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HR管理中的五大心理學效應(2)
一種不良情緒的發(fā)泄,導致一位老人喪生,說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但這卻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容爭辯的事實。196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在研究“長期天氣預報”時,出現(xiàn)了疑難問題:她在計算機上用一組簡化數(shù)據(jù)模擬天氣的演變,原本是想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但是,事與愿違,多次計算表明,初始條件的極微小差異,會導致計算結果的很大不同,忽略微弱的差異,會導致錯誤的結論。洛倫茲發(fā)現(xiàn)了微小差異導致的巨大反應,她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表達這個發(fā)現(xiàn):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扇動起來的小小旋渦與其他氣流匯合,可能在一個月后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告誡我們:要注意微小的不良情緒,對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時調整心態(tài),否則可能釀成大的不良后果。
當然,“蝴蝶效應”對情緒也可產生積極的影響。古埃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伙子聽說有人說他的壞話,就憤憤不平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便向路邊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熱情好客,看他滿頭大汗,除了送水以外又遞過來一條毛巾。他謝過走出屋外,主人又追出來送給他一把傘讓他遮陽。這個小伙子出門以后,心胸豁然開朗,只走了幾步就轉頭回家了。為什么?因為對小屋的主人的熱情招待心里充滿了感激,原來那充斥在他心中憤憤不平的想法被沖淡了,他不想為區(qū)區(qū)小事去拼命了。
可能連小屋的主人都沒想到,小小的一把遮陽傘——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舉,居然避免了一場可能發(fā)生的械斗。
之三:多看效應
在許多人眼中,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使然,事實果真如此嗎?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實驗:先向被試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現(xiàn)了20多次,有的出現(xiàn)了10多次,有的只出現(xiàn)了一兩次,然后請被試評價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更喜歡那些看過很多次的熟悉照片,而非那些只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即看的次數(shù)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現(xiàn)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人緣很好的人,往往將“多看效應”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們善于制造雙方接觸的機會,以提高彼此間的熟悉度,然后互相產生更強的吸引力。
人際吸引難道真的如此簡單?有社會心理學的實驗做佐證:在一所大學的女生宿舍樓里,心理學家隨機找了幾個寢室,發(fā)給它們不同口味的飲料,然后要求這幾個寢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嘗飲料為理由,在這些寢室間互相走動,但見面時不得交談。一段時間后,心理學家評價她們之間熟悉和喜歡的程度,結果發(fā)現(xiàn):見面的次數(shù)越多,相互喜歡的程度就越大;見面的次數(shù)很少或根本沒有,相互喜歡的程度也較低。
可見,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熟悉度。因此,一個自我封閉的人,或一個面對他人就逃避和退縮的人,由于不易讓人親近而令人費解,也就不討人喜歡。
當然,“多看效應”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應要好。若你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差,則見面越多就越討人厭,“多看效應”反而起了副作用。
之四:從眾心理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動畫片:一個雙眼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舉著一副望遠鏡“看”天空。公園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樣子,以為天空出現(xiàn)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紛紛買來望遠鏡對著天空眺望。公園外面的人看到公園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覺得天空定是發(fā)生了什么新鮮事,也爭先恐后地買來望遠鏡對著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從長椅上站起來,摸索著向前走去,人們才知道,原來天空什么也沒有發(fā)生。
看完這個動畫片,也許很多人會啞然失笑,覺得那么多人都被盲童“欺騙”了。實際上欺騙人們的不是盲童,而是人們的從眾心理。
很多時候,當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受到群體行為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時,個人的觀念和行為會朝著與群體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比如,在開業(yè)務討論會時,如果一個人的意見與大家的意見不符,那他很可能放棄自己原來的想法,而追隨大家的意見。
另外,從眾心理的出現(xiàn)還與當事人缺乏行為的相關知識有關,因此,別人的行為很容易成為自己行為的參照物。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商店里有很多人購物,于是,就將自己的購物地點選定為該家商店,實際上我們對這家商店并不是真的了解。很多商家掌握了人們的從眾心理,便雇傭很多“托兒”進行不正當促銷。
之五:三分之一效應
用一個故事來說明問題:
一天,要舉行大學生電影節(jié)的頒獎閉幕式,晚會上必定是明星云集,大家都想一睹他們的風采。可是每個班僅有兩張票,人多票少,只好抽簽。班長把簽排成一排,讓大家抽簽,為了以示公平,她讓同學先抽,剩下一張才是自己的。大家一個個把簽抽走,全是空白,最后,僅剩了第一張和最后一張,兩張都寫著“有”字,班長這個鐵桿的電影迷和倒數(shù)第二位同學如愿以償?shù)氐玫搅似。班長并沒有刻意作弊,但卻利用了一個小小的心理戰(zhàn)術。雖然事后,大家頗有不服,但都是學心理的,看看班長能如此活學活用,倒也無話可說了。
班長利用的心理戰(zhàn)術在心理學上被稱做“三分之一效應”。拿抽簽一事來說,雖然大家覺得每一張簽的“中彩率”都差不多,但對第一張和最后一張大家在心里都會有一點兒抗拒,總認為不可能那么巧,兩張票只好落在了最后和最前!于是在沒有特殊提示的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從中間隨手抽一張的“獲獎率”要大一些,而大家的這一心理恰恰被班長利用。
【HR管理中的五大心理學效應(2)】相關文章:
HR用人:警惕伍茲效應04-23
HR如何讓老板重視?03-20
HR必看: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HR必須做到的五點01-01
人力資源管理經(jīng)驗分享 HR需要知道的九型人格12-31
HR如何回絕應聘者06-21
HR經(jīng)理如何降低跳槽率12-30
關于HR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04-28
HR面試十大經(jīng)典技巧01-01
HR不會告訴你的5個真相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