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春節(jié)習俗 -節(jié)日
最早的“年”字《谷梁傳宣公》元年記載:“五谷大熟為大有年,
我國春節(jié)習俗
。”在兩漢以前,“年”意為五谷豐收,這是“年”的來歷和原意。最早的除夕除夕起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最早的春節(jié)相傳,我國原始社會就有“臘祭”之說,夏朝建立后,此俗便流傳下來!稜栄拧芬粫f春節(jié) “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雛形是古代的桃符。舊時每逢過年,人們用桃木板刻上傳說中鎮(zhèn)妖降鬼大神 “神荼”、“郁壘”的名字,掛于門旁,用以壓邪,謂之桃符,故后以桃符作為春聯(lián)的別稱。最早的紅紙對聯(lián)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在除夕下旨:“公卿土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從此,春聯(lián)代替桃符,又因古代傳說春節(jié)出來傷人的猛獸“年” 懼怕紅色,故采用紅紙寫春聯(lián)。最早貼的“福”字民間貼“福”字,傳說最早始于姜太公。據說姜太公封神時,“窮神”對他說:“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從此,老百姓每逢過春節(jié)家家都貼“福”字,以驅“窮神”。最早貼的倒“福”始于慈禧。每至年關,太后有給大臣賜福之習。一年賜福,恭親王福晉把賜給的“福”字貼倒了,犯有殺頭之罪。太監(jiān)李蓮英忙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賜福,福真的就到了,福到了。”后被傳到民間,“福”也就倒貼起來。最早的年畫年畫起源于古時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堯舜時代就已出現(xiàn)。東漢蔡邕《獨斷》載:“漢代民間已有門神貼‘神荼’、‘ 郁壘’神像。”到了宋代,演變?yōu)榘迥戤嫛N覈F(xiàn)存最早的年畫是寮版的“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著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俗稱《四美圖》。最早的壓歲錢古籍《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壓歲錢早出現(xiàn)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嬪妃們在春日三五結伴做擲錢游戲,為了讓嬪妃們玩得痛快,宮廷錢庫就散些錢給她們。王建《宮詞》中“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即詠此事,后來此俗便開始傳于民間。最早的爆竹春節(jié)爆竹之俗始于漢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荊楚歲時記》所載: “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躁惡鬼。”又云:“今正臘月門前做煙火……逐疫。”當時沒有火藥、紙張,古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fā)聲,以驅逐瘟神,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最早的花燈花燈起源于漢代,到了遼代遍及民間。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到了現(xiàn)代放燈賞月習俗有盛無衰,更是錦上添花
最早的春節(jié):相傳我國原始社會有“臘祭”之說,夏朝建立后,次習俗便流傳下來。
最早的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雛形是古代的桃符。戰(zhàn)國時每逢過年,人們用桃木板刻上傳說中鎮(zhèn)妖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懸掛于門旁,用以壓邪,謂之桃符,故后以桃符作為春聯(lián)的別稱。
最早的紅紙春聯(lián):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在除夕下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幅。”從此代替桃符。又因古代傳說春節(jié)出來傷人的猛獸“年”懼怕紅色,故采用紅紙寫春聯(lián)。
最早的貼“福”:據說姜太公封神時,封其妻為“窮神”。從此,老百姓每逢過春節(jié),家家都貼“福”字,以驅窮神。
最早的年畫:年畫起源于古時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到了宋代演變?yōu)槟景迥戤嫛?
最早的爆竹:春節(jié)爆竹之俗始于漢代,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因當時沒有火藥、紙張,古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fā)聲,以驅逐瘟神,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最早的壓歲錢:古籍《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壓歲錢最早出現(xiàn)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妃們在春日三五結伴做擲錢游戲,為了讓妃們玩的痛快,宮廷錢庫就散些錢給她們。后來便流傳于民間。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朱仙鎮(zhèn)木板年畫 對臉門神 馬上鞭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zhí)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
節(jié)日
《我國春節(jié)習俗》(http://www.shangyepx.com)。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lián)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lián)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jié)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tǒng)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于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我國春節(jié)習俗 -節(jié)日】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有什么習俗節(jié)日04-17
中國主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與習俗資料11-03
中國過年習俗資料02-06
春節(jié)福建莆田人的過年習俗01-29
中國各民族各種過年習俗資料03-12
滿族燒香的習俗 -資料04-26
小年由來及習俗資料04-25
谷雨節(jié)的由來及習俗資料04-21
臘八節(jié)的習俗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