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孩子行為入手淺談幼兒的道德判斷力
道德,是人對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準則的認識、體驗,以及依據(jù)這些準則所表現(xiàn)的行為。道德范疇包含緊密聯(lián)系的三個部分: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道德認識(又稱道德判斷),是對行為準則的認識,如判斷什么是好與壞、善與惡、對與錯等。道德情感是伴隨以上認識而出現(xiàn)的內(nèi)心體驗,如尊敬善良的好人,憎恨丑惡現(xiàn)象等。道德行為則是道德認識的具體表現(xiàn)和外部標志,如認識到幫助別人是好事,于是在實際生活中便主動去幫助別人。
幼兒和成人一樣,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空間之中,每天都要遇到許多需要運用自己的道德認識進行判斷,從而作出行為決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梢园l(fā)現(xiàn),有的孩子比較“懂道理”,其行為也較符合社會準則,易于被人接受。可也有的孩子卻總是“不講理”,常常“亂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孩子道德認識水平不同所造成的個體差異。如果成人平時能對孩子經(jīng)常地“曉之以理”,那么對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力,使他們懂得一定的道理都是大有好處的。
早在50年前,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就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幼兒的道德判斷問題。他用游戲、提問和講故事等方法,來探討幼兒對道德事件的認識與判斷。皮亞杰發(fā)現(xiàn),幼兒往往根據(jù)故事中主人公是否最終受到懲罰來判斷行為的對與錯。例如:在一個故事中,有個孩子受囑咐在母親離家時照管好小弟弟。故事里描述了這個孩子如何服從大人的囑咐,如何耐心周到地看護小弟弟,可當媽媽回來后,這孩子卻挨了一頓屁股。許多3歲幼兒都說,這孩子不好,因為他受到媽媽的懲罰,肯定是做了壞事。直到5歲左右,幼兒才能說出,那孩子是好的,沒做什么壞事,受到懲罰是不公平的。
幼兒判斷一件事是好還是壞的標準還往往根據(jù)成人將如何作出的反應。如有個孩子打了人,問他為什么要打,他說:“我爸爸說的,要是有人敢欺負我,就應該打他!痹偃缫粋孩子認為,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因為“媽媽知道了會罵我!彼,幼兒的道德判斷傾向于依賴權(quán)威一方的言辭,出于對違反權(quán)威的結(jié)果的恐懼和避免懲罰的愿望。這種尊崇和懼怕權(quán)威的心理,表現(xiàn)在處理孩子與成人的關(guān)系上便是服從。皮亞杰說:“幼兒的第一個道德是服從,而所謂善的另一個標準長期以來就是父母的意志!笨梢姡谟變弘A段,成人的影響作用是十分顯著的。幼兒近乎絕對地信任成人,尤其是孩子生活中的權(quán)威人物——父母、老師。作為家長和老師是孩子道德發(fā)展的楷模,其責任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的道德判斷水平對于決定孩子在某些特定場合中的道德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判斷水平的提高,也就顯示了孩子對社會的理解和適應能力的增強。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幼兒的道德判斷力呢?我們認為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方面:
(—)民主氣氛:國內(nèi)外許多研究證明,凡道德判斷水平較高的幼兒,其父母一般都與孩子保持溫暖、親密的關(guān)系,善于言語誘導,以理服人。
這些父母都比較注意提高家庭生活的民主氣氛,對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看法和意見都進行公正的考慮。一個民主的家庭應當讓孩子有較多的自由選擇與決定的機會,父母應在必要時,能用較多的時間與孩子交換意見,討論已作出的決定,并與孩子一起評估將會造成的后果。
家庭中需要有民主氣氛,在幼兒園班級中也是如此。例如,我園有個實驗班的老師,重視讓幼兒在發(fā)現(xiàn)問題時自己思考和討論解決方法,而不是一手包辦代替、決斷對錯。一段時間之后,這個班孩子的獨立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許多孩子在有了矛盾時會用討論來推斷誰是誰非,用猜拳、輪流、謙讓等方式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動輒向老師報告,依賴老師做“仲裁”。這說明,即使對于幼兒,放手用民主方法解決道德判斷與行為爭端問題,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約束技巧:幼兒的道德判斷水平與各種約束幼兒的技巧之間存在某種可能的關(guān)系。例如,有人曾研究三種類型的家庭約束技巧對孩子道德判斷能力的影響。第一種是強制手段,如體罰、強令、剝奪物質(zhì)目標(如不許吃零食),或剝奪某些權(quán)利(如不許出去玩)等。第二種是說理方法,向孩子解釋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例如告訴孩子,打人會使另一個孩子感到疼痛,被打的孩子不愿和你做朋友;老師和其他人也會認為你不是個好孩子,等等。第三種是“情感取消方法”,即不理睬孩子,威脅說不要他了,或明確表示不喜歡孩子等。
研究發(fā)現(xiàn),強制手段與幼兒的低水平道德判斷相聯(lián)系,而說理方法則與高水平相關(guān)。至于情感取消方法,其效果比較含糊。所以有人提議,應主要采用說理的方法,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行為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懂得為什么不能做某些事。同時可以輔之以適時適度適量的懲罰,以期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促使道德體驗的深化,幫助孩子認識錯誤。而情感取消法,一般可以在父母與孩子關(guān)系相當好的情況下偶而采用。
(三)同伴的交往與啟迪:通過同伴交往,孩子的相互合作意識得到滋長,他們之間的給予或付出是相互的,一般不存在一方是主要控制者的問題。同伴交往的經(jīng)驗幫助孩子從道德的現(xiàn)實性中解脫出來,也就是說,從外部規(guī)則、成人控制的約束下解放出來,使孩子通過自主性的活動獲得道德體驗,從與別人相處的需要中產(chǎn)生道德意識。
另外,耳聞目睹同伴的道德判斷策略也是一種促進方式。因為看到別人的策略可能與自己的預料有所不同,于是產(chǎn)生認知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會驅(qū)使幼兒思考,對自己原有的信念產(chǎn)生疑問,受到啟發(fā),從而改進自己的道德區(qū)辨力與判斷力。在解決不平衡時,孩子還會運用新的認知技能,于是,可重組自己的道德認識。有的孩子道德判斷水平較低,如能常與水平較高的孩子一起相處,就會受到正面影響,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
(四)教師的引導與幫助:幼兒的道德判斷能力與在教室中的行為問題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每天要面臨許多實際問題,面臨老師、同伴的要求和紀律的約束。幼兒能否正確理解和判斷別人的想法、情感、要求和企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是否能有效地遵守課堂秩序,能否與老師和同伴友好相處。所以,幫助孩子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是學習良好行為的思想、情感基礎(chǔ)。提高孩子的道德判斷能力,能有效地減少班級中的行為問題。
教師可通過組織幼兒扮演角色游戲或木偶游戲來幫助孩子體會別人的角色心理。站在某個別人的角度體驗生活情景,強調(diào)他人的需要,能有效地把孩子自己的認識和感受與別人的認識和感受聯(lián)系起來,學會設(shè)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例如,讓攻擊性行為較多的孩子扮演木偶戲中常常受人欺凌的角色,可使這孩子充分體驗受害者的心情和感受,從而理解自己日常的行為對別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討論各種道德問題,這些問題應該與孩子的實際生活有關(guān),使孩子真正有機會介入解決自己的問題。討論時,教師的任務(wù)是讓孩子們充分理解所要討論的問題或難題,如“5只皮球,可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另外,教師應該引導幼兒說清楚為什么要做出某種判斷的理由,還要鼓勵大家說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解決方法,引導孩子們對各種想法作出評價。
教師還應當啟發(fā)幼兒體驗同伴間積極交往所引起的滿意和快樂的感受,培養(yǎng)師生間相互喜愛的情感氣氛,并處處注意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良好道德行為的榜樣。對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教師都應隨時鼓勵,給予強化,并有意識地針對孩子的個別差異進行個別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行為入手淺談幼兒的道德判斷力】相關(guān)文章:
教育從賞識孩子入手07-29
淺談會計職業(yè)判斷力的提高05-01
關(guān)于從點滴入手培養(yǎng)孩子的論文04-27
道德的目的與道德行為的目的辨析04-29
入手04-29
職業(yè)道德建設(shè)淺談04-27
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斷裂的困境與超越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