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通淮關岳廟
通淮關岳廟
通淮關岳廟(通淮關岳廟)
通淮關岳廟位于泉州市鯉城區(qū)涂門街,俗稱涂門關帝廟,主祀關羽,民國三年 (1914年)增祀岳飛,故改現(xiàn)名。是祭祀文(孔子)武(關羽)圣的著名古跡,也是福建省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武廟。
目錄 概況 現(xiàn)存文物 沿革 泉州的關帝信仰 收縮展開 概況通淮關岳廟現(xiàn)存廟宇為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廟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并排的廟宇組成,均為三進,建筑面積1294平方米。民國三年(1914年)大規(guī)模重修時,將三義廟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廟連成一體,形成結構對稱,廟形壯觀的建筑群。修復后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xiàn)閩南古建筑的藝術風格。主殿為武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正位左祀關圣帝君(關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飛)。以張飛、趙云、王浚、謝玄、韓擒虎、李靖、郭子儀、王彥章、曹彬、狄青、徐達等歷史上24位名將為從祀。左旁崇先殿,祀關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義廟,祀劉備、關羽、張飛,配祀諸葛亮、趙云。其后進原為平屋,現(xiàn)改建為三層樓房,仿古裝修。 通淮關岳廟簡介 通淮關岳廟位于鯉城區(qū)涂門街,是泉州古城祭祀文(孔子)武(關羽)圣著名古跡之一,主殿奉祀關漢亭侯、岳忠武王,配祀歷代著名忠武將士24位。 正殿稱“武成殿”,祀三國關羽和南宋岳飛,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右為“三義廟”祀三國時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旁祀諸葛亮。左為“崇先殿”,奉祀關公三代先祖。今日三殿并峙,形成結構對稱廟宇壯觀的建筑群,總建筑面積1294平方米。修復后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雕。 廟內(nèi)保存著宋代大儒朱熹手書“正氣”和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書“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歷代泉籍文士名賢之石刻、楹聯(lián)遍布,文化內(nèi)涵豐富。
現(xiàn)存文物廟中現(xiàn)存文物,碑刻有:清乾隆四十三年官獻瑤撰的《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和乾隆四十二年重修通淮關帝廟收支情況的石刻,清咸豐七年的《關圣帝祖塋碑記》、《立看守碑》,嘉慶二十四年臺灣林光復所書石刻,道光二十年蘇廷玉書的《關帝覺世真經(jīng)》。廟門外兩壁嵌有石刻兩方:左刻宋米芾書詩一首,右刻明董其昌書詩一首。廟內(nèi)還保存著朱熹題寫的“正氣”、張瑞圖題寫的“充塞天地”及近代蔡浚書“鼎漢立宋” 等匾額。楹聯(lián)有“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等。
沿革關于通淮關岳廟的沿革,有如下一些資料: 明·萬歷壬子(1612年)李光縉(參見《泉州人名錄·李光縉》)《三義廟記》:“郡故有漢·壽亭侯廟,靈響特異,士民奉之甚恪。廟左右堂,左祀壽亭侯,右祀平浪侯晏,不知所從始,久沿弗敢更。萬歷甲辰歲(1604年),奉佛者遷平浪侯于堂左偏,而中塑觀音大士像,為善信皈依之地,識者非之。壬子(1612年)春,移大士像于月臺(承天寺)之禪室,而里中孝廉張君汾、文學楊君某某、何君啟升、張君某,相議塑劉先主(劉備)、關壽亭侯(關羽)、張西鄉(xiāng)侯(張飛),附諸葛武侯(諸葛亮),祀于其中堂,位南向;而奉平浪侯于前廳,位北向。塑既成,表漢時共事之雅,開泉人未有之祀,觀者如堵! 明·天啟元年(1621年)李光縉《重修關帝廟記》:“今天下祠漢·壽亭侯者,遍郡國而是,其在吾泉,建者勿慮百數(shù),獨吾儒林里中廟貌為盛。詢之故老,不知創(chuàng)所由始! 清·乾隆《泉州府志·壇廟寺觀》:“在府治惠義鋪。明·嘉靖間(1522—1566年),長史李一德(參見《泉州人名錄·李一德》)重修。萬歷間(1573—1619年),復于廟右塑帝及漢·昭烈帝(劉備)、張西鄉(xiāng)侯(張飛)、諸葛丞相(諸葛亮)像。天啟元年(1621年),于后殿塑帝袞冕像?ぜ潡罹S清、李光縉、徐某修廟,廣僧道住持居室,復有記立石。(清)順治九年(1651年),敕封忠義神武關圣大帝。雍正五年(1727年),敕封神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增設神牌附祀于右殿之后。歲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 清·道光《晉江縣志》在引用乾隆《泉州府志》上文后接下來補充說:“(清·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邑人捐修。乾隆四十三年戊戍(1778年),郡紳士捐修。嘉慶十九年(1814年)閏三月,奉旨加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道光三年(1823年),復勸捐修葺。八年(1828年)正月,加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我泉郡城南隅有街曰通淮,廟祀關帝,由來已久!薄皬R之建不知何時,所可考者,修于有明·萬歷癸卯(1603年),為立記者李君光縉;繼修于國朝(清)雍正辛亥(1731年),為之記者張君煥登也。”“乾隆癸己年(1773年),前殿正脊之棟將撓,后殿臨八卦濠者亦傾欹弗整,一切瓴瓦榱桷俱污漏塵朽不鮮?ぶ澥浚膭褫敚袂耙(guī)而輯之。材微工良,既固且新。廟前故有華表巍然,今圮矣,樹而揭之,以肅觀瞻……經(jīng)始于其年九月,迄丙申(1776年)二月竣功!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重修泉郡通淮廟捐啟》碑:“歲丁卯十一月初四夜,通淮圣帝廟三殿災,帝像燼,歷朝法物付一炬! 綜上,通淮關帝廟始建年代和初始規(guī)制無考,相傳建于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長史李一德重修,時廟有左、右堂,各有前廳、正殿、后殿三進;左堂祀壽亭侯(關羽),右堂祀平浪侯晏。明·萬歷(1573—1619年)間,右堂改為三義廟,祀劉、關、張,附祀諸葛。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關帝廟,廣僧道住持居室,并于左堂后殿塑關羽袞冕像。清·乾隆間(1736—1795年),增建崇先殿,祀關羽之曾祖、祖、父神牌。又于正殿前越道建禮樂亭(禮樂亭于光緒年間改為學校,取“立于禮、成于樂”之義,名立成小學)。 民國十六年(1927年)火災,左堂化為灰礫,三義廟、崇先殿尚存;當年按舊制重建左堂,取賜恩巖大樟木雕成關帝座像。
泉州的關帝信仰關帝信仰在泉州的發(fā)展,大約開始于明初,到明末萬歷年間已經(jīng)規(guī)模甚大,清代達到高峰。
盛行因素
泉州明、清間關帝信仰的盛行,大致有如下因素:
意識形態(tài)
(一)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考慮以及正統(tǒng)文化思想格局的營造,關羽逐步被官方認可和尊崇。 南宋,理學不是一個被朝廷立為唯一正統(tǒng)的思想體系,只是部分地得到政府肯定,它的傳播主要是在民間展開,這階段形成了以朱熹(參見《泉州人名錄·朱熹》)為代表的閩學派。朱熹青少年時代在泉州度過,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又任同安縣主簿,泉州各縣都有朱熹講學處,世稱朱子過化之地。閩學派理學在泉州非常興盛,產(chǎn)生陳知柔(參見《泉州人名錄·陳知柔》)、許升、呂大圭(參見《泉州人名錄·呂大圭》)、邱葵(參見《泉州人名錄·邱葵》)、楊寅翁等泉州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泉州任職的高層官員也有不少接受了朱熹及其他理學家的思想,13世紀初任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參見《泉州人名錄·真德秀》)即為其典范。 自宋元至于明,泉州理學迭興。明代泉州又出現(xiàn)一次理學研究高潮,有明一代270多年,以蔡清(參見《泉州人名錄·蔡清》)、陳。▍⒁姟度萑嗣洝り愯 罚榇淼睦韺W家七八十人,史稱“天下言易,皆推晉江”。理學集儒、道、釋文化之大成,至明代已成為主流意識。理學名流把關羽當成“忠、義、智、信、弟、友”的體現(xiàn),大加宣揚。 明·嘉靖間(1522-1566年)泉州李一德《重修關侯廟記》推崇關帝的“忠”、“智”!昂钪抡蚜遥▌洌┮,古今人偉其忠。夫侯則忠矣,而所以得完其忠者,智也! 所謂“忠”,是“死不貳”,“侯為漢死焉,侯不云乎:‘我受劉將軍恩,誓以共死!蛩绖t侯忠也,乃其死而得以為漢之始終。” 所謂“智”,一是選擇正統(tǒng)而“忠”,非單純的為知己者死!皾h獻不君,輦郭肇舊,孫吳、曹魏,建號立國,往往弁髦帝室,不知有漢天子之后久矣。玄德(劉備)初起,雖云帝胄,而孤貧販履,無尺土寸地之階,一時材名之士,如荀文若(荀彧)、周公瑾(周瑜)、魯子敬(魯肅)之輩,不南歸吳則北歸魏,而中山靖王之后無擇焉,惟侯知之。侯蓋知有漢,故知有漢天子之后,匹夫相遇相然信以死,豈其無故而弟昆哉。”二是在正統(tǒng)中又能選擇明主!埃ê睿┮酂o環(huán)視諸劉之宗,若(劉)淵,若(劉)表,若(劉)璋,盡孱弱暗懦,不能自振。而有大志如玄德(劉備)者,可以留如劉之儲,噓既盡之灰。候之與漢委志于此矣。”“夫隆中未出,劉豫洲(劉備)已有聲于吳、魏矣,仗之以名義之正,加之以枉駕之勤,故諸葛(諸葛亮)公之識先主也,常易于侯……則是侯之知主,猶在諸葛公之右!比亲R時務。李一德將關羽與同是為漢而死的荀彧相比較。“荀文若之歸曹,其初心豈遽無漢哉,特其料主擇君無候早智,故誤以扶帝為秉忠,偽兵為倡義,逮九錫既加,彧悔亦已后矣。使侯而無有與劉之識,不知北面于有度之君,彧而有如侯之見,亦何至飲恨于壽春之死……而以死漢視彧,彧其汗下于九原哉!” 明·萬歷壬子(1612年)泉州李光縉《三義廟記》進一步發(fā)揮了關羽的“義”和“信”。李光縉所謂的“義”,指“大義”、“真義”,其實質(zhì)仍然同于李一德所云的忠于正統(tǒng),即“為漢室仗大義”;“約謀興漢之為真義”;“欲為先主而扶漢,則不得不效死力于先主”。李光縉所謂的“信”,“亦義之符號”,即“片言之約遂定為終身之劵,寧為漢死而不悔也”;“卒之間關險阻,死生不分,其信嚴乎天地,炳如日星,可謂知大義矣”。 明·天啟元年(1621年),李光縉撰《重修關帝廟記》時,又進一步將關羽的“忠”、“義”、“信”引伸向儒家的“五倫”!翱组T之教莫大人倫……侯素好《春秋》,是以明正統(tǒng),仇孫、曹,使其得吾夫子為依歸,當在仲由之右歟!” 李光縉認為:“今所為頌侯之烈,與侯所以系千百世之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漢之忠乎?竊以為未盡侯也!薄皣谔斓,必有與立,惟是生人五倫兩儀不得以墜,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薄昂钍加鲂,朋友也;約盟而后,兄弟也;及推為中山靖王裔而主事之,則君臣父子也。平居無里闬之歡,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擔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間關周旋,各盡其道,此侯之先所以獨高千古也。” 李光縉又云:“何國而無君臣,何家而無父子,何人而無兄弟、朋友、夫婦?且今之奔走而禱于侯者,奚而人也?非其感于行役之義,則其動于瞻陟之情(注:上二句指行役在外及登高思親之意),原隰之可懷,嚶鳴以求聲(注:上二句言兄弟、朋友同氣相投之情),九十之卜其儀,五六之期其詹(注:上二句言求配偶、卜歸期之事),而皆以問于侯。侯儼然在上,若挈天綱地維以詔人,不言而人心自肅。天下之爭祀侯以此,不但以其殉漢而死事也!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在民間的廣為流傳,又使一個活生生的“仁義忠勇”的關羽人物形象,結合理學主流意識侵淫到社會最下層。上層社會和社會下層的社會價值觀,在關羽光環(huán)下合流,成為關帝信仰堅實而廣泛的社會基礎。 滿清入關后,倡導“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以孔、孟之道、程、朱、陸、王之學為治國理論。以泉州安溪李光地(參見《泉州人名錄·李光地》)為代表的理學研究也達到當時代的高峰,李光地的成就,帶動了泉州理學研究的再一次高潮。理學的興盛,直接推動著關帝信仰的傳播。清·王嵩儒《掌故零拾·卷一》云:“本朝為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故其崇拜關羽,其后有托為關神顯靈衛(wèi)駕之說,屢加封號,廟祀遂遍天下!比莸年P帝信仰,也在統(tǒng)治階級和民間都得到大幅度的蔓延。
道教解釋
(二)道教的解釋,是促成官方關帝信仰轉型的主要動力。 儒、釋、道三家,都希冀將在民間有廣泛信仰的關羽納入自己的體系。關羽被士人尊為五文昌之一,被佛教列為伽藍護法神。但是,在推動關帝信仰興盛中最有成效的要數(shù)道家。 從唐代始,泉州有的道觀、佛寺就供奉關羽。宋代居住泉州的士大夫都很重視對道教諸神的崇奉,借對道教神仙的祀奉來宣傳儒家思想,或為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服務。但直至宋、元,關羽在道教中的地位并不高,道教雷法中僅把關羽列為雷部將帥之一,稱“郎靈上將”。 泉州的道教一直盛行,明初在玄妙觀設泉州“道紀司”管理道教事務。明朝中期,封建統(tǒng)治思想支柱是儒家理學,為強調(diào)“神道設教”以助教化,便用理學思想改造道教。這一時期,隨著泉州理學的第二次高潮,大批理學家如陳用賓(參見《泉州人名錄·陳用賓》)、李光縉等,同時成為著名的道教學者。 在此背景下,關羽逐步被道家抬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道藏》收入的《道法會元》中“地祇馘魔關元帥秘法”,則已把關羽列為北極紫微大帝的主將,稱之“雷部斬邪使興風撥云上將馘魔大將護國都統(tǒng)軍平章政事崇寧真君關元帥”;同書卷二六O的“豐都郎靈關元帥秘法”則說,關羽是三十代天師(張)虛靖真人手下的神將,稱“豐都郎靈馘魔關元帥”!兜婪〞贩Q贊關羽“英烈威靈,在生忠勇,死后為神,忠貫日月,德全乾坤”,而可以“誅砍妖魔”。最后,道教一直將關羽衍化到“蕩魔真君”、“伏魔大帝”的'高位。 關羽的地位,并得到明、清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不斷予以加封。
關帝的世俗
(三)關帝崇拜的世俗化,使關帝信仰植入深厚土壤。 關帝是忠義的象征,又是蕩魔伏魔的靈神,因此,在世俗化過程中,起了三大作用: 一是教化。明清間出現(xiàn)假托關公乩壇飛鸞、降筆著述的大量所謂“圣經(jīng)”、“對簽”、“訓戒文”,成為勸善的社會通俗讀本,如《關帝覺世真經(jīng)》、《關帝明圣經(jīng) 》、《戒士子文》等(參見《“覺世真經(jīng)”碑刻與勸善書》)。 二是民眾崇拜關帝,遠遠超出統(tǒng)治階級以關帝作為忠義化身和道教以關帝作為護法天神的范圍,而是將關帝視作武神、財神和正義之神,凡是命祿科舉、祛災除疾、驅邪辟惡、誅罰討逆、巡察冥司、庇護商賈、通暢財源、決斷疑難等等,無不祈求關帝(參見《關帝靈簽》)。泉州的關帝廟多達一百余座,市區(qū)內(nèi)著名的,有七城門內(nèi)各一座,南、北教場各一座,而最著名的是通淮門內(nèi)關帝廟。通淮關帝廟位于通淮門與清真寺的中點,民間流傳說,通淮門城樓圓形為鼓,清真寺矗立如鐘,鐘鼓相應,最為靈異。 三是明、清的民間秘密會黨組織,更是以關帝之忠義作為結黨的精神紐帶。在明代泉州倭患頻乃,以及明、清間“禁!薄ⅰ斑w界”的數(shù)百年間,泉州沿海民眾要合力守土御侮,要對抗官兵的強大壓力破禁下海交通貿(mào)易,必須以關帝的“忠勇尚義”精神紐結在一起。明末清初,泉州又是鄭成功(參見《泉州人名錄·鄭成功》)抗清的基地和大本營,其轉移臺灣以及施瑯(參見《泉州人名錄·施瑯》)統(tǒng)一臺灣后,泉州一帶反清的秘密幫會始終沒有停止活動,他們始終以關帝的“忠義”為號召,入幫會,結弟兄,起盟誓, 均在關帝神像前焚香頂禮,歃血為證。官府推崇關帝之“忠”,而會黨對抗正統(tǒng)時誓以關帝之“義”,南轅北轍,各取所需,這是始料未及的。
【通淮關岳廟】相關文章:
淮上區(qū)04-29
岳廟的導游詞02-20
八通關古道04-29
淮麥2104-30
淮韻悠悠05-02
鎮(zhèn)淮樓04-29
耿耿余淮作文12-06
淮村兵后03-05
淮山藥芝麻糊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