黄恼拢w感知后,細處深入,再回到整體把握。這樣一個完整的解讀過程也應該體現在課堂上。比如,板書。一個好的板書,應該是文章的脈絡。
每次磨課,都是辛苦的磨人的過程。而每次磨過之后總會有一些感悟。
【《三顧茅廬》教學隨想】相關文章:
三顧茅廬教學實錄03-15
(集合)三顧茅廬教學實錄03-15
湖畔隨想作文07-30
秋日隨想作文07-30
今夜隨想作文08-02
隨心隨想作文08-09
期末隨想作文12-11
隨想天堂作文12-15
風中隨想作文10-13
年的隨想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