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德米安》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米安》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德米安》讀后感1
我是誰?
我在哪兒?
我要做什么?
在這世上,究竟何為對?何為錯?
而我,又該如何選擇。
是光明,還是黑暗?
是天堂,還是地獄?
徘徊于紛亂的世界迷宮里,糾纏于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個才是真實的我?
我,不斷的尋找著……
出生并成長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萊,偶然發(fā)現(xiàn)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那里的紛亂和黑暗,使他焦慮困惑,并陷入謊言帶來的災難之中。這時,一個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現(xiàn)了,將他帶出沼澤地,從此他開始走向孤獨尋找自己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現(xiàn),在他每一次孤獨尋找、艱難抉擇的時候出現(xiàn),成為他的引路人。
每個人自出生起就在尋找自己、塑造自己,但我們卻在迷茫中不斷打轉。孤獨、寂寞、別人的不解、來自四處的誘惑……種種皆圍繞于我們身邊。像是一根根黑布條緊緊的纏住我們的眼,使我們看不清抵達自己內心的道路。
痛苦地吶喊,為何聽不到一絲聲響?艱難地伸出雙手,為何感覺不到自己的模樣?我究竟是光明天國的幸運兒,亦或是連接暗黑世界的地獄使者?美好的外表究竟是內心的寫照,亦或是壓抑內心暴亂的最后一層偽裝?真實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點點磨平,把每個人變成相同的樣子。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歡那些按照它的標準生產出來的完美的人,但這并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無法立足。有些人疏于思考,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只求不違反別人的禁令,這無疑符合生活規(guī)律,但卻喪失了自我個性。有的人仍堅信自己,奮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鳥般破殼而出,發(fā)現(xiàn)真實而獨特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不足,但這并不是決定一切的巨大的缺點。兼具優(yōu)與憾的你才是真實的你、獨特的你。不必因為一點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設法地去偽裝、去掩飾,從而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于虛假的自己中。并不是你只要比別人差上一些,就真的會有一把槍把我們從這個世界上掃除。每個人都是無可取代的一個點,世界的現(xiàn)象在這個點上交錯相遇,僅僅這么一次,此后不會再有。所以每個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恒、神圣。
"每個人的生命代表一條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這條路上所做的嘗試,代表他在這幽微小徑中得到的啟示。"
人人都盡其所能地尋找自己,哪怕真實的自己可能有著諸多缺陷,但要學會接受缺點,正視它們,因為它們的的確確是我們的一部分。
放下平時令自己痛苦到窒息的偽裝,包容自己的一切,回歸自己,然后輕裝上陣,不斷前行……
《德米安》讀后感2
赫爾曼黑塞的《德米安》(又名《彷徨少年時》)(中國法制出版社,林倩葦譯)是一部心理小說,講述了主人公“我” 辛克萊,從小生活在沒有黑暗部分的光明世界里,在后續(xù)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和困惑時,光明世界的“上帝”無法給自己答案,指引自己走出迷霧,甚至讓辛克萊陷入更加強力的痛苦與自責中,無法排解和解脫。此時辛克萊遇到了德米安,通過德米安的引導,“我”開始重新審視和學習世界,接納光明與黑暗共存的真實世界。同時也開始審視自我,認識自我,找到自我,并且真正的努力做自我的過程。這本書較為文藝,但是大部分內容文字優(yōu)美,情節(jié)和內容足以吸引所有翻開書的讀者。
這本小說有很多作者本身的影子,甚至可以認為這本小說就是作者多個分身的溝通小說。赫爾曼黑塞從小生活在宗教家庭,父親是基督教新教牧師,外祖父也是傳教士,母親也是一個虔誠的信徒,與主人公辛克萊都是從小生活在一個純正面的環(huán)境中。小說中段,辛克萊開始面對黑暗世界,借酒消愁,墮入黑暗,此時出現(xiàn)了該時段的引路者皮斯托利斯,他的父親也是有名的牧師。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描述的就是作者本人曾經經歷過的掙扎。有意思的是,小說中的“我”通過“上帝”的化身德米安,批判了完全正面的傳統(tǒng)宗教,特別是作者父親所在的基督教新教。小說表示真正的宗教和上帝應該是光明與黑暗并存的,而非傳統(tǒng)宗教中表現(xiàn)的那樣,完全是正面的化身,無任何黑暗面。
這本小說的代入性非常強,在閱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中,你會經常驚呼,這不就是我曾經經歷過,或者現(xiàn)在正處其中的狀況嗎!你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當辛克萊痛苦掙扎時你感同身受,他最終沖破那個命運的蛋殼時,你會和他一起喜悅。同時作者傳輸著較為正面的三觀,給你指引,撥開你心中的迷霧,幫助你思考,確定你內心的方向。同時因為作者擅長詩歌,譯者自己本身也是作家,因此該小說文筆優(yōu)美。較為不足的是些許部分較為晦澀,以我的生活經驗暫時無法理解,同時部分內容不夠緊湊,讓人了解不到表達的'目的所在。
閱讀本書最大的體驗是:過程中你會源源不斷的獲取力量。“人生在世最無聊的就是走在一條由他人引導的自我之路上”,“分離沖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毀一個世界”“一個成熟的人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職責,除了尋找自己,回歸自己,堅定的成為自己”。這些話使得在紛繁世界患得患失,彷徨失措的我,找到了燈塔,同時充滿了堅定的力量。讓我能盡量說服自己拋開世俗的壓力,探尋自己的內心,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讓我在離開父母創(chuàng)造的光明世界后,遇到社會中的黑暗世界,不再想一頭扎回父母創(chuàng)造的光明世界,而是逐漸接受黑暗世界,同時和黑暗世界和平共處。
總體來說,《德米安》是一本溫柔而充滿力量的小說,我個人推薦指數(shù)為五顆星。這不是赫爾曼黑塞最有名的小說,期待閱讀他其他的這一系列的小說。
《德米安》讀后感3
“我之所愿無非是嘗試依本性而生活,卻緣何如此之難?”
我也就想就著這句話展開聊一聊難在何處。
第一點難在:“我是誰”。如果人生是一場有限期限游戲,那我們的出生點,例如地球上的不同國家、不同家庭、不同教育,會把我們的思維方式塑造成某一種人。比如按照洲際,可以分為亞洲人和歐洲人;按照國家,可以分為朝鮮人和美國人;按照教育,可以分為農夫和廟堂之人。如果存在上帝視角,我們人類也是在叢林之中,不同的人是不同種類的動物,只是我們不自知。
我國的教育,其實是在生產標準件:不同的“動物群體”都用一桿尺子去量。“約定俗成”在告訴我們什么是好的:比如我們住的房子越大越好,比如學生成績越高越好……。世俗的成功有它合理的部分。但是,往往,在追逐的過程中,讓我們糾結的是:“這是我想要的嗎”?比如宋徽宗就不是做皇帝的材質;比如現(xiàn)在國內的房價在下行,當時追逐的大房子和高杠桿入市,都是泡沫;比如為了工作犧牲了家庭和身體,可能會后悔缺乏了陪伴。但是我們沒有看電影時的上帝視角,我們看不見自己是誰。只有“看見”自己是誰,然后才能去做改變。
第二點難在:什么叫“依本性生活”。
如果說依本性生活,那可能最好的是孩子。但是,一旦進入成人社會,依本性會成為一件很難的'事。依本性,不是不加約束的行為,因為那會觸犯法律或者傷害到別人。依本性,不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那是放縱。依本性,不是非為所欲為不考慮他人,那是自私。
此外,從小到大,我們其實在改變,所以我們的“本體”和“本性”也在改變。比如小的時候心愿是拯救地球;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愿望純真而無知。
所以,我理解的《德米安》的故事,是一場自我探尋之旅。
人生也有正確答案嗎?在人生的這場考試里,得分的KPI似乎是:考上了什么大學,做到了什么職位,買了多大房子,多少歲結婚,生了幾個孩子,孩子取得了多大的成就——由此,我們這張試卷可以畫一個多少分的成就。從這個角度反觀,實際上現(xiàn)實的世界不過是我們腦中思維的映射。我們的思維方式或者外界的約定,其實框定了我們去獲得什么樣的生活。
本書的“我”會覺得孤獨,因為他采取了一種特立獨行的思維方式和決定以這種與眾不同的方式去生活。我認為,另外一種對人生的角度是:人生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是單程和無可替代的體驗感游戲。經驗或者知識,只有加上經歷和感悟后,才能成為自己的。如果說世界的秩序是不斷熵增的過程,其實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在把混亂改為有序。
這兩種思維方式,第一種是把自己當作游戲里的一個旗子;另一種是自己是自己的有限游戲主角。正如史鐵生說過:“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來,你會說你前途未卜,你會說你前途無量;但要是你站在終點看你什么的軌跡,你看到的只有一條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條命定之路!苯洑v這一生,不過是看到自己是誰,并且在成為自己的這條路上走下去。
【《德米安》讀后感】相關文章:
《安德的游戲》讀書筆記01-11
《安德的游戲》讀書筆記(精選18篇)01-05
《安德的游戲》讀后感04-17
利安德在荷蘭建造環(huán)氧丙烷裝置04-26
安德的游戲讀書心得01-14
《安德的游戲》讀后感(通用5篇)02-01
世界四大巨頭紛紛把繡球拋向安德利04-27
米米說不讀后感04-28
安德瑞·高茲的技術法西斯主義理論析評04-30