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內部控制自我評估日益受到重視
內部控制自我評估是公司管理層和員工在專題討論中,共同對內部控制進行的評估,
公司治理下的內部控制與審計(四)
。自我評估是組織監(jiān)督和評估內部控制系統(tǒng)的主要工具,它將運行和維持內部控制的主要責任賦予公司管理層,同時使員工和內部審計與管理層一道承擔對內部控制評估的責任。這使以往由內部審計對控制的充足性及有效性進行獨立驗證發(fā)展到全新的階段,即通過設計、規(guī)劃和運行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程序,由組織整體對管理控制和治理負責。英國一直重視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但卡德伯利報告和哈姆佩爾報告僅要求對內部控制系統(tǒng)進行復核。而在特恩布爾報告中,則第一次使用了評估的字眼,報告還用相當大篇幅對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做出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特恩布爾報告規(guī)定,在給董事會的報告中,管理層應對與其相關的領域中所存在的風險,以及相應的內部控制系統(tǒng)的有效性提供平衡的自我評估。特恩布爾報告認為,在對內部控制進行自我評估時,應特別考慮以下幾個問題:自上次評估以來,重要風險的性質和程度所發(fā)生的變化,以及公司對這些商業(yè)風險和外部環(huán)境變化所做出反應的能力。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系統(tǒng)和風險持續(xù)監(jiān)督的范圍和質量,以及內部審計功能和其他保證方式的工作狀況如何。就監(jiān)督的結果與董事會交流的程度和頻率,以便在公司內建立起累計評估體系,對內部控制狀況及風險管理有效程度加以評估。期間內任一時間所確認的重大控制失敗或弱點,及其所導致或可能導致的不可遇見的結果及或有事項的程度,以及對公司財務狀況和業(yè)績產生的重大影響。公司公開報告程序的有效性。一旦知道內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重大失敗或弱點,董事會應決定這種失敗或弱點是如何產生的,并對內部控制系統(tǒng)的有效性進行重新評估。
從上述情況看,盡管報告尚未對評估的程序、方法等做出更為具體的規(guī)定,但明顯地,對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的重視程度,是日益加強的,
管理資料
《公司治理下的內部控制與審計(四)》(http://www.shangyepx.com)。幾點啟示
一、內部控制理論研究定位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內部控制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會計審計領域,側重從會計和審計的角度研究內部控制,其研究成果也主要服務于審計方法的應用、審計成本的節(jié)約和審計風險的控制。注冊會計師職業(yè)在審計中采用制度基礎審計方法,通過對內部控制的測試,確定審計的重點和風險,進一步修改審計計劃,而內部審計師則將內部控制作為監(jiān)督或評價的重點目標。
僅從會計和審計的角度研究內部控制,必然導致視角過于狹窄。1996年財政部頒布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對企業(yè)內部控制的定義、目標和局限性等做出了較為全面的闡述,但它所采用的內部控制是英、美等國家所“淘汰”的概念,其作用也僅局限于對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業(yè)務提供具體指引。2001年財政部頒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guī)范 ——基本規(guī)范》是目前我國內部控制領域內最具權威的標準,也是上市公司進行內部控制實踐所依據標準,但該《規(guī)范》仍局限在內部會計控制領域。而英國內部控制的發(fā)展,經歷了財務控制、財務控制與管理控制相結合、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相融合等幾個階段,其范圍不斷擴大,早已超出了會計控制的范圍。2002年1 月,中國證監(jiān)會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公司治理準則—《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對公司治理的諸多方面進行了規(guī)范,但該準則卻并沒有涉及內部控制方面的內容,這使得該準則自誕生之日起便帶有明顯的缺陷。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之間應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內部控制的發(fā)展離不開公司治理的推動,公司治理的優(yōu)化也離不開有效的內部控制作為保障。我們認為,兩者間的關系應該在準則中得到反映,治理準則對內部控制、內部審計亦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
英國內部控制的發(fā)展離不開公司治理的推動,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研究均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內,重視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內部控制,把內部控制看作公司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認為,應借鑒其英國內部控制研究的經驗,加強對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內部控制是否對公司治理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機制如何發(fā)生作用以及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如何設計、運行公司內部控制機制等基本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