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艾捷克
艾捷克
艾捷克(艾捷克)
艾捷克艾捷克,又名哈爾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因流行于新疆的麥蓋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車和庫車等地。
目錄 介紹 起源和發(fā)展 樂器特點 名稱由來 收縮展開 介紹艾捷克,又名哈爾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因流行于新疆的麥蓋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車和庫車等地,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是新疆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樂器,現(xiàn)盛行于新疆的南疆一帶,主要用于演奏民間歌曲和木卡姆曲調(diào),是新疆特色民族器樂之一。
起源和發(fā)展艾捷克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和塔吉克族弓弦樂器。起源于古代波斯,后經(jīng)“絲綢之路”東傳我國,F(xiàn)流行于新疆各地,是木卡姆音樂的主要演奏樂器之一。 艾捷克:維吾爾族、烏孜別克和塔吉克族弓弦樂器。外型別致獨特,琴筒球形,木制。內(nèi)側(cè)蒙蟒皮,通過音柱與桐木板連接,使共鳴體形成兩個半球形,周圍有發(fā)音孔,琴托或轉(zhuǎn)動,用以調(diào)整弓與弦的角度,音色具有板面振動與皮面振動相結(jié)合的效果。流行于新疆各地,是木卡姆音樂的主要演奏樂器之一。 艾捷克一般有主奏弦兩條,在主奏弦的弦柱下另設(shè)有若干共鳴弦,弓用竹片張馬尾而成,演奏時用弓擦奏主奏弦,其它弦起共嗚作用。 維吾爾族艾捷克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北部的庫爾德地區(qū)),后經(jīng)“絲綢之路”東傳我國。它與藏族的根卡、蘇聯(lián)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等民族的吉查克琴十分相似,尤其與流行在土耳其和克什米爾地區(qū)的加曼察琴近似。 在維吾爾族民間,據(jù)說艾捷克是開門、關(guān)門或車輪軸轉(zhuǎn)動時所發(fā)出的聲音。它最初流行在南疆的和田、莎車和喀什一帶,后來逐漸傳到北疆和東疆各地。 到了清代,艾捷克被列入宮廷里的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屬于胡琴類樂器,《律呂正義后編》記載:“司胡琴一人,回名‘哈爾札克’”。 近年還試制有低音艾捷克,用于維吾爾族民間樂隊。用柳木作琴桿,沙棗木作球形音箱,正面蒙羊皮或驢皮,有 1─3 根主奏弦(有的用一縷馬尾作弦)。另在琴桿下兩端設(shè) 5~10根共鳴弦。演奏時,將底柱立于左腿之上或夾于兩腿之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拉奏?诿裳蚱、驢皮或蟒皮,也有的用桐木板。取消共鳴弦,四軸,張四弦,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約三個八度。新型艾捷克,全長約90公分。演奏時,可在底柱下端置“人”字形活動支架,以穩(wěn)定琴身,便于自由調(diào)節(jié)琴的角度。演奏上吸收了提琴、二胡的指法、弓法,以豐富其技巧?勺喽喾N滑音、泛音、和弦和裝飾音。
樂器特點艾捷克外型獨特別致,琴筒呈球形,琴的內(nèi)側(cè)用蟒皮蒙裹,使共鳴體形成兩個半球形,在它的周圍有發(fā)音孔,音域約三個八度,有1─3根主奏弦,在琴桿下兩端設(shè)有5~10根共鳴弦,音色具有板面振動與皮面振動相結(jié)合的效果。演奏時,將底柱立于左腿之上或夾于兩腿之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據(jù)維吾爾族民間的老百姓說,艾捷克彈奏出的音樂就像是開門、關(guān)門或車輪軸轉(zhuǎn)動時所發(fā)出的聲音。
名稱由來關(guān)于艾捷克樂器名稱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穿梭于絲綢之路上的商人特別擅長做生意,在唐代他們十分活躍,被稱為“胡人”, 所謂的'胡琴,就是胡人從遙遠的波斯帶來的琴。他們一路騎著駱駝走來,思念著家鄉(xiāng),邊彈邊唱,一直把這美妙的聲音牽引到了中原地區(qū)。 商隊里有個小伙子名叫艾捷克。一天,他隨商隊來到了長安,被繁華的長安城深深的吸引。 逛到中午的時候,感覺到腹中饑餓,他信步走到鼓樓,突然看到有一家胡人開的飯館,老板居然是個格外漂亮的年輕姑娘。 兩人一見鐘情,姑娘告訴他,下次去波斯時別忘了帶個胡琴回來,那個樂器奏出的聲音非常好聽,她很喜歡。青年艾捷克記住了姑娘的囑咐,和商隊返回到波斯時,專門去市場買到了一把胡琴,滿心歡喜的回到商隊。 然而就在回來的路上,卻不幸患病去世了。臨終前,他囑咐伙伴們一定要把胡琴帶到長安交給那位姑娘。 伙伴們跋山涉水到達長安后,把胡琴交給了姑娘。悲痛的姑娘手拿胡琴,淚如雨下。為了紀(jì)念心上人,姑娘就借用戀人的名字把胡琴叫做艾捷克。從此,長安鼓樓的一個小巷里,終日都能聽到艾捷克憂傷的琴聲。
【艾捷克】相關(guān)文章:
捷克梗05-26
捷克美食攻略01-11
捷克-英雄的離開12-28
艾納(艾納)06-23
捷克啟動教育評價改革01-20
捷克足球-悲情純粹作文07-07
艾姓的來源,姓艾的名人01-01
艾心06-11
艾焙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