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文學作品的神韻
1
每每品讀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都會有一種參透不盡的感覺:愛,為什么悲;悲,為什么去愛,而且刻骨銘心?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郁達夫為什么悲?而我為什么強作悲傷去領(lǐng)略郁達夫的“悲涼”卻又讀不到“悲涼”的感傷?
帶著這種疑惑,我曾經(jīng)引導學生和我一起去探究:故都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大家找出具體描述“清”“靜”“悲涼”的表述來。結(jié)果是“清”“靜”的表述學生找到了很多,也很準確。關(guān)于“悲涼”的表述學生卻找不到蛛絲馬跡。
帶著這種疑惑,我反復(fù)閱讀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學參考書,書中有這樣一種理解:“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神韻”,這種神韻肯定不是達官貴人的神韻,似乎是老百姓的神韻,后來又說是一個普通文化人獨特的感受,“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士大夫傾向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xiàn)得這樣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xiàn)情景交融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濉o’,既是對客觀事物特點的總結(jié),又是作者的獨特感受;而‘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屬于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
于是,便有了以下的問題追問:
郁達夫的獨特感受到底是普通人的感受還是士大夫的感受?作者究竟說的是哪一種感受?
郁達夫這個普通文化人獨特的感受究竟獨特在哪里?
“悲涼”的感受是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表現(xiàn)還是直抒胸臆?
如果是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作者是借助哪些“景”與“情”相交融的?
如果是直抒胸臆,文中有哪些直抒胸臆的句子?
“悲涼”的奇妙神韻到底有哪些內(nèi)涵?
我問原著,原著沒有回答我,我問教學參考書,教學參考書也沒有有理有據(jù)的答案。
2
我們還是回到文本傾聽郁達夫先生的訴說吧。
文章開宗明義,郁達夫先生不遠千里到北平的理由,不過是想飽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這十足的秋味,這在南方找不到的秋味,這“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秋味。
既然是秋味,那肯定就是來自秋天本身,而不是來自作者的主觀感受。這里,我們暫時忽略一個“悲”字,那么,“清”“ 靜”“涼”這三個詞的含義就豁然明朗了:這是作者對北平的秋味的客觀描述和高度概括。于是,圍繞這三個詞展開了細膩的描述:
青天下訓鴿的飛聲襯托著靜謐,牽;ǖ乃{朵描繪著清幽,坐在槐樹下品一品清茶,細數(shù)槐蔭漏下的一絲一絲日光,流露著清雅愜意。
清晨,踏著槐樹落蕊漫步,聲音也沒有,那是多么清靜,氣味也沒有,那是多么清純,柔軟的觸覺喚起柔軟的心境,那該是多么清閑,潛意識下閃爍著落寞,遙想里品味著凋零,這清,這靜,就越發(fā)顯得深沉。
秋蟬在衰弱地嘶叫、啼唱,那是北平人家蟲的叫聲,叫得那樣隨意,放縱,灑脫,絲毫讀不出悲涼的感覺,反倒讓人感到爽快。息列索落的秋雨來得快,去得急,毫不纏綿,讓人感到的是淋漓酣暢!
“唉,天可真涼了——”那高而又長的北平鄉(xiāng)音強調(diào)著“涼”字,把涼意張揚得那么高遠。那不經(jīng)意的問問答答里重復(fù)著“涼”字,那“涼”,涼得親切,涼得痛快,涼得爽朗,那叫“正好”,那叫過癮,那“悲涼”里,讓人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憂傷,卻讓人不經(jīng)意地想到了天津人的鄉(xiāng)音:倍兒涼!這秋,涼得透徹,涼得痛快。
于是這“悲涼”便引發(fā)了古今中外的有情趣的文人的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甚至是囚犯也會產(chǎn)生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是無階級無國家的區(qū)別的,只是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這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北平的秋涼才是飽含深味的秋涼!
于是,我們暫時忽略的“悲”字,就應(yīng)該十分注意了,它不應(yīng)該理解為悲傷的“悲”, “悲”應(yīng)該是對“涼”的強調(diào),悲涼,就是非常涼,特別涼,相當涼!只因為有了這個“悲”字的特殊強調(diào),北平的秋,才是比“黃酒”更能讓人酣醉的“白干”,才是比“稀飯”更能飽人饑腹的饃饃,才是比“鱸魚”更鮮美十足的“大蟹”,才是比“黃犬”更肥壯的“駱駝”!
只因為這樣的北平?jīng)銮,才引起了郁達夫先生的無限眷戀,千里追尋,盡情贊美,以命相兌。
于是,我們就會理解: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贊秋,而絕不是悲秋。而“悲涼”是借助方言對北平的秋味進行親切、幽默、酣暢的表述,是直接表述北平的秋的突出特點,而不是直接表達作者的主觀感受。
3
如果對郁達夫先生《故都的秋》的情感表述理解得沒有背離作者的初衷,那么,對“悲涼”中的“悲”字就不能僅僅從語義角度做解讀了。而應(yīng)該從語音的角度進行解讀。
在交際生活中,發(fā)生語言交流時,對談話對象的承認和尊重,首先是對談話對象的語言尊重,用對方的慣用語言進行交流,才會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是談話人的智慧和慣例。郁達夫先生在寫《故都的秋》時,就刻意使追求者達到這樣的語言效果。
郁達夫先生在《故都的秋》里,僅在關(guān)于秋雨的描寫里就用了下列北方方言土語:“息列索落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著著很厚的單衣或夾襖”,“一層秋雨一層涼”,“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念層字”,等等。(加點字屬于典型的北方人常用的字眼)郁達夫先生不是北方人,對北方方言并不如北方人那樣了如指掌,甚至他武斷地認為“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念層字”(那是老北京方言,不是普遍的北方方言),他有可能借助天津人脫口而出的“身體倍兒棒,吃嘛兒嘛兒香”中的“倍”字,對故都的秋味進行親切、幽默、酣暢、盡情的贊美!
為了了解郁達夫先生的語言習慣,筆者就能夠看到的郁達夫先生的原著進行了盡可能的方言解讀,結(jié)果是用北方方言進行表達的幾乎是鳳毛麟角。
在《故都的秋》里,用北方方言的獨特韻味,盛贊故都獨特的秋味。這或許就是他的深意,他的獨特的心靈追尋,因為他“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北方的秋)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或許就是郁達夫先生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的神韻吧。
【文學作品的神韻】相關(guān)文章:
神韻難求-論文學作品翻譯的局限性04-29
冬的神韻作文08-17
冬的神韻作文05-01
秋之神韻作文07-17
冬之神韻作文07-05
秋天的神韻_600字05-01
秋之神韻散文05-01
春之神韻作文07-07
春之神韻作文04-28
歌樂山下金剛神韻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