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后感(通用2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子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讀后感 篇1
老子,這位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他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xiàn)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tài)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們一起讀這本書,不但有經(jīng)典閱讀的影響,也有此書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老子用一個“道”字,就把世上萬物萬象歸于自然。在我看來,道的內(nèi)涵就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雖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guān),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領(lǐng)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独献印方涛覀兊氖切奚碇,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quán)在自己手上!坝杏職馊ジ淖兡芨淖兊',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我想用平靜的心態(tài),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老子讀后感 篇2
今研讀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說》頗多感觸,現(xiàn)抄錄如下,以加強記憶,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內(nèi)涵》這樣寫到: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币馑际钦f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凈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說,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圣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圣人,再怎么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huán)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南懷瑾是我敬仰的.大師,在我內(nèi)心中早已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雖無緣謀面,但老師的著作常常啟迪著我尋找內(nèi)心中的凈土。世界太紛繁,我追求空靈的自我,游蕩與翠雨青竹之間,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著自然的味道,呼吸著天地的精華,容許自己隨思緒飄遠,穿越時空,到達飄渺的世界,與松為伴,與鶴為友,臥看山色,醉看花。問一聲我如何能夠如此的逍遙。
再回到現(xiàn)實,回頭看走過的路,環(huán)境再怎么惡劣,我只當作是在歷練自己。雖然也曾報怨,但內(nèi)心中卻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后我將少一些報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變環(huán)境,我將尋找內(nèi)心的清靜。向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讀后感 篇3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語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道是無微不入的,這一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因此我才知道無為的益處。但是像這樣的道理——不言的教導(dǎo),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語譯:善于做將帥的,不會顯出兇猛的樣子;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輕易發(fā)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敵人交鋒;善用人的人,反處于眾人之下。這些是不和人爭的德,就是利用別人能力的`處下。能做到不爭和處下這二者就是合“道”的極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闭匀舴。
語譯: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比水還柔弱,但任何能夠攻克堅強的東西,卻都不能勝過水,世上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換它,也再也沒有比它力量更大的東西。世人皆知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卻無法付諸實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人們愛逞一時的剛強,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說:“能承受全國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國的災(zāi)禍,才配做天下之王!边@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話,表面上多與俗情相反——的道理。
老子讀后感 篇4
“創(chuàng)新”很熱。大到“創(chuàng)新性國家”,小到解決具體事情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創(chuàng)新”無處不在。所以人們討厭“守舊”,因循守舊,算是對一個人很嚴重的批評了。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也在談創(chuàng)新,我也常煞有其事的教育學生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其實說到創(chuàng)新到底是什么,我還真說不出來。
近日看《老子的幫助》,老子講人要“知止”,即達到了目的就應(yīng)該停止,也就是所謂的“見好就收”,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從這個角度理解,我反而理解了什么是創(chuàng)新。
要談“創(chuàng)新”,先說“守舊”?何為“舊”?我理解“舊”也就是前人所固定的.一些東西,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觀點,這些“舊”是經(jīng)驗,是前人智慧的結(jié)晶,那為什么“守舊”就錯了呢?我想可能是未能“知止”的原因吧。前人的經(jīng)驗固然很好,但那是具有一定條件,隨著時代、環(huán)境等條件的變化,經(jīng)驗也會變質(zhì)。運用前人的經(jīng)驗而不“知止”,就成了“守舊”。同樣,今天我們創(chuàng)新了,環(huán)境變了卻抱著不放,那仍然是“守舊”。
所以,想要創(chuàng)新就要“知止”,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前人和自己的經(jīng)驗,放棄自己固守的理念,也就是要不斷地自我否定,敢于停止舊的自我,建立新的自我。
否定自我,說著容易做起來難,我想這恐怕就是創(chuàng)新的最難點了吧。
老子讀后感 篇5
讀完這本書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關(guān)于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但是老子認為這還不夠。老子接下去說,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于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于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于道的處世方式了。
這上述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所記載的關(guān)于水的看法,老子把水比作君子,形象而突出地把水的存在升華。水是世上最溫柔的事物也是世上最狂暴的事物。
水是剛強的。一滴水是無所謂的,可是由百川千湖匯聚成的大江大河就是剛強的,堅硬的,充滿力量的,它能覆蓋一切,能移山倒海,能波濤洶涌,能所向披靡。在田間,看那流水嘩嘩的流進田壟里,大大小小的土塊隨之被瓦解,我不知多少次被它吸引,呆呆地瞧那水流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老子讀后感 篇6
一次偶然的閱讀接觸到了《道德經(jīng)》的思想,一句很喜歡的話語更加增強想要去閱讀的興趣!兜赖陆(jīng)》第七章講“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且久遠,是因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滋潤萬物,所以天長地久。也許真正無私的時候,才是得到最多的.時候。
假期參加逐夢成長營時曾做過一個七巧板拼接的游戲,當時五支隊伍中四支隊伍都順利拿到滿分,教練說這是他培訓生涯中第二次經(jīng)歷將這個游戲的成功率超過20%的,第一次是在一個大學校園里,游戲的對象仍是大學生,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從沒有看到過。
其實這個游戲非常簡單,只要你愿意傾聽領(lǐng)導(dǎo)者的指引、愿意將自己的自愿的貢獻給大家就可以完成。結(jié)束后教練說我們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們愿意犧牲和奉獻,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聽到最多的話語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時更讓我深刻的體會到為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內(nèi)涵。
當然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有困惑不解的時候,老聃先生極力倡導(dǎo)“生而不有、為而不爭”的思想,可是長久付出而不得,長久奉獻而無欲會讓人喪失精神寄托,如此崇高境界又能幾人擁有?萬物當順其自然,可順其自然又是不是會阻礙發(fā)展?在這種理想國中,人的精神活動又會剩下多少?
老子讀后感 篇7
前幾天,我讀了《老子》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老子一生中經(jīng)歷的一些事。
老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間,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道德經(jīng)》雖然文辭簡煉,所蘊含的道理卻至深至遠,千百年來不知啟蒙了多少人的心智?梢,老子對人們影響深遠!
書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經(jīng)》中也不乏對水的`贊揚:“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我覺得,水的精神是可貴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剛強。正如老子所說:“真正強大的不是剛強而是柔弱!”
因為水很柔弱,它沒有爭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夠滋潤萬物,使萬物茁壯成長。它從不輕視低的地方,總是往低處流。難道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波瀾壯闊的大海是由無數(shù)的水滴匯成的,滴水還可穿石,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厭倦地拍打著礁石,無私的水永遠滋潤著萬物,這是水的精神。
水從不爭強好勝,它能忍讓一切。石頭擋住了它的去路,它會繞開,繼續(xù)奔流。它又是那樣謙虛,總是往低處流,從而匯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樣的剛強有力,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乃萬物之根本。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水雖然無形無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卻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同時也使我認識到,在學習上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為學日益。我們才能精進有為,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當今社會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樣謙虛而又默默奉獻的人呢?又有多少人為了名利、金錢而落得個臭名昭著、遺臭萬年呢?水是偉大的,它的精神會讓人們有所感悟。
老子讀后感 篇8
今天我在龍應(yīng)臺的《目送》里讀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這篇文章其實主要不是講述老子生平事跡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龍應(yīng)臺和她兒子的對話。身在中國的龍應(yīng)臺接到了德國兒子的遠洋電話,電話里兒子問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龍應(yīng)臺給他講解了《道德經(jīng)》里的名句。兒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開始“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
兒子開始反問媽媽,“喝牛奶了沒有,今天你刷牙了嗎?功課做了嗎?有沒有吃維他命?沒交什么壞朋友吧?”兒子這么問的緣故是想讓作者明白他已經(jīng)不是一個小孩子了,這些問題對于他來說比較幼稚。而且他不喜歡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應(yīng)兒子會改正這些“錯誤”。我想掛斷了電話的作者一定特別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帶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媽媽。媽媽也像別人家的媽媽一樣,喜歡各種嘮叨重復(fù),一個問題有時候一天會強調(diào)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話語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疊好,讓我刷仔細牙,出門的時候要結(jié)伴,不和陌生人說話,上課要多回答問題,放學別到處亂跑早點回家,回家先寫作業(yè)。從小到大,媽媽不知道說過了多少句類似的話語,以前的.我有時候也不服氣,總覺得媽媽把我當成小朋友,總是不放心我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后來才懂得那是父母對自己的關(guān)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他們知道怎樣叮囑我才能讓我更好。
其實,當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學會了不再抱怨父母嘮叨,而是體諒他們的苦心了。當他們再次叮囑的時候,我會對他們微笑,說一聲:“我知道了”。
老子讀后感 篇9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chǎn)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边@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chǔ)。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讀后感 篇10
《老子的幫助》,這是一本類似注解的東西,并無新的觀點。全書的結(jié)構(gòu)是復(fù)述+例子+感想=解讀。從全書看得出來,王蒙老爺子在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解讀《道德經(jīng)》,以此教給年輕人們一些混得開的技巧。我看完這本書后只想說一句話,不如讀原本。
我說的原本是指推薦大家看《道德經(jīng)》。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老子,都有一本《道德經(jīng)》老子能給的幫助要靠自己領(lǐng)悟。
道德經(jīng),我自認為沒有這個能力從全書解讀,我只對其中幾句話,寫寫我個人的淺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歷代以來有無數(shù)種解釋,我自己對這句話的解釋。道,《說文》所行道也,有道路和行走的意思;非,有必須的意思。常,通長,長久。名,名字;通明,明白。所以這句話可以這么解釋,道路可以作為道路,必須長久被人行走;名字可以作為名字,必須長久被人明白。這僅是個人的解釋,類似大白話的解釋,看客看過即可。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我比較認同的解釋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但是,斯,析也!墩f文》,析,有分開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意思可能是,美丑,善惡本為一體,只是我們要學會怎么去分辨它們。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不加干預(yù)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這是說,自然看待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不加干預(yù)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這種態(tài)度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態(tài)度。自然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萬物之間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平衡,如果妄加干預(yù),破壞了其中一環(huán)勢必引起連鎖反應(yīng),后果不堪設(shè)想。所以自然中最好的道就是不加干預(yù)。
老子讀后感 篇11
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種瑣事后,坐下來看了一篇:列傳第三篇—老子韓非列傳。
這一篇寫了老子李耳、莊子莊周、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屬于老子學派。都是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
老子不用說了,著名的虛無飄渺的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常道!惫磐駚碛袩o數(shù)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為理解了他,但是他從不出來作出權(quán)威解釋,所以大概至今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說的是什么。不過他的`很多名言成為人們處世的指南。剛才把《道德經(jīng)》調(diào)出來快速瀏覽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覺很玄,充滿思辯的味道。
莊子最有名的故事是莊周夢蝶,因為小時候經(jīng)常寫作文寫某人睡著了就寫夢周公了,好象說的就是莊周。好吧,我又去看看莊周夢蝶的故事吧:大意就是,有一天莊周睡著了,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感到十分快樂,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仍是莊周,心生疑惑,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這個,也很玄,不過透出一種悲哀,說明他還未參透老子的玄妙的道家學說,未達到老子那樣超脫的境界啊。不過史記這一篇里倒沒寫這個小故事,主要寫了莊周著的書啊,拒絕做官啊等等。
申不害比較入世,曾在韓昭侯時期在韓國為相,令韓國當時“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是韓國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談,但特別能寫。他寫的《說難》寫盡了游說的難處,全面實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說:“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老子讀后感 篇12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翻過《老子》,沒有深讀,感覺它是用來背誦,以便和朋友交流時冒出幾句里面的章節(jié),顯得挺有內(nèi)涵。挺有幸在我對人生家庭開始有些體驗和感悟的時候,可以再讀《老子》。感恩關(guān)老師和其他老師共同舉辦這樣的讀書會,利益大家。
下面我對自己感受最深的兩點做個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關(guān)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規(guī)范還有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聽關(guān)老師講解后明白,原來古人說的德是“道”賦予萬事萬物的本性和表現(xiàn)。道是啥呢,道是說不清道不明,恍惚朦朧似有似無的,簡單說就是一股運作世界的無形力量,就是老天爺那個角色。這股力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內(nèi),F(xiàn)代人太多外求,內(nèi)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達應(yīng)該由內(nèi)及外,如果順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變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嗎,內(nèi)求吧,認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們體內(nèi)的道連接,跟自己相處好了,內(nèi)在圓滿外面也就順暢了。
另外,科學家研究人的大腦和情緒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愛和恨是共用同一條神經(jīng)元,就是說當你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都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在運作,只是它們分處一條神經(jīng)元的兩頭。這點和《老子》22章的內(nèi)容吻合。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直,敝則新。切割去看這些狀態(tài)似乎是對立的`。如果整體來看它們是變化統(tǒng)一的。短短幾句話我明白了整體觀。當你看到一個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愛的一面沒有被看到。你恨一個人,可能愛也一樣多。當思維打開后我感覺自己更能接納自己和身邊的人,允許多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好和壞只是一時的,用變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關(guān)老師接下來要好好研讀老子,畢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養(yǎng)育好小孩啊。
老子讀后感 篇13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的身體一定會衰老,這是不可阻擋的,但是,衰老的過程可以通過人的主觀努力而延緩,這就是“延年益壽”的本質(zhì)。按照老子的思路,人的一生是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也是機體從柔軟到僵硬的過程。所以,養(yǎng)生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的。一是思想上,要堅持“守柔處弱”的處世態(tài)度。二是在機體上保持經(jīng)絡(luò)肌肉骨骼的柔韌性。
老子讀后感 篇14
我最喜歡“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本褪钦f:心胸要像海面一樣廣大,對朋友應(yīng)該像清水一樣真誠,說話一定要像潮汐一樣有誠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行動時一定要像瀑布一樣迅速。
水是柔弱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但水是頑強的,滴穿石頭的水滴因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最終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水是團結(jié)的,翻滾的`浪花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把有棱有角的石頭磨成圓的;水是博大的,海有寬闊而深邃的胸懷,養(yǎng)育了無數(shù)的“孩子”。
老子讀后感 篇15
做人不要逞強任性,不做智所不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不拿雞蛋碰石磙,不爭名奪利,不強求榮華富貴,不以身試法,不仗勢欺人,不為非作歹,不招人嫉恨,就能夠遠離禍患,保全自己。生活上不暴食暴飲,不吃不潔凈的事物,不酗酒,不縱欲,不吸毒(包括不吸煙),這樣就能夠少患病。
此外,處事靈活變通,善于隨機應(yīng)變,心態(tài)平和,勝不驕,敗不餒;俗話說“人老心不老,童心壽自高”,做到始終保持年輕的.心態(tài),樂于接受新生事物,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如此就能夠適應(yīng)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獲得樂觀的心境。
老子讀后感 篇16
今年暑假我讀了《老子》!独献印酚81章,第1章——第62章講述以“道”為中心的宇宙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質(zhì)和本原,表現(xiàn)了老子崇尚自然、效法自然、講究“天人合一”返樸歸真的主張。第63章——第81章講述以“德”為中心的人生觀,“德”構(gòu)成了人們思想、言論、行為的準則,教你在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中學會做人。
媽媽收到了一條短信:“上善若水,心底一片純凈,厚德載物,萬事大肚能容,自然本真,天助幸福一生!薄吧仙迫羲边@不是我才讀的`《老子》中的話嗎?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處中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老子讀后感 篇17
《老子》世稱《道德經(jīng)》,《老子道德經(jīng)》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縣人,大約生活于戰(zhàn)國春秋時期。
《老子》已經(jīng)流傳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來學習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計其數(shù),諸家百言,對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它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哲學的主根,有認為它是一篇長篇哲理詩,還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帝王之學的政治書,更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智謀奇術(shù)的兵書。在我看來〈老子道德經(jīng)〉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書,其內(nèi)容既飄渺又實際,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而且常讀常新。
托爾斯泰年輕的時候曾在他的日記里寫到:“沒有孔子和老子,《福音書》就會完全不同了。而沒有《福音書》他們卻可以過得去!边@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對主宰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兩個大思想泰斗的'客觀評價。從他的話里我們不難看出,《福音書》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會合出卻從沒缺少《福音書》里的任何內(nèi)容。我從沒有讀過《福音書》,無從知道它到底有那些優(yōu)勢和不足。但是我在讀《老子》的過程當中卻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經(jīng)》,讀上幾遍,就仿佛看到白發(fā)須顏的老子騎著青牛在我眼前出現(xiàn),向我講述他的智慧與修養(yǎng)。
二清靜無為是一種心態(tài)上面講了“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寫消極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問;要是都這樣,這個社會還會進步嗎?其實不然。清靜無為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們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靜的心態(tài)來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靜無為的人新中無過都的名利,虛榮。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為虛榮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當然我說的只是我的觀點,究竟《老子道德經(jīng)》有沒有什么好處,道是否適合你,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體會。所以為什么不試著讀讀《老子道德經(jīng)》?經(jīng)過了真正的學習和體會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獲!
老子讀后感 篇18
《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一書言辭簡短,略為晦澀難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經(jīng)過后人不斷發(fā)展延伸成為我國本土的第一門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學說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更加注重個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所謂“仙風道骨”也正是由此而來吧。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yīng)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zhuǎn)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
記得高中老師曾經(jīng)講過,說青年時期盡量要少的接觸《老子》,畢竟它的內(nèi)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適合情緒應(yīng)該激昂向上的年輕人,如果看得太多影響過深可能會缺少應(yīng)有的朝氣。但我想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沖突,當我深入了解了《老子》這本書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道理對于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處。如今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卻越來越忽視精神財富的積累,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存在的各種誘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許能夠給出答案: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生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次。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办o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經(jīng)》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覺得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而有為則指的是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
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老子讀后感 篇19
老子《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yīng)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睆娬{(diào)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diào)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dǎo)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jīng)》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兡軌蚩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我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xù)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老子讀后感 篇20
今年春,忘了是幾月幾日,先生拿出三個紫砂杯,讓我從中選一個,說是在文化城那邊買的。我一眼看上其中一個上有“修心養(yǎng)性”字樣的杯,蓋上還有一個小“太極”。由喜讀《道德經(jīng)》到偏愛與“道”有關(guān)的書和物,這就是“愛屋及烏”吧。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覺得對“修心養(yǎng)性”是有幫助的,他教人順乎自然、安守清靜、無為、不爭之心、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釋這段話,就是說:
知道要用雄(剛強)的手段保護自己,可卻不與人爭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順),這樣,就會如天下溪流歸注,得到天下人的歸服,最高的不變的德不離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達到純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兒是神的肯定”之說。
知道要顯露表現(xiàn)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卻不與人爭表現(xiàn),而甘愿隱伏,甘居黑暗。這樣的人能成為天下人的榜樣和典范,其最高的不變的德不會出差錯和過失,而能返樸歸真,回歸于純天然而與道合一(無極乃太極之母)。
知道光榮和富貴的一面,卻不與人爭光榮與富貴,而甘居恥辱和平常。這樣的人心胸開闊,得天下人的歸服,其最高的不變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復(fù)歸于萬物的本來,樸是至真至純的。
樸被破壞,樸散成為具體的器物。圣人在樸被破壞的基礎(chǔ)上,以渾樸的原則建立管理和領(lǐng)導(dǎo),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順天道,使萬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從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主張順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強。人工有損自然,因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驅(qū)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萬能的天道。所以人當服從天道,不能自作主張。莊子說:“吾在天地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老子主張清靜無為為人道之極軌,守不爭之德,守住清靜、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則修行。我們凡人如照此修心養(yǎng)性,對身心健康是大有好處的。
今天中午聽一位醫(yī)生談某文章上說,把病人分兩組:一組服藥,一組學《道德經(jīng)》,幾個月后,學《道德徑》這組的療效好過另一組;我想,這可能就是人們說的,心。⿶佬模┻需心藥治。人回歸于自然之心,也就無所謂心病了;這也就是佛法講的清凈無染之本性,本性清凈無染,何來心?
老子讀后感 篇21
如果說,半部輪椅可以治天下,則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独献印肥且徊總ゴ蟮恼軐W著作。
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顆參天大樹,而這顆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梢砸姷茫骸独献印肥侨绱瞬┐缶睿侵袊幕械囊活w奇葩。讀了《老子》,我只能說是讀了《老子》,理解了這部巨著中的皮毛罷了。對于自己,只能說,選出幾個特有感想的來說。
《老子》開篇為我們講述了“道”,道產(chǎn)生了天下萬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奧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道創(chuàng)生萬物的本原!独献印分姓J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混而為一”道。這與古希臘的很多哲學家的想法很不一樣,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亞里士多德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乃至后來在科學水平比較高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這一說,讓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國,為什么會認為道這虛擬的東西是萬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說的某一特定的物質(zhì)。難道是文明的本質(zhì)性不同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逼鋵,客觀世界就是矛盾對立著的,可人們卻因為自己的主觀,有了所謂的美惡、善與不善,這才有了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等?稍凇独献印防锩,“有無相生,難以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泵總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對立面的存在來體現(xiàn)了。也許,這就是我們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這是家喻戶曉的一句經(jīng)典了,可又有誰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nèi)涵呢?老子以水來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辈痪褪钦f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樣,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卻不與之爭。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會,爭權(quán)奪利,趨炎附勢,哪能體現(xiàn)善呢?又還有多少人做到無私呢?老子認為“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長生!庇商斓刂L久存在,是因為天地如此無私的奉獻著自己。所以。老子說:“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無私,最終成就了自己,如此都偉大呀。
其實,《老子》里講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歡的。關(guān)于為人處世的哲學:“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睘槿酥,要求行事須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度,應(yīng)該適可而止。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應(yīng)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钡乐畟ゴ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萬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奧,又是那么深不可測,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顆星,都在這偉大的道里面,渺渺眾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這偉大的道呀,只有繼續(xù)努力地學習著,才能越來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數(shù)星星般,無窮無盡。
老子讀后感 篇22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中,許多為人的一句話令我們終身受益,讓我們不禁對先輩們的智慧暗暗贊嘆,也迫切的期望能夠回到那個時代,去目睹那些偉人們的尊榮,去靜靜聆聽他們的淳淳教誨……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嘆別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為什么這么優(yōu)秀、這么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么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是因為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獲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yōu)榱巳〉靡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臺,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應(yīng)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guān)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最后一飄過關(guān)斬將,殺到最后一題,可最后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著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云,突然產(chǎn)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開始從基礎(chǔ)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shù)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們?nèi)祟惗茧y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禮貌!
老子讀后感 篇23
有人說: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神奇的時代,涌現(xiàn)了那么多偉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國人的思想基礎(chǔ),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延續(xù)至今,此后的人們只能不斷地加以詮釋而沒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偉人。
孔子曾說“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他還這樣贊美老子:鳥會飛我明白;魚會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一樣啊!可見,老子是偉大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就應(yīng)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爭強好貨,危機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當時種種亂象都歸結(jié)到一個原因,即陰陽之道失衡。他經(jīng)過類比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眾)之間的平衡關(guān)系,冀期望于透過在政治上調(diào)節(jié)相對應(yīng)的陰、陽以平衡世道。
老子期望看到一個他想象中的和諧世界,他把以前的太平盛世和當時的亂世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問題都出在統(tǒng)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樣,生化萬物而不占有,大有作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眾則該是心虛無欲、不爭名、不奪利、身體好,有吃有住有田種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币馑季褪钦f:鄰國很近,彼此能夠互相望見,雞鳴犬吠之聲也互相能聽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很多人都認為老子的這種想法很封閉,對于這天的社會來說,這顯然是消極的思想。當今的世界主張開放交流,老子的這一思想就好比我國清朝時期的`閉關(guān)鎖國政策,后果則是使我國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來的思想在這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在亂世中提出的。所以我們就應(yīng)從用心意思上去理解這一思想。我們就應(yīng)理解為老子是在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相互獨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況。老子主張在平衡、長遠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人類和諧社會,讓國民健康、快樂、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們就應(yīng)把“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翻譯為讓國民熱愛自己的家園,愿意在自己家園生活至老死,不愿離開自己的家園而遷居他國,也就是愛國思想。這樣就應(yīng)是對這一思想更用心的理解。
【老子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老子簡介08-17
老子人生格言12-31
老子名言名句11-17
老子的名言名句10-25
老子的名言警句09-29
老子名言名句11-03
《老子》讀書筆記04-26
《老子》首章新探01-09
《老子》讀后感02-27
《老子》讀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